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记录侨故事丨陈玉昌:为国为乡常怀赤子之心,引资助推深圳发展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陈玉昌,1951年出生于深圳观澜松元厦(今属龙华区观湖街道),1969年赴香港谋生,先后在餐饮、贸易、电子配件加工等行业工作,1987年回家乡投资兴业。被评为深圳市荣誉市民,现任香港大观澜同乡总会主席、香港观湖同乡会会长。曾任香港观澜同乡总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政协一、二、三、四届常委,观澜商会二、三、四届会长。

陈玉昌帮助深圳引进投资项目100多个、资金总额近10亿元人民币,为全国各项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款1600万元。参与创办观澜商会,积极参与旅港同乡会事务,团结爱国爱港爱家乡的乡亲,为家乡的招商引资工作牵线搭桥。曾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爱国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2015年4月25日,陈玉昌(右一)带领在港乡亲到广东开平参加香港观澜同乡总会组织的“情系港亲千人行”活动(陈玉昌供图)

陈玉昌的故事里,浓缩了厚重的家族故事、历史的风云际会。

在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松元厦社区的昌玮工业区里,陈玉昌有间宽敞的办公室。他办公桌旁边的墙上,高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义门世家”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这块牌匾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陈氏开基祖陈景旺的后裔宗亲在2013年送来的,为的是感谢陈玉昌等5人捐资建设景旺公纪念堂门楼。陈氏又称为“义门陈氏”,发祥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

陈玉昌在办公室接受采访(图片来源:晶报)

谈起这块牌匾,陈玉昌谦虚地说,自己就是为景旺公纪念堂门楼的建设组织了一下捐款活动,为铭记本族历史出了点力。

松元厦陈氏的始祖陈振能,就是陈景旺的十世孙。深圳教育史上记载的华侨学校——振能学校,就是陈振能的后人创办的,陈玉昌也为这所学校的发展壮大做过贡献。

他为家族出力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他和陈锦明、陈煌胜等人为恢复江西省德安县陈氏故居捐款十余万元,为资助出版《义门陈文史考》一书捐款4.5万元。

树高千尺不忘根,陈玉昌念兹在兹的不仅仅是家族的荣辱兴衰,他身上还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不但自己回乡投资,还为大批台商、港商牵线搭桥,汇聚成了深圳早期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他积极投身商会、同乡会事务,还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我就是帮着做桥梁。我感觉,我做了好事,自己开心,心里安泰。”陈玉昌对自己的总结,是那样朴实无华。

客家后代,闯荡香港当厨师

1951年,陈玉昌出生在松元厦大布头村,是客家人陈振能的九世孙。松元厦这个地名,就是陈振能起的。

1751年,年近六旬的陈振能响应当时清朝政府的“复界招垦”政策,毅然率家眷和堂弟等十几人从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的大山里向外迁徙,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们辗转经过紫金、惠州、东莞等地,甚至到过香港的九龙半岛,最后在当时的新安县观澜镇七都洞落脚。这里背山面水,青松遍地,人烟稀少,陈振能觉得这是一处宝地。他带领众人在背夫山边的松林下搭起茅寮,将此地称为“松园厦”。“松园厦”后来演变为“松元厦”,并且逐渐取代了“七都洞”这个地名。

据客家文化研究者杨宏海考证,深圳的客家人多数来自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而陈玉昌在日常生活中说的客家话,正是属于梅州一带的口音。

陈玉昌年少时种过田,放过牛。18岁的时候,他只身去香港谋生,还学会了粤语(俗称“白话”)。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他选择了学厨,边学边做,先后在多家餐馆当厨师。“我没什么拿手菜,最拿手的是客家焖猪肉。”

话虽这么说,但时至今日,陈玉昌的厨艺依然出众。2023年8月的一天,他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时,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月饼,还强调说:“我自己做的馅!”

月饼的包装盒上印着“亚昌配方”。在粤语里,“亚昌”和“阿昌”发音相似,指的就是陈玉昌。

“你慢慢嚼,里面有火腿的味道。”陈玉昌介绍说,买来金华火腿之后,他自己用刀慢慢地切细,做到馅料里,另外还加入了五仁、陈皮等原料。然后,他就安排人照这个配方去做。这几年,他公司都是这样制作月饼,自用或者馈赠,包括送给附近的几所老人院。

层层开嶂,变身商人、企业家

陈玉昌的办公室里高挂着一幅题为《层层开嶂》的油画,标注着“阿昌构思”。这是他请朋友创作的,描绘了他在福建见过的类似景色:层层叠叠的山峰,由近到远延伸开去,山一座比一座高。

2020年8月1日,时任苏里南驻华大使陈家慧(左三)和丈夫(左二)前来探望家乡父老,到访陈玉昌公司,合影的背景里就有陈玉昌构思的油画《层层开嶂》(陈玉昌供图)

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阿昌”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的,难怪他对这样的景色很有感触。

在香港做厨师时,陈玉昌增长了见识,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一些人后来去了国外。这样的经历和人脉,为陈玉昌转换赛道埋下了伏笔。

陈玉昌回忆说,有些朋友后来去日本工作,他去探访他们时,在交流中发现,海外侨胞对中国土特产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但是不容易买到。那是1978年,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直接出口的商品很有限。陈玉昌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做起了这方面的生意。

“在国外的侨胞想要国内的什么,我就在香港寄给他们。”那几年,陈玉昌常常往返日本,每次也带些特产过去。这有点像今天的“代购”“海淘”,只不过反了过来,把中国货送到海外侨胞手上。

当然,这样“小打小闹”是不够的。后来,陈玉昌开拓了贸易渠道,“搞点小出口”,帮中国的国货公司把产品推销到日本。他经销的特产包括药材、茶叶、人参、燕窝、虫草等,生意越做越大,一方面满足了侨胞的物质需求、一解乡愁,另一方面让他积累了第一桶金。

在香港,陈玉昌还跟人合伙经营了电子配件加工生意。“买塑胶、买铜回来,做成配件,卖给贸易商。”

回乡兴业,助力深圳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和深圳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来到深圳投资。从厨师转型为商人、企业家的陈玉昌,也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家乡的亲友陆续捎来“春天的信息”,家乡的干部还带来观澜的荔枝,邀请在港乡亲们回去投资做生意、建设家乡。陈玉昌心潮澎湃,决定回家乡投资。“我想把故乡建设得和香港一样好!”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地准备,陈玉昌在1987年回到深圳观澜投资兴业。他在松元厦创办了昌兴五金塑料厂,后来又投资兴建了昌玮工业区及商业城。

陈玉昌说,最初,他的工厂是做“三来一补”业务的,就像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靠这个起步,吸引了人才,把整个城市带旺了,而陈玉昌则完成了他在深圳投资发展的起步。

“三来一补”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等,由中方提供工地、厂房、劳动力,按照外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装配,全部产品外销,中方收取加工费。积极发展“三来一补”贸易,对深圳经济的起步和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3至1994年,“三来一补”贸易在深圳的发展到达顶峰阶段。

现在回望这段历史,陈玉昌返乡投资可谓恰逢其时。他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时也说:“胆子可以大一点,碰到机会就要抓住。跟着国家政策走,跟上产业的风口,就容易发现机会。”

招商引资,为家乡聚合大量资源

陈玉昌在深圳的投资,是当时的一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生产的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地。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令不少港商注意到了内地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商机。

除了自己投资办厂、形成榜样的力量,陈玉昌还通过商会和同乡会为家乡发展聚合资源、链接人脉,引领、协助港商、台商投资深圳。

1994年9月,陈玉昌参与创办的观澜商会应运而生,陈玉昌担任副会长。从1998年开始,他连续担任第二、三、四届会长,长达16年。观澜商会成立时,正值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广东掀起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热潮。天时地利人和再次共振,有力地推动了观澜经济的发展。

1985年,陈玉昌的叔叔陈官新参与创立了观澜旅港同乡会。这个组织后来改名为香港观澜同乡总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陈玉昌连续担任了30多年会长。总会坚持“爱国爱港爱乡”的办会宗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和团结居港乡亲,带领乡贤回乡投资置业,为家乡发展献策出力,为落实“一国两制”、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推动深港交流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陈玉昌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说:“我们同乡会主要是聚集一批爱国爱港爱家乡的老乡,为家乡说好话、做桥梁。通过大家互相介绍,宣传观澜、宣传龙华、宣传深圳。有好的项目,就介绍乡亲们来参与投资。如果想回来投资的乡亲有顾虑,我们同乡会就去牵线,深入介绍家乡的情况,把事情促成。”

2015年,原观澜街道拆分为观湖、福城、观澜街道。2018年,香港观湖同乡会、香港福城同乡会、香港观澜同乡会成立,迈出了龙华区居港乡亲社团组织精细化建设的重要一步,陈玉昌出任香港观湖同乡会会长。

据陈玉昌介绍,这些新成立的同乡会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全世界的同乡会都是一样的,都是聚集老乡,大家讲得开(谈得来)。”他说,认同中华儿女身份、认同中国发展道路的侨胞,最在意的就是同乡会,因此谈得来。加上同乡会与深圳各级侨务部门有密切联系,所以是很好的沟通桥梁。

经过多年的努力,陈玉昌成功介绍60多位台商、50多位港商到观澜投资办厂,引进资金近10亿元。

热心公益,延续崇文重教光荣传统

组织居港乡亲到深圳参观考察,促进深港交流合作,都是陈玉昌的重要工作。他还依托商会、同乡会,携手香港同胞、观澜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展现出人间大爱。陈玉昌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1600万元,发动商会会员捐资近1亿元。他带领商会、同乡会成员多次在广东河源等地出资建桥修路。商会成员多次赴广东省龙川县、五华县等地开展扶贫助发展活动。

教育事业是陈玉昌支持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他可谓是延续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

其中,他为家乡的振能小学捐资3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五华县赤径村,他捐资30多万元,支持兴建五华赤径振能学校。

“振能”两字,镌刻着深圳教育史上延续数百年的一段佳话。

观澜是著名的侨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松元厦陈氏一族从第三代起就开办了家族私塾。1914年,在族中先贤和侨领推动下,陈氏家族的9所私塾合并,开办了永修小学,这是深圳最早的现代学堂之一。1929年,海内外族人共499人筹资在新址建设的学校落成,命名为“振能学校”以纪念先祖陈振能。这是当时宝安县最负盛名的学校,吸引了邻近大批青少年前来就读。1946年,海内外族人共154人捐款创办了振能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振能中学并入了今天的深圳市观澜中学;小学部一度改名为松元小学,1982年复名振能小学,后来又多次扩建,政府为此投入了巨资,陈氏海内外族人也踊跃捐款。2019年,振能小学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学校,成为全市同级同类学校中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看到自己家族创办的百年名校焕发新光彩,陈玉昌颇感欣慰。

2007年,国务院侨办启动“侨爱工程”,这是专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关注和支持国内各项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回馈社会、奉献爱心提供服务而搭建的平台,陈玉昌积极参与其中。2007年,随同国务院侨办前往河北省贫困山区考察扶贫工作时,陈玉昌看到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中心小学低矮破旧、岌岌可危的教室,当即捐款20万元重建学校。同时,陈玉昌联系观澜的工商企业家,共同捐资60万元,支持江西省新建县建起一所“观澜希望小学”,解决了当地小学生缺少校舍的困难。

2009年,陈玉昌捐建的石洞乡新学校落成投入使用,命名为“玉昌侨心学校”。陈玉昌又与两位澳门同胞追加捐款,改善办学条件。

陈玉昌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玉昌侨心学校的书包(图片来源:晶报)

陈玉昌扶贫济困的善举还有很多。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陈玉昌先后捐出150多万元;2011年,陈玉昌等几位香港同胞一起为“侨爱工程——点亮藏区牧民新生活计划”捐款100万元……

女儿接棒,侨团事业薪火相传

由于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突出贡献,陈玉昌获得了“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爱国企业家”“深圳市首届慈善个人大奖”等荣誉。2011年,他被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他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庆招待会十余次,3次就座天安门城楼阅兵观礼台,其中包括2015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

“我的经济条件还不错,所以,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我就帮一点点。”陈玉昌这样总结自己做公益的初心。

如今,73岁的陈玉昌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依然在帮助家乡招商引资。“有好的项目,就介绍过来,因为我是做商会出身嘛。我现在非常忙,好多事情要用心去过问。”

他的侨团事业已经后继有人。

为了适应观澜片区行政区划的变化,2019年,香港观澜同乡总会改名为香港大观澜同乡总会,陈玉昌出任主席,他的小女儿陈秋娴出任会长,接过了这个老牌侨团的重担。

陈秋娴还是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青年委员、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她积极参与社会和侨团事务。

陈玉昌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都很好地传承了爱国爱乡的精神。陈玉昌希望,年轻一代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参考资料:新华社、中新网、《南方》杂志、深圳政府在线、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梅州日报、《龙华侨史》《深圳风物志·第二辑·家族记忆卷》《特区丰碑——特区历史文献丛书·卷二》《义门陈文史续考》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白念平 

编辑:阎建伟


相关阅读

  • 深圳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沙龙新材料专场成功举办

  • 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助力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9月15日,由科创中国大湾区联合体指导,深圳市科技交流服务中心(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2023深圳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沙龙—
  • 我们一起走过的30年|深航发展大事记⑥2018-2022

  • 1993年9月17日,经民航总局批准,深圳航空开始航班运营,属于深圳人自己的航空公司从此腾飞翱翔。今年9月17日,深圳航空迎来开航30周年纪念日。沿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足迹,踏着深圳经济
  • 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发布五大主题游学线路

  • 为更好满足全市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旅游服务发展,9月12日,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正式发布“风华长青”游学线路,包含红色足迹、发展脉动、科技博览、文化拾遗、
  • 直播微视评:“北极鲶鱼”的事,不该公开吗?

  • 9月初,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复网友的信息公开申请时说,“您申请的公开信息不属于我局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我局决定不予公开。”今年3月,网名为“北极
  • 喀什直达深圳航线正式启航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马伊宁报道)9月15日8时03分,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CZ8737航班从喀什徕宁国际机场起飞,喀什直达深圳航线正式启航,这是继喀什至广州直达航线开航后
  • 就在坪山!中外师生众享学术与文化的盛宴

  •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5日讯(记者 程熙 陈颖玑 曹园芳 实习生 潘思雨)9月11日至15日,深圳市坪山区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来自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多所大学的近百名师生,与深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中高端餐饮走平价路线,适应市场才能持续发展

  • 极目新闻记者 石倩曾经一度“高高在上”的中高端酒楼,开始推出平价小碗菜了,这种菜式单价在8元至20元之间的菜品,吸引了不少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餐企一方面希望多赛道运营,吸引
  • 骄傲!湖北利川90后铁匠当选杭州亚运会火炬手

  •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通讯员宁琼视频剪辑 王佳文9月12日上午9时,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宁波站正式开启传递,共有170名火炬手接力奔跑,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涵盖
  • 深圳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沙龙新材料专场成功举办

  • 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助力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9月15日,由科创中国大湾区联合体指导,深圳市科技交流服务中心(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2023深圳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