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人生哲学:低眉尘世,素心生香(一)

在浮华的尘世里,在欲望的深渊中,在生活的责难下,在踽踽的岁月间,我们都在不停的遗忘,不停的追忆。可是无奈的人生呀,总是在猝不及防间给你致命一击。命运会转弯,星星会坠下,可是生活总还是要继续。每个人在不为人知的时刻,都有自己的软弱无力,只是,我们在尘世间浮沉,就必须承受惊涛骇浪。在无尽的岁月中,在抬手低眉间,素心生香。

有人说她是开在墨香里的芷兰,有人说她是春天,淡雅素净、宠辱不惊。而对我来说,她就是一株盛开在天地间的莲花,历经风雨,迈过泥泞,散发着墨香向我们一步一步的走来,她就是杨绛先生。

时间若沙漏,点点滴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见。某一刻,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时间已经溜走。面对时间,我们总是无能为力。总想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时间无情,不会因为你的祷告,你的祈求而放慢一丝一毫的脚步。但是对于杨绛来说,她不畏惧时间,也不贪恋金钱权势。在这个尘世间,她若一株静静开放的花,躲在不知名的角落,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清香。

一、书香门第,视读数为一切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在北平,取名为杨季康。杨家为书香门第,杨绛称之为“寒素之家”。父亲杨荫杭,是当时十分著名律师。杨荫杭是知识分子,身上同样有知识分子的习性,刚正不阿,正气凛然。母亲为杨须嫈(ying),也曾经入过学堂,在那个时期,是少有的知识女性。但是身上也秉承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贤良淑德。

杨绛出生时,已经有了三个姐姐。但是杨绛虽为女儿身,却格外的招父亲的喜爱。一则因为姐姐们都不再父母身边。二则因为她是父亲留学归来后的第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杨绛,是一个特别讨人喜欢的小姑娘,总是语出惊人,逗得大人哈哈大笑。可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或许只有经过残酷和悲伤,才能明白曾经的幸福是多么的难得。

1917年5月初,杨荫杭把贪污巨款的总长徐世英拘捕扣押了一个晚上。不顾媒体的干预, 也不管他人的求情,最后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停职,虽然停职的时间不长,但是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面对官场的官官相护,他失望透顶,决定辞官南归。

1919年,一家人坐上了火车,踏上了南归的路程。这一年杨绛不过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娃娃。坐火车,换轮船,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无锡老家。阴差阳错,与钱钟书家的房子失之交臂,租住了另一家。本以为,生活安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谁曾向,一家人除了杨绛接二连三都生病了。这一次,差一点要了父亲的命。生命有时候顽强的让人震撼,有时候又脆弱的不堪一击。

父亲病好后,母亲把杨绛和弟弟们安排到了家附近的大王庙小学。这个小学格外的破旧简陋,大约八十个人全挤在同一个教室,学校除了一个校长外只有一个老师。杨绛在这个学校只待了半个学期,但是却对之念念不忘,这一段岁月也印刻在她的记忆中,成了永远的回忆。杨荫杭自己是知识分子,他知道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于是就送了杨绛去上海启明女校,也是在这里,杨绛开始了真正的读书生涯。

随后,全家也搬离了无锡,去了上海。启明女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这样的生活对杨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3年,杨荫杭病后的身体,渐渐的痊愈。于是决定重新从事法律工作,一家人又从上海搬到了苏州。杨绛也随之离开了启明女校,进入了振华女校。

杨绛慢慢的长大了,出落成了大姑娘。她不再贪玩,渐渐的迷上了看书。读书成为了她最大的爱好,查阅字典,克服一切困难。父亲曾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说:“不好过。”父亲接着又问:“如果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想都不想,张口就答:“一星期白活了。”这就是杨绛,视读书为一切的杨绛。

二、父亲的言传身教,无声的影响着她

杨绛读高中的时候,杨绛开始尝试写诗,甚至发表在《振华校刊》上。也是这一年,北伐战争胜利,学生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常常要上街宣传或是开学生大会。振华女中同样参与了这样的活动:拿个板凳,站在上面向路人演讲,呼吁人们参与革命。杨绛也被推选去宣传,但是她内心十二万分的不愿意。一是因为女孩子,面子薄。二是因为有遭受轻薄的危险。回到家,她想让父亲帮她推掉。无奈,父亲一口拒绝。只是告诉她,若是不愿意去,就别去,但是不要拿别人来挡。

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小的杨绛。杨绛学会了勇敢说不,也学会了不铺张浪费,更学会了束身自修。在这个繁华的、充满诱惑的尘世间,做到低眉尘世,素心生香。嗜书如命,何尝不是得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于看书,父亲从不严词令色,而是以一种无声的督促,让她一本又一本的把书看完。

1928年,杨绛提前从振华中学毕业,用了五年的时间修完了六年的课程,成为了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也是因为提前的这一年,让她错过了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杨绛考的两所学校,一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二是苏州东吴大学。女子学院,太闭塞,同样的性别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不利,于是决定选择东吴大学。当时的东吴大学最好的专业是医学预科和法学预科。本想学医的杨绛,因为观看了好朋友陶乐珊父亲做的一台手术后,让她觉得自己真是不适合学医。而法学课,又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最后,杨绛选择了政治系。

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所以课外之余就把自己扔进了书堆里,如饥似渴的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加上杨绛本身就肌肤莹润,白里透红,因此闻名全校。只是在杨绛的心中,万事皆不如读书,她时时刻刻把自己埋藏在书堆里,在字里行间游走,在笔墨书香中穿行。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爆发,这个时候的杨绛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奔赴南京,学校已经停止了上课,更不许去图书馆读书,每日宣扬的都是如何请愿,如何报国。杨绛只得回家,在东吴大学的生活也算告了一个段落,而另一段大学生活也即将开始。

时光一日一日的溜走,幼小的人儿一日日成长,某一日惊觉原来父母的青丝已经爬满了白发。曾经魁梧的身躯,不自知的弯曲。从东吴大学离开后,杨绛决定放弃留学,选择了北平上大学。在北平的第一个暑假,杨绛回到了家。听父亲在诉说家中琐事,在恍然明白原来父亲已经老了。她是多么的庆幸没有抛下一切,远走异国。

三、借读清华,迎来了姻缘

兜兜转转,杨绛最后在清华大学借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尤为的奇妙。一呼一吸间,一个转换,可能就会造成天与地的差别。又或者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论你怎么变幻,总会超着命运的轨迹一步步的前行。杨绛就是在清华园中见到了钱钟书,那个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丈夫。

在清华大学,杨绛选择了朱自清的散文习作课。她的第一堂作业,就发表在了《大公报》,而后在朱自清的推荐下,又写了小说。但是她最喜欢去的仍旧是图书馆,每日沉浸其中。唯一不同的是,她遇见了钱钟书。他们用一世的牵手给我们谱奏了一首“一眼万年”的曲子。有的人,在身边来来回回,终究是过客,比如费孝通。而有的人,只需要一眼,便是归人,比如钱钟书。杨绛是幸运的,比萧红、丁玲他们都幸运,因为她遇见了他。

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

不需要太多的花言巧语,也不需要太多的虚与委蛇。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就把两颗心牢牢的拴在了一起。钱钟书嗜书如命,杨绛爱书如宝,两个书香味浓的人在一起,也是书信往来,互相推荐图书,感情充满了书香味,是另一种的风花雪月。

在浓郁的感情,也有闹矛盾的时候。当钱钟书提出订婚,被杨绛拒绝时。他害怕极了,人一旦陷入感情之中,就会患得患失。明知道细水长流,可是喷薄的感情,又该用什么容器盛放呢?钱钟书只能靠写文章,著诗篇来表达自己沉郁的心情。当杨绛又恢复了与他通信时,他该是多么的欣喜欲狂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