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独处,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独处和与他人相处一样也是一门学问,独处的好处虽然可以罗列好多,但有时亦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孤独是那种浸入骨髓的孤单,虽身处闹市,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仍会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寒冷,无处去安放自己的灵魂。

独处,貌似孤单,但内心深处可以是丰盈的,即使身处荒岛,也会感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心里有温暖、有等待、有寄托、有希望。

独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退化了而已。尝试着去认知、接受、适应到最后的享受独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认知独处,学习独处


人,本就生也孤独、死也寂寥,所以,人们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式来排挤孤独和寂寞。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只有野兽或神明才享受孤独。

不管是自己选择了独处,还是被迫独处,既然要独处,就得学着承认、接受、拥抱它,最后是享受它,学着适应孤独、排解孤独,努力做一个即使孤单,但身心亦愉悦的人。

独处于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而言也许是难以忍受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对于成熟的人来讲却是可以接受的,继而可以是愉悦的,个中奥妙只能自己去体会。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特别好看的小说,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在长达20年的监狱生活里,安迪没有沉沦。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保持沉默,不与任何人接触,在别人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安迪有着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精神生活,经过精心设计,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飞出了牢笼,重新获得了自由。

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自由的感觉仿佛一件隐形的外衣披在安迪的身上,他从来不曾培养起一种坐牢的心理状态,他的眼光从来不显呆滞,他也从未像其他犯人一样,在一日将近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他总是抬头挺胸,脚步轻快,好像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样。

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了《基督山伯爵》,可以说二者的确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埃德蒙.唐代斯遭人诬陷,在订婚的仪式上被捕入狱。在长达14年的监狱生活中,他由最初的迷茫、甚至想到自杀,到后来在神父的帮助下,开始一种新鲜奇妙的生活,开始学习多种语言、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后来唐代斯居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生活,以至于几乎忘记了想逃跑的念头。

最后,唐代斯逃出了监狱,并得到了神父赠与的一笔价值可观的宝藏,他化身为基督山伯爵,开始了自己几近完美的复仇计划。

书中有提到,有一良方包治百病,即时间和沉默;有两词汇涵盖人类的全部智慧,即等待和希望。“时间和沉默”、“等待和希望”需要的都是安静和忍耐,而这也恰恰是独处所必需具备的的。

安迪也好,基督山伯爵也罢,都属于那种比较极端的典型,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太大的可比性和借鉴性,对于普通常人来讲,对独处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再恐惧、不再排斥,尝试着去接纳它,适应它即可。

一般来讲,独处常常要经过几个阶段,即由最开始的排斥、恐惧到认可、接纳,再到适应,最后到开始喜欢,甚至开始享受独处的日子。

2

独处是随其自然,不可刻意而求之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嫌太近,有时又怪太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太过亲密,有时又显过于疏远。与人相处的确是门比较高深的学问。

独处虽有诸般好处,不过也不能刻意而求之,以“三观”一致去选择交往范围,人为地让自己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内心世界倘丰盈不足,难免会感到孤独寂寞。一个成熟的成人,可以不认同他人的某些观点,但可以尝试着去理解、体谅和欣赏。

一直很佩服一种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自始至终地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保持着内心深处的那份独处。

僧人智仙于酿泉之上建一凉亭,欧阳修名之为“醉翁亭”,自号曰“醉翁”。《醉翁亭记》有下面一段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虽与众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貌似陶醉其中,而真正的乐趣却在乎山水之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与人同享宴酣之乐,虽饮酒则醉,却能于酒醒之后挥就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不失为独处的另一番境界。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即可以享受独处带来的千般美妙,也能在人群中绽放色彩,即使混同与人群之中,也能固守着自我底线,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3

独处,是一种能力


独处是一种能力,善于独处之人并不意味着不再寂寞和孤独,不过是安于寂寞并学会了如何与之握手言和。可以独处的时间与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密切相关,还是有个合适的尺度为好。独处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事情,既然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

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选择和无奈,如果是由于工作原因你要和先生长期分居两地,或是其它原因,结果是要一个人独自生活,这就意味着每天下班后你要去面对的是一个空落落的屋子,太多太多的时间要一个人度过,此时学会如何独处更显的尤为重要。

时间和空间都是用来充盈的,一个人依然可以活出幸福的模样,可以慢慢地享受一个人看书、写文字、思考、静坐,可以一个人去看场心仪的电影,可以漫无目的地逛逛商场,可以自由痛快地游泳,可以和闺蜜聊天,可以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独处,更应该照顾好自己,不只是身体要健康,还要保持着一颗静谧恬淡的心。

如果你能享受独处,那么这是上帝赐给你的礼物,它能让你不随波逐流、顾影自怜,还让你能以超乎常人的高度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友谊和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独处。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指的就是两人交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底线,彼此之间能自由地呼吸。

婚姻更是如此,过分的限制对方其结果也并不十分理想,故而有“太好和太坏都不会太持久”之说。关于独处,刘若英直言“我敢于在你的怀里孤独”。

独处,是一种能力,需要用心体会,更需长期的修炼。“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4

享受独处,做自己真正的朋友


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他若无法享受孤独, 就不会喜欢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当你独处时,才可以净下心来思考问题,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可以和自己的灵魂对话,真正地了解自己;才可以逼着自己独立,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当你独处时,你还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收获与别人共处时所领略不到的风景,因为你完全是由着自己的内心出发,不受外界的干扰与左右,扑捉的一切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独处同时也能检验出是否是真正地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是无法独处的,因为独处之时,才是和自己最近的、最直接的接触。

当你净下心来,就会体验到独处的美妙。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自会宣告着春天的来临;一片随风飘落的黄叶,也会预示着秋天的到;月光下的一叶扁舟,才能尽显夜之静谧;森林中的几声鸟鸣,更显林之安静。

只有在独处之时,才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为之而努力。

大凡成功人士,多半是享受独处之人,因为 真正拉开距离的从来都不是群居的时候,而是下班后的两个小时,以及周末。

有人说过,周末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样子。将周末的时间用在读书和写文字上,暂且不说好坏, 坚持几年,就会发现你的认知能力、你的格局以及写作水平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用在培养一项兴趣、或者坚持一项体育运动,一段时间后也会让自己惊讶,时间和毅力往往会成就一个日新月异的你。

一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自信的源泉,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不断的成长进步,则是最大的安全感。女人最为欠缺的似乎永远是安全感,担心失去拥有的一切,担心老去的容颜,担心家庭的稳定、担心不可预见的未来等等。

当你知道并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最想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并陶醉其中,那么那些不必要的旁枝末节也就不会消耗你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才会接纳、欣赏自己,也才会和自己做个真正的朋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