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建设“天府粮仓”邛崃市争做示范标杆

日期: 来源:爱看头条收集编辑:爱看头条

红星新闻网(记者刘杰)11月1日报道 围绕粮食稳产保供,强化农业科技引领,着力推动粮食产能提升,2023年,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举办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邛崃市勇担粮食安全使命,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质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先进农业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田块的高产转化为大面积的高产。

结合邛崃市临邛片区10万亩粮油产业园和牟礼片区10万亩粮油产业园建设发展情况,该市推荐了邛崃市依丰水稻合作社等5家新型经营主体参加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组织专家组对参赛主体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全成都市35家参赛主体。通过成都市农技总站组织专家实地测产,邛崃市5家参赛主体荣获“一金两银两铜”奖项。其中,邛崃市依丰水稻合作社荣获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金奖;邛崃市惠雨家庭农场荣获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银奖;成都市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银奖;邛崃市迪文家庭农场荣获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铜奖;邛崃市鑫颖家庭农场荣获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铜奖。其中邛崃市依丰水稻合作社以881.8公斤/亩的单产位列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第一名。

近年来,邛崃市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36.6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带动提高全市28.5万亩水稻产量;大力推广应用国标二级米以上、四川“稻香杯”、“鱼凫杯”等优质品种,优质品种比例达到90%以上;在示范稻田重点开展有机培肥、硬盘育秧、机插秧等稻作技术,实现水稻绿色增产、节本增效;依托“两主体·四中心”构建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各环节关联主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在田间管理环节大力推行专业社会化服务,实行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代管。

下一步,邛崃市将再接再厉,力争突破水稻绿色高产记录,争做成都市水稻绿色高产种植示范标杆,抓紧抓牢粮食生产,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邛崃力量。


相关阅读

  • 成都双年展本月闭幕 已接待观众近90万人次

  • 2023成都双年展即将于11月下旬在成都市美术馆落下帷幕。成都双年展在全球每年300多个双年展面世情况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口碑。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双年展在提出与本地主要艺
  • 双流黄龙溪收费站正式通车

  • 11月1日上午11:00,蜀道集团成渝公司所属蓉城二绕公司运营的双流黄龙溪收费站开通运营,标志着剑南大道和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正式打通,缓解了“成都第二纵轴”剑南大道通行压力,
  • 谷稻飘香,抢抓农时!“青香软梗”马上上市啦~

  • 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正值秋收秋种时节,上海南穗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青香软粳”水稻品种相继成熟,一大早,上海南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两台收割机就已经忙碌了起来,趁
  • 100余亩稻田,大丰收~

  •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稻浪翻滚,机声隆隆一幅田园丰收画卷映入眼帘近日桥梓镇口头村100余亩稻田正式进入收割期田间地头繁忙的景象正是桥梓镇农旅融合发展蒸蒸日上的生动写照微风
  • 甘州:稻穗黄 丰收忙

  • 稻田千层浪,丰收田间忙。时下,甘州区乌江镇新河田园综合体千亩水稻、大湾村千亩水稻、谢家湾有机水稻成熟,像为大地铺了一层“金毯”,空气中弥温着淡淡稻香,呈现出一幅壮观的丰收

热门文章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建设“天府粮仓”邛崃市争做示范标杆

  • 红星新闻网(记者刘杰)11月1日报道 围绕粮食稳产保供,强化农业科技引领,着力推动粮食产能提升,2023年,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举办成都市首届“最佳种植能手”水稻绿色高产挑战赛。邛崃
  • 深圳宝安:致敬宝商 致敬奋斗

  • 11月1日,“深圳企业家日”迈入第五年。在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宝安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沃土,处处是机遇,遍地都是火热的奋斗场景,也涵养了宝商,这样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群体。他们以
  • 铭记历史 《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首发

  •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婉清)10月31日报道 在中国革命史上,“干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革命群体——南下干部。10月31日,《父辈的南下》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