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央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7大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日期: 来源:熊园观察收集编辑:熊园、穆仁文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穆仁文

事件:2月24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后文简称《报告》),并设有4个专栏:《央行上缴结存利润支持稳增长》、《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我国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
核心结论:本次报告总体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说法,但也有不少新提法,包括:对国内经济更有信心,对通胀担心有所降温,对开发性金融等结构性工具更重视,认为央行上缴利润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认为储蓄向消费转化有待观察等。继续提示:2月和3月重要观察期,基于节后开工、地产等高频数据,经济有望较快修复,但整体可能仍是弱复苏,货币宽松还是大方向。

1、对比看,本次报告对货币政策定调,整体延续了12.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4央行工作会议的说法,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搞好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对房地产定调仍偏积极等。

2、也有不少新提法,包括:对海外“加息潮”的滞后性和累积效应更加担心、对国内经济更有信心、对通胀担心有所降温、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等。同时,关注两个专栏,一是分析消费,指出“制约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缓解,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但提示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待观察,二是分析央行上缴结存利润,认为是“依法上缴,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并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3、具体看,《报告》有7大信号:

信号1:央行对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对国内经济则更有信心、认为“2023年有望总体回升”,但也强调“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包括海外“加息潮”的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国内的疫情扰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待观察、房地产等问题。继续提示:2月和3月是重要观察期,基于节后开工、地产等高频数据,我国经济有望较快恢复。
信号2:央行对通胀的担心有所降温,对全球由“高通胀挑战依然严峻,通胀粘性依然较强”转为“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对国内删去了“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强调“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继续提示:2023年CPI、核心CPI回升是大趋势,但全年实质性通胀压力可控,难以制约货币政策。
信号3:货币政策基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突出“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同时,延用了Q3报告以来的其他主要表述,包括“搞好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三个兼顾”(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等,新增“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继续提示:当前经济仍是弱修复,宽松仍是大方向,着力扩信贷、宽信用,降准降息仍可期。
信号4:对房地产仍强调“房住不炒、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总体定调偏积极,进一步松地产仍然可期。继续提示:稳增长需稳地产、尤其要避免地产“硬着陆”,鉴于近几个月来稳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和疫后修复,房地产景气度有望逐步回暖。
信号5:央行指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指向后续降息空间比较有限。
信号6:央行专栏分析消费,指出“制约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缓解,我国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但也提示“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仍存”,主因“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居民存款能否更多转化为消费尚待观察,疫情演进的复杂性也需关注”等。
信号7:央行专栏介绍了上缴结存利润支持经济增长,指出“人民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法向财政上缴利润,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也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报告正文:

信号1:央行对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对国内经济则更有信心、认为“2023年有望总体回升”,但也强调“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包括海外“加息潮”的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国内的疫情扰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待观察、房地产等问题。继续提示:2月和3月是重要观察期,基于节后开工、地产等高频数据,我国经济有望较快恢复。对全球,央行继续强调“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认为“除了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短缺、通胀高企外,货币政策收紧对经济下行也有影响”,并着重强调“主要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紧缩效应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可能超出预期”,还指出新的“气候保护主义”值得警惕;对国内,央行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较Q3新增),但同时仍强调“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主要是“地缘冲突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高位,加息尚未见顶”等外部因素,“疫情演进的扰动影响仍需关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有待观察,房地产业转向新发展模式尚需时日,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存在”等内部因素,并继续担心“人口增长红利消退、绿色转型推进”等中长期挑战。
信号2:央行对通胀的担心有所降温,对全球由“高通胀挑战依然严峻,通胀粘性依然较强”转为“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对国内删去了“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强调“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继续提示:2023CPI、核心CPI回升是大趋势,但全年实质性通胀压力可控,难以制约货币政策。
>对于全球通胀:央行指出,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胀经验来看,“通胀自高位回落是一个缓慢过程,时间均在1年以上,且很可能出现波折和反复”,认为“海外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央行还指出当前“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受地缘冲突扰动”、“全球供应链压力总体有所缓解,但还面临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挑战”。
>对于我国通胀:一方面,央行认为“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主因“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 PPI 涨幅预计将总体维持低位”;另一方面,央行删去了Q3报告的“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但仍强调“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主因“疫情防控优化后消费动能可能逐步升温;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可能对未来工资变化产生影响;海外高通胀也可能通过生产、流通等环节向国内传导”等。继续提示:2023年CPI、核心CPI回升应是大趋势,但全年实质性通胀压力可控,难以制约货币政策。
信号3:货币政策基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突出“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同时,延用了Q3报告以来的其他主要表述,包括“搞好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三个兼顾”(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等,新增“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继续提示:当前经济仍是弱修复,宽松仍是大方向,着力扩信贷、宽信用,降准降息仍可期。其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样,继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并要求“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其二,和Q3一样,继续强调“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但在报告中的位置较Q3明显前置,预计2023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是发力重点;其三,新增“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结合“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预示促消费也是货币政策发力方向。继续提示:2023年货币宽松仍是大方向,着力扩信贷、宽信用,降准降息仍可期。
信号4:对房地产仍强调“房住不炒、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总体定调偏积极,进一步松地产仍然可期。继续提示:稳增长需稳地产、尤其要避免地产“硬着陆”,鉴于近几个月来稳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和疫后修复,房地产景气度有望逐步回暖。央行对于房地产整体定调与Q3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一方面强调“房住不炒,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则强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相关政策也从去年11月以来陆续出台。此外,还新增“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再结合2.24同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租赁住房也是未来房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信号5:央行指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指向后续降息空间比较有限。《报告》指出: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4%,较9月再降0.2个点、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26%,较9月再降0.08个点;企业贷款利率3.97%,首次降至4%以下。

信号6:央行专栏分析消费,指出“制约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缓解,我国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但也提示“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仍存”,主因“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居民存款能否更多转化为消费尚待观察,疫情演进的复杂性也需关注”等。央行指出,近三年疫情影响下我国消费面临“不便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三大制约,伴随“疫情防控优化、经济复苏、扩大内需战略实施”,2023年三大约束有望缓解、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中长期看,指出“2035 年实现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离不开消费引擎的重要支撑,需坚定信心发挥好消费增长的战略推动作用”。
信号7:央行专栏介绍了上缴结存利润支持经济增长,指出“人民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法向财政上缴利润,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也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指出,2022年共上缴利润1.13万亿,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等,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上缴的利润主要来自“历年外汇储备投资所实现的经营收益”,属于“依法向财政上缴”,“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也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风险提示:疫情演化、政策力度、外部环境等变化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朱慧,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博弈新均衡—2023年宏观经济与资产展望》2022-12-10

[2]《天量信贷的背后—兼评近期资金面收紧》2023-01-10

[3]《信号很直白—对11.25降准的6点理解》2022-11-25

[4]《积极信号在变多》2023-02-19

[5]《并未转向—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7大信号》2022-11-17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3年2月25日发布的报告《央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7大信号》,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相关阅读

  • 【中泰策略】美元反弹期间A股市场如何演绎?

  • 点击蓝字 关注中泰策略一、本期话题:美元反弹期间A股市场如何演绎?美元大趋势的变化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维度的验证,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宏观环境由“大缓和”走向“高波动”,全球各经
  • 230206 AI永远取代不了投资经理

  • AI 也永远取代不了投资经理因为AI 不会讨债,也不会吵架,更不会面对面和大客户道歉01—海外要点信息汇总今天过于忙碌了,只能随便写一点了外盘方面,几件大事:1)qiqiu事件,影响可能还
  • MOFs@Top J:2023.2.19-2023.2.25

  •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Solid–Gas ReactionsChemical Reviews, Pub Date : 2023-02-17 , DOI: 10.1021/acs.chemrev.2c00537
  • 刚刚,一场惊变,今年最大黑天鹅现身

  • 先作个声明:这篇文章是写给思辨能力较强的朋友看的。昨天,也就是2月14日,一场惊变发生:日本正式向国会提名植田和男为下一任央行行长。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笑了。为啥呢?因为这两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和田市吐沙拉镇200余名农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

  • 记者 石鑫  “现在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工,照看孙子、挣钱两不误,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2月25日,和田市叶喜丽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吐尼沙汗·阿布都拉边砸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