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2023年何梁何利奖获得者裴国献:从医没有捷径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当医生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得踏踏实实地付出。”“医疗领域的科研,应来自临床,回归临床。”“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一不是来自于坚持。”……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裴国献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1日,从北京回到深圳的他,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建议。

从卫生员到临床科研“双料”明星

裴国献年少参军,曾是连队卫生员。现在看来,专业起点并不高,而这,却成了很多同事和学生崇拜他的地方。他的博士生李思敬说道:“从卫生员到医学博士、临床大专家,再到科研学术明星,这简直就是一个励志故事。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的起点在哪里,而在于你能走多远。裴教授的经历和成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年少在部队时,裴国献目睹了不少严重肢体创伤的患者和肢体战伤的战友被迫截肢,心中升腾起“保肢”的信念,并持续为之奋斗。

上世纪90年代初,时年36岁的裴国献已是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手外科中心主任。有一天,他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个病人因为家庭纠纷,被同胞兄弟乱刀砍下双手和双脚,伤情惨不忍睹。根据伤情分析判断,一个15人的抢救小组迅速组成,4台手术同时展开。9个多小时后,伤者缺血达22小时30分钟的四肢全部被接活,病人四肢功能恢复良好。这例四肢同时离断再植成活属世界首例,被誉为“世界断指再植之父”的陈中伟院士高度评价:“这是创伤外科史上的一个奇迹,填补了创伤外科领域的一项空白。”

在此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裴国献在断肢再植领域乘风破浪,屡攀高峰,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在亚洲率先成功开展2例异体单手移植(国际第3、4例)及1例异体双前臂移植,开创亚洲异体肢体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亚洲异体移植第一人,研究成果获评2000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临床的难题,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尽管有很多患者断肢再植成功,但还有更多的患者骨头缺损,连移植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办呢?临床上出现的难题,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裴国献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大段骨缺损修复仍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支持下,他自1996年起,便带领团队围绕大段骨缺损的创新性修复,从种子细胞筛选、细胞培养、生物材料筛选制备、细胞材料复合体形成、体内植入、血管神经化成骨机制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实现了临床转化。

“医疗科研必须来自临床,回归临床,服务患者。”裴国献关于大段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和科研转化的成果,最终造福了众多患者。

35岁的甘肃小伙孔军(化名)是第一个幸运儿。2015年,他遭遇意外被拖拉机碾伤,腿部开放性骨折,胫骨缺损达12厘米。多方求医,医生给出了几种选择方案:要么截肢,然后安装假肢;要么在腿部植入传统机械假体等骨替代物。“肯定是原装的好!”裴国献团队采用最先进的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根据患者骨缺损形状与尺寸、个性化定制出带有活细胞的组织工程再生骨,为孔军“再生”了缺损的胫骨。术后3个月,孔军可以扶着拐杖下地行走,6个月后扔掉了拐杖,可以负重;12个月后腿部的外固定支架拆除,行走和跳跃如常;22个月后可以快步行走、上下楼梯和搬移重物。

这也是全球首例通过组织工程再生骨技术修复的长度超12厘米的负重骨骨缺损病例,是组织工程骨这项再生医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重要开端,实现了大段骨缺损修复这一全球性难题的重大突破。

首创“双桥式移植”新术式,避免下肢毁损性创伤患者截肢,保肢率由23.0%上升至91.1%;首创抗感染活性骨同期修复技术,使骨缺损感染患者实现同期修复,加快修复过程;首创3D打印假体仿生修复技术,使超长骨缺损患者拥有仿生肢体,活动更加自如……裴国献和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在386家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不计其数。

“成果的取得,没有秘诀只有坚持”

临床、科研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使裴国献成了“获奖大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省军队一等奖、何梁何利奖……

▲裴国献教授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屡屡取得成果,裴国献说没有“秘诀”,只有“坚持”。“就像爬山一样,你感觉到很艰难,但只要坚韧地往前走,就能爬得更高、望得更远。”

登高望远的裴国献,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锐。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发展,数字化与骨科之间的医工结合,潜藏着巨大的潜力与应用前景。传统手术过度依赖医生经验,当了几十年外科医生的他深知这一痛点,他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智能技术可能给医学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革。2006年,裴国献提出了“数字骨科学”的概念,在国际上开拓了新兴交叉学科“数字骨科学”。领衔组织成立了我国数字骨科学术组织、积极推动数字骨科的临床转化应用,促使我国数字骨科技术快速跻身于国际前沿。

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裴国献将人工智能、3D打印深度交叉融合进临床医疗。在他的带领下,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骨科医学部成功开展全球首例混合现实(MR)导航脊柱外科手术、全国首例O形臂辅助天玑机器人脊柱手术等前沿技术。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成为华南首家O形臂辅助天玑机器人手术突破百台的医院,完成例数居华南之首。智能化、微创化、精准化的手术造福了更多病患。

裴国献创建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目前已成为大湾区智能医疗创新型高新技术的重要转化平台。

“当医生要担得起生命之托”

培养能够支撑技术更新迭代的高层次医工交叉人才,也是裴国献的重要工作。他开设了《显微外科技术》、《再生医学》、《智能医学》等前沿医学课程,先后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研究生78名、硕士研究生56名,为国家培养一批骨科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年轻人要不要从医,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从兴趣出发。”从医50年,裴国献颇有感慨:“首先你要有兴趣,有兴趣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其次你要坚持学习,新的技术日新月异,当医生就意味着要终生学习;第三你要付出,从医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地走、心甘情愿地付出。”裴国献说,当医生意味着和生命打交道,稍有不慎,可能给患者造成痛苦、残疾,甚至死亡,因此要能担得起生命之托。

裴国献的从医之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这个“获奖大户”,还有众多殊荣加身——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军队科技金星、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人选、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掌握的高级专家等国家级荣誉和称号,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23年,他还当选了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记者:严珊珊

通讯员: 王卓芬 余园



相关阅读

  • 四位医生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的14个小时

  • 积石山 6.2 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卫健系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省城兰州进修的静宁县人民医院医生樊旭东、杨满太、赵春霖和张永吉四人一拍即合,在简单准备一些水和零食的情况下,
  • 四位医生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的14个小时

  • 积石山 6.2 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卫健系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省城兰州进修的静宁县人民医院医生樊旭东、杨满太、赵春霖和张永吉四人一拍即合,在简单准备一些水和零食的情况下,
  • 研究称每天刷牙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

  •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称,每天刷牙有助于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进而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等。研究显示,当口腔中的细菌进入患者的呼吸道并感染肺部时,就会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
  • 网传“老人手术中遭医生捶打” 涉事医生已停职

  • 记者从贵港市卫健委了解,针对近日网传“老人手术中遭医生捶打”视频,贵港市卫健委立即组织由眼科专家、行政执法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到贵港爱尔眼科医院开展调查。目前对初步调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2023年何梁何利奖获得者裴国献:从医没有捷径

  • “当医生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得踏踏实实地付出。”“医疗领域的科研,应来自临床,回归临床。”“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一不是来自于坚持。”……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
  • 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开工建设

  • 22日,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公园内,第50届冰灯游园会开工建设。现场,多台卡车运来冰块,铲车、叉车将冰块卸下,工人们则忙着用锯、冰铲切割冰块,堆砌冰景。据了解,兆麟公园是哈尔滨冰
  • 如诗如画!亚雪驿站绝美雪景惊艳游客

  • 玉龙飞舞漫天日,鳞甲散落满峰峦。走进位于亚雪公路上的亚雪驿站,幽寒清新,一派银装素裹。高山雪原、雪凇、雾凇姿态万千,浑然天成。进入冰雪季以来,亚雪驿站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 巧手学剪纸快乐过冬至

  •   12月22日,在东港区秦楼街道中心幼儿园,小朋友们展示剪出的精美“饺子”。  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秦楼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了“指尖传承纸上生花”冬至剪纸主题活动,让
  • 最新发布!发放金额提高!

  • 近日,《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印发实施。12月2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标准》进行专题解读。据悉,新版《标准》对2021年版的标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