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论点摘要①】《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4期

日期: 来源:中国学派收集编辑:中国学派

当今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前景展望

尽管当今美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爆发的趋势,但是当今美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准备均不够充分。首先,在世界体系下美国占据霸权,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方面具有垄断优势,美国工人阶级被帝国主义“收买”,国家认同高于阶级认同,其斗争缺乏彻底性;其次,美国工会组织逐渐沦为工人联合的异己力量,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难以真正团结起来;再次,美国社会主义政党中缺乏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最后,美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反动思潮泛滥,社会主义思想缺位,“工联主义”盛行。但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旧有生产关系的持续反抗标志着美国社会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至于美国未来的革命道路究竟应当采取哪种形式,仍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模式、一成不变的道路。未来美国社会的具体形态和实现路径也只有等到未来社会行将到来的那一天才能具体决定,美国的命运掌握在美国人民自己的手中,美国人民及其先锋队必须做好伟大历史时刻来临时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准备。

(龙治铭,《科学社会主义》2023年6期,王志强摘)

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

由数字算法技术构筑的算法政治机器和算法文化成了当今西方资本帝国追求无限剩余价值的全新霸权机制,算法霸权体系没有动摇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本质,反而加强了对资本主义资本增殖的服务力度。算法技术将过往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实现了升级,一些西方资本家们可以在由算法特性建构出的数字平台上,倚靠用户、技术优势,获取各种数据资源,通过“算法要挟”“算法驯化”,对各种社会、政治事件施行强制性引导,创制具有强烈倾向性的议题,推送给指定的数字用户,诱发各种社会舆论,渲染偏激氛围,改变社会政策制定走向,最终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增殖逻辑。在数字算法技术逻辑下的人,几乎被当作了可计算、可追踪、可监控的“商品”,囿于资本家的贪婪黑洞之中。一切事物皆可被计算,算法技术霸权逻辑宰制着数字社会,并且建构起了新的意识形态模式。算法几乎成为西方国家政党创建政治价值和社会规则的智能化手段。

(王海稳、李梦茜,《浙江社会科学》2023年11期,原题《西方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与应对路径》,王志强摘)

数字用户生产剩余价值吗

数字平台作为一种“社会技术中介和商业布局”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日渐成为当今学术界的前沿议题。其中,围绕数字平台用户是否生产剩余价值的问题,理论界产生了尤为激烈的争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提出数字劳动价值论,认为平台用户的使用行为是为平台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其二,亚当·阿维德森和埃拉诺·科莱奥尼等学者以情感价值论代替数字劳动价值论,认为是用户的情感投入通过在金融市场中的估值为平台企业创造价值;其三,邓肯·弗利、尼克·斯尔尼塞克、贾森·萨多夫斯基诸学者以基于地租理论的剩余价值转移说为分析工具,认为数字平台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通过技术和产权垄断攫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其四,帕斯科·比力奇、托尼·普拉格和米斯拉夫·齐特科等学者则持整体商品循环说,从生产与流通统一的视角将数字平台看作加速资本循环的前期商品,即数字平台通过加速资本流通吸收剩余价值,但其本身并不包含剩余价值。

(王菁、李晓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6期,原题《用户生产剩余价值吗?——兼对数字平台价值来源之争的评析》,王志强摘)

哲学话语中的劳动概念深化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历史现场。马克思再次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是要以哲学的话语在经济视域中探究过去劳动价值论的原理和缺陷,最终扬弃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实现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批判。所以,对劳动概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化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对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以及对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发现与扬弃,一步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站在劳动价值论的全新起点上去重新寻找“物”背后现象学式“正在消逝的东西”。其目的是以劳动价值论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哲学话语。因此,马克思需要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重新审视劳动的内涵,透视劳动活动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具有历史性的劳资关系。他发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劳动呈现出一种对立和异化的形式。这种从劳动出发的批判性反思无疑为其之后提出科学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孔伟宇,《河北学刊》2024年1期,原题《哲学话语中的劳动概念深化:〈伦敦笔记〉的文本学研究》,莫斌   常达摘)

思想实验“论证说”的困境及其重构

思想实验不同于物质实验的实操性,它将经验操作内化为思维演练,这一“黑箱”式的运行模式也使其认知机制难以被厘清、定义。当今学术界有关思想实验认识论的解读众多,如何摆脱思想实验认识论的解释困境,如何澄清思想实验的认知机制是我们急需关注和思考的。诺顿认为物理世界的知识源自经验,思想实验不涉及新的经验数据,在免于经验输入的情况下获取新信息的方法是对现有知识进行逻辑重构,所以思想实验是叙事形式伪装的论证。诺顿的“论证说”误读了思想实验的推理原意,难以解释非理性的认知过程、理论内部缺乏完备性、会导致思想实验僵化。克拉特巴克循诺顿思想实验“论证说”的逻辑线索,对其进行了重构。他通过模拟与理想化将经验过程与逻辑形式、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相联结,既保留了逻辑论证的严谨性,又还原了思想实验的经验个性。不同于诺顿对论证的宽泛定义,克拉特巴克将重构的目光定格在归纳推理。重构后的“论证说”所凭靠的模拟和理想化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掀开了思想实验的神秘面纱。

(李德新、王书宇,《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年12期,崔晋摘)

从具身到离身看人的同一性

人的同一性是指具身状态下人的“意识—行为”在共时上是统合的、在历时上是连贯的。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汇聚应用,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时间越来越多,工作、生活、社交、娱乐也越来越倚重数字身体,自然身体在意识指导行为实践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从具身到离身,是指数字化时代具身的“意识—行为”通过技术手段分离,数字身体代替具身接受意识指令并作出反应和行动。数字身体不仅改变了长久以来具身的交互媒介作用,而且可以拥有数个分身去执行意识指令,从而导致“意识—行为”的同一性发生裂变。在离身状态下,人的“意识—行为”在共时上的统合性和在历时上的连贯性都将被破坏。人的同一性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然而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的同一性遭到破坏。为保护人的同一性,必须围绕个体、企业和政府三大利益相关方划分和压实责任,健全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同一性保护措施、完善公共责任机制。

(刘红玉、谢娆,《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3年6期,原题《从具身到离身:人的同一性会被破坏吗?》,崔晋摘)



相关阅读

  • “北约视战争如儿戏是极其危险的”

  • 本文转自【总台环球资讯广播】;当地时间9日,美国总统拜登结束了他就职以来对法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此次为期五天的罕见漫长行程以参加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活动为由头,以对法国
  • 美国解禁乌克兰“亚速营”使用美制武器

  •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政府11日宣布,解除乌克兰“亚速营”使用美制武器的禁令,称这一被俄罗斯认定为“恐怖组织”的武装力量没有严重侵害人权的记录。美国国务院11日称,“没有证据
  • 拜登之子,被判有罪!

  • 综合美媒报道,当地时间6月11日,美国特拉华州的一个陪审团裁定,美国总统拜登之子亨特·拜登面临的三项联邦枪支重罪指控全部成立,认定他违反了禁止吸毒者拥有枪支的法律。美国有
  • 美国总统之子亨特·拜登被裁定非法持枪

  • 新华社华盛顿6月11日电 美国特拉华州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11日裁定,美国总统拜登之子亨特·拜登在2018年购买枪支时隐瞒其吸毒实情,并作为吸毒者非法持有枪支,其受到的三项指控均
  • 华山论见丨多措并举加快农村数字化进程

  •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论点摘要①】《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4期

  • 当今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前景展望尽管当今美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爆发的趋势,但是当今美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准备均不够充分。首先,在世界
  • 《信仰照亮生命》: 还原她的传奇一生

  • 将一位传奇女子的一生落墨纸上,这本书既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物传记,也是一部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 邹安超 两位耄耋老人,她们在谈论着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