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意父母的职业吗?现代父母的悲哀:一边养巨婴一边被嫌弃


人间的爱,从来都是个轮回

这些人的故事,

是否也有你?

昨晚,《少年派》林妙妙因为一段“劝父改行”的犀利说辞上了热搜,林妙妙觉得父亲在做殡仪馆司仪的工作晦气丢面儿,于是要求爸爸立即换职业否则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还直呼父母姓名指着鼻子大吼大叫“他挣的是死人的钱”

网民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投票截止晚上12点,13.6万人参与投票,我们发现:42.6%的人认为不会在意这位父亲的职业,因为任何职业都应该被尊重,但令人乍舌的是会介意的人竟然也占高达32.7%,而剩下1/4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学会慢慢理解。

对于父母的职业,不足半数的人能辩证看待父母的职业,看似平静的中国家庭之下,由于父母一些不太习以为常的职业而羞愧的巨婴式儿女还大有人在。但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父亲便是做白事的,但心境却截然不同。

@Mrzli

我们这里人死了以后要搭台唱戏,做纸人纸屋子之类的东西来烧,入土的时候还要请先生来看日子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才可以安葬。我爸爸就是从事这个的。他会画棺材,写挽联,算婚丧嫁娶的日子,指导搬家入葬等的时间方位。这个解释很笨拙,大家将就着听,因为我没有太深如地问过我爸爸,他也不会给我详细地讲他的职业。他拒绝我学习他的所有阴阳五行八卦的知识,因为他觉得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职业,但就这个收入低又看起来不怎么体面的职业,他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但我从出生到现在,二十年的时间,我从未因为我爸爸而感到自卑,相反,我因他而骄傲。

可能是因为我爸爸出生时候,天赋点都点了艺术。上学的时候,自学书法画画,他的画画天赋极强,小学的时候基本能描摹所有见到过的线条画,从飞禽走兽到西游记的人物画像,他基本无所不能。小学时在黑板上花了一条龙得了全校的绘画一等奖。自此,全班同学都叫我爸在胳膊上画一条龙,老师发现后戏称“青龙帮”。他的书法水平也是全村青年第一的,毕竟全村就他一个年轻人会书法。可能水平不高,但是注意,他的书法是自学的,没有教学视频没有书法书籍,拿着别人写完的几个字自己琢磨。

我爸爸一直是我的骄傲。小时候,每次学校要办书画展,老师问谁的家长会书法,我举起了手,又问,谁的家长会画画,我又举起了手。最终,从小学到高中,但凡学校有书画展,展出的一大半书法绘画作品,都是我爸爸一人完成的。(作品盖的我爸爸的印,我从未冒充)

电视剧是将生活放大了给受众看。父母相似职业,但两个家庭却教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这其中有着成长环境的差别,最根源的不同,即是孩子的思考方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从思考方式上改变对于孩子的职业教育,才是改变中国式的子女嫌弃的根源。

除了嫌弃,中国式儿女还有哪些容易出现的成长瓶颈?

一边啃老,一边自私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楼主广州人,父亲早逝,留下一个楼梯房,写着楼主母亲的名字。父亲走了以后,母亲一个人抚养楼主,直到楼主上大学,母亲才给他找了个后爹,虽然没扯证,但母亲确实是离开了广州,去住后爹家的自建的豪华别墅。

因此楼主觉得母亲十分有钱。

楼主本身大学毕业,在银行上班,几年下来手里攒有30万,他觉得以母亲的有钱程度,如果母亲愿意,把楼梯房卖掉,再给几十万,就能买个电梯房,最重要的是新房添上楼主的名字。

没想到,当楼主跟他母亲开口,母亲竟然说:“我没钱,我与世无争,那楼梯房挺好的,等你结婚再给你装修成新房。”

楼主这就不高兴了:“怎么这么自私,连自己儿子都不愿帮。”

就算是母亲有钱,一手把儿子拉扯大,也算是尽到义务,说母亲不给买房就自私,你年少力壮,连母亲都不赡养不更自私?

人生有些路本该自己走,有些钱本该自己掏,有些苦本该自己吃。

一边理想,一边巨婴

我有个远方表姑就是这样,2000年左右的大学生多么金贵,她就考上了,虽然是普通院校我们家上一辈人就她考上大学,所有人都替她高兴。

结果大学毕业,她没找工作,说要考广州的研究生。三年,五年,她还在考研究生,没考上。坚持理想,不工作,吃穿用住,全都靠老爸老妈给她汇。

一晃都快二十年了,我都研究生毕业了,她还不工作,不结婚,就专门复习,考研。她老爹终于是忍不住说她了:“做人要现实点,吃饱饭再追求理想。”她这就赌气了:“人倒霉的时候,连父母都看不起自己……”摔门而去,就几年不回老家,也不看她老爹被她气得中风。

上个月又灰溜溜地回到爸妈身边,良心觉醒了?根本不是,是钱用完了。

不少啃老族,生理上是成人,心理上还巨婴。老觉得你的就应该是我的,你应该满足我的需求,父母应该无条件爱孩子,你不满足我的需求就是不爱我。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就是四世同堂,一家有难大家帮忙,过去谁提分家这个家基本也就开始败了。

只不过某些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进来后国人就越来越自私了,啃老这个词也不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自己努力挣钱贴补父母是本事本份,父母帮助孩子是爱,自己贴补不了父母父母不给也要换位思考自己能力不足,但是,你不小了。

前段时间,一张图片侵袭了我们的朋友圈,不知不觉中00后马上就到法定结婚年龄了,20后已经在妈妈的肚子中孕育。421家庭结构的格局也会在中国表现得愈加明显,时间飞速消逝,当孩子“因稀为贵”,被宠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理解却在车轮式发展,就是这个老龄化时代最大的悲哀。

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子女也是人生的一注投资,赢的是老来的牵挂,但终究输给时间和衰老;

对于儿女来说,尊重和陪伴就是最好的乌鸦反哺,因为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

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人间的爱

从来都是个轮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