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深耕渔家文化

日期: 来源:日照新闻网收集编辑:日照新闻网

深耕渔家文化

——日照文史学者《日照渔家文化》作者滕怀森访谈

日照日报编者按

  日照渔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那时候的日照先民们就开始依靠着海洋生物生存,他们一步步从海岸到大海,从近海到远海,日照渔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尽管日照渔文化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人能整理著述。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我市文史专家滕怀森编写了《日照渔家文化》一书。该书于2021年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不到一年时间,畅销万余册,两度脱销,可见作者的付出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渔港码头 李圆 摄

  有业内人士称:“滕怀森先生对日照渔家文化的贡献独一无二并且难以复制,原因很简单,随着乡村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海洋捕捞业的现代化,曾经千年流传的古老的海洋生活习俗,在近几十年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无法逆转的变化,中年以下的沿海村民以及居住者,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与可能再去生活的现场(而不是表演的现场)了解,更没机会长期生活于那些传统习俗之中,那种生活环境与场景已经一去不返了。而在中年以上(60岁以上,因为只有这个年龄,其成长历程才是完整的处于传统渔家文化风俗环境中)的日照沿海渔家生长起来的渔民后代中,也许并不缺乏可以执笔为文的人,但像滕怀森先生这样,孜孜矻矻,笔耕不辍,一点点将之记述下来,还原出来,有条理成系列地整理成书,除怀森先生之外,尚未见第二人。随着时光的推移,也已经难有可能再出现第二人了。”

  这个评价可谓中肯。滕怀森对日照渔家文化的记录、整理,并且出版成专著,对于日照的地方文化、风俗、历史是有贡献的。

  为了向读者朋友推介滕怀森先生的这本书,确切地说,是推介日照渔家文化,让广大读者更加了解我们日照沿海渔家生活习俗及文化养成,我们才有了这次访谈。

  记者:滕老师,您的专著《日照渔家文化》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尤其是日照读者的关注,请谈一谈引起关注的原因。

  滕怀森:《日照渔家文化》一书出版后,反响很好,也很受社会各界欢迎。

  特别是沿海渔村渔民群众,年长的,他们见到书中叙述了他们当年的劳动过程,感到很亲切。随着沿海乡村的旧村拆迁改造,他们有的已不再从事渔业活动了,但一本《日照渔家文化》在手,引发了他们无尽的回忆。青年渔民读过后,了解了父辈耕海牧渔的艰辛,在传承老一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增强了奋力拼搏的决心。

  沿海渔村的学校,把《日照渔家文化》作为校本教材,使学生了解日照渔业发展的历史和日照渔家文化的丰富内容。学生们读过后,倍感新奇,促进他们了解了海洋,增长了知识。

  《日照渔家文化》作为日照的一张文化名片,向外界宣传日照、推介日照,对于推动日照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宾馆在房间摆上《日照渔家文化》,游客来日照后白天赶海,晚上在房间看书,了解了更多的海洋知识,游客特别喜欢。比如:2021年春,上海游客在天台山太阳客栈房间看到该书后,回去在上海某个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曾作为典型经验介绍。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写了这本著作?

  滕怀森:浩瀚的大海孕育了沿海群居的先民,哺育着这些先民世代繁衍的子孙———渔家,于是,大海、渔家便有了深深的情结。作为渔家后代的我,写《日照渔家文化》更是出于一种责任感。

  我的老家就在海边,我家世代都是渔民,祖父、父亲都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渔船老大。我自幼生活在海边,《日照渔家文化》一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一部反映家乡生活的书是我多年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我的第一稿,曾叫《涛声渔事》。

  2008年,我退休后便时常回乡小住一段时日,与旧邻寒暄,儿时伙伴的见面,掩饰不住的热情与激动,举止言语间无不透着深情与温暖。

  时常在夜深时分,随着海风而来的涛声让我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昔日那渔帆点点已不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轰鸣,岸边车水马龙驱散了昔日海鸥群翔,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取代了古老的捕捞工具,高科技的捕鱼技术淘汰了传统的捕捞方式,旅游景点的喧嚣淹没了昔日海滩的宁静……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进步。

  每一件传统渔具的诞生,每一种捕鱼方式的改进,无不是祖辈若干代人努力的结果,有的甚至经历过若干次的曲折。既凝聚着祖先汗水和鲜血,又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正是这无数次的兴起与泯灭,才成就了人类进步的结果。

  如今,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将逐渐被人遗忘。不用多久,时间的尘埃将会把它们掩埋得干干净净。

  作为渔民后代的我,忽然觉得有一种责任,我仿佛看到奋斗祖辈那双紧握大橹的粗糙的双手,那奋力与生活抗争的坚韧的目光……我奋然起身,开灯伏案,疾笔写下一段段记忆的片段,渴望将这些片段整理结集,有机会出版。

  记者:《日照渔家文化》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其最大特点是什么?对今天的日照而言有何意义?

  滕怀森:《日照渔家文化》是我市一部系统介绍海洋文化的书,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1.日照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但此前,却没有一本系统介绍海洋文化的书,《日照渔家文化》将海洋文化方面的文化现象集中整理起来,是我市一部较系统介绍日照海洋文化方面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作为特点,首先它是一本专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渔家文化,全书共八章,将海洋渔业、渔家习俗、渔家传说、渔家手工技艺与民间歌舞、渔家谚语与潮汐文化、渔民号子、海洋医药文化、海口文化渔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现出来,既反映出海洋渔业及渔家民俗文化的历史原貌和发展轨迹,又集中展示了别具魅力的传统渔家风采,使人一本在手,便能了解日照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家文化的全貌,是一本历史的书,文化的书。

  2.史料真实可信。《日照渔家文化》真实地记录了日照渔业发展、渔家风俗及渔民生活的历史。史料的来源多是自己的亲历、亲闻、亲见,书中所列历史事件,均出自典籍。许多历史故事、传说经过反复考证,对于引用典籍中的史例也是多个版本比较确定,如海洋医药文化一章,除考证医药经典,还要走访调查渔民长者,有的甚至还走访了亲身实践者。

  3.语言既有文史类作品的朴素、真实,又具有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在行文叙述中,考虑到文体特点,做到不夸张,不虚美,平实叙述。为使文章增加可读性,我尽量做到语言生动,甚至不惜在赶海一节引进了一组原来发表的散文,使《日照渔家文化》既具有文史类作品的特点,又具有文学性,因而该书荣获第五届“日照文艺奖”。

  记者:《日照渔家文化》对今天日照而言有何意义?

  滕怀森:它在配合日照市海洋文化建设、对外宣传日照、促进日照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对大海的向往,感受大海的壮阔、赶海的乐趣;渴望海鲜美食的享受和对于日照渔家生活习俗的了解,一本《日照渔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切。《日照渔家文化》史料来源于史籍载述和渔家生活的真实实践,这对人们了解海洋渔业和渔家民俗文化的发掘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记者:对您个人而言,《日照渔家文化》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滕怀森:《日照渔家文化》的出版,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在于完成了我的一个积存已久的心愿。我自幼生活在海边,生活在渔家生活当中,对于渔民的艰辛,扬帆耕海、举网捕获的生产过程,亲眼目睹,亲身实践。对于渔家生活的习俗,也是耳濡目染,但这些,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渐渐被淡化了,很需要有人来记录下来。作为渔民的后代,我觉得有责任来做这件事。今天我做到了,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就是对我个人而言,《日照渔家文化的》最大意义。

  记者:简要介绍一下此书成书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如何处理的呢?

  滕怀森:2010年,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要把地方文化发掘和整理。山东省政协组织出一部《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各地市政协出一分册,我有幸被聘为编纂,而我分到的内容正好是渔文化与海口文化两章。

  历时两年,由日照市政协原主席、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主席李守民为主编的《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日照卷》(后定名为《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日照文化通览》)终于出版。该书初稿由原市政协文联委王世群主任和日照文化名人、日照艺术家评论协会主席许家强把关,曾受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教授和山东轻工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的审改和点评。在评审过程中,专家对渔文化、海口文化等章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原稿由于受篇章和字数的限制,不能展开来写,总觉得遗憾,于是在事过十年之后,重新整理,将原稿6万字,充实完善近20万字,这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日照渔家文化》。这算是日照地区系统地反映海洋文化的第一部书。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并不复杂但颇费功夫,首先,将原来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近十万字的海洋文化的内容整理入书,虽系原来发表过,然而原稿的内容大多是笔者60年前的经历,而且书中所列内容,几乎又全是第一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为了所写内容准确、真实,都要作反复的采访和实地考察。如有些听爷爷讲过的传说,需要重新核实,当年出海见到的捕鱼过程,如今可能随着网具的变化而变化,需重新考证和采访,一些没有实地参与的渔事活动要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如排船这一节,笔者只在7岁时候与玩伴整日在排船工地玩耍,真要写排船过程的细节与排船的木工作头师傅,则逐字逐句讨论了将近一月。再如传统网具的编结与捕捞过程,许多都要亲自由渔民演示或参与出海实践。

  记者:简编写文史著作,需要哪些条件?有没有独特的方法?

  滕怀森:《日照渔家文化》一书,写了日照沿海渔业发展的历史、日照各自然海口与海口商镇的历史。这些,既要确保真实,又要体现出各个海口的特色与不同。因而,凡是有关史料的内容,都要反复查阅史籍,共参考相关书籍30余部、册,使考证的史实有据可查。

  写海口时,我都要采访当地老人,遍查当地传说,凡写进书中的内容,要让老人们没有异议才行。如《鱼类把口保平安》一节,原为爷爷60年前讲过的故事,并且流传不广,在此前从没见诸任何文字。这次为了写进书里去,遍访20多名海口老人,使这一情节有了有力的佐证。写《刘三黑尝泥知海港》一节,亲自采访了刘三黑后人,由于相距仅有百余年历史,不是很远,他们的后人对其先祖的这个传说都很清楚,并展示了当年刘三黑行船出海使用过的罗盘、探水绳、坠等家传的珍贵遗物。

  记者:在日照渔家文化方面,您是否有新的设想?

  滕怀森:日照渔家文化,底蕴久远,内容丰厚,需要继续发掘和充实。《日照渔家文化》一书的出版,限于章节和页数还是删节了不少内容,致使有些章节显得有些单

全媒体记者 沈凤国 李圆

相关阅读

  • 【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中原区篇

  • 《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 “一场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对话”系列报道 中原区篇开栏的话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流经这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你,对
  • 长沙理工大学举行第八届中华文化节游园会

  • (通讯员 李敏 冯严冬)赏国风雅韵,悟中华文化。4月25日下午,长沙理工大学第八届中华文化节游园会在云塘校区举行。(学生古风舞蹈表演)(学生打卡合影)本届中华文化节游园会从“美、雅
  • 2023“铜享好物”精品文创发布 推动文产新动能

  • 为了贯彻落实《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铜川市加快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挖掘文创产品资源,将文创产品融入旅游环境,充分体现地方文化
  • 市北区:中医文化进校园,小小“神农”识百草

  • 识药材、闻药香、绘百草,习中医……在青岛上清路小学中草药种植基地和百草园内,一个个“小神农”正观察、记录、讨论着中草药的成长过程,享受着劳动探索带来的乐趣,这些乐趣来源
  • 且末县开展节前“扫黄打非”联合检查

  • 为全面净化辖区文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4月25日—27日,且末县委宣传部联合县公安局、文旅局等单位开展“扫黄打非”联合执法检查行动。此次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6人次,对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深耕渔家文化

  • 深耕渔家文化——日照文史学者《日照渔家文化》作者滕怀森访谈日照日报编者按  日照渔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那时候的日照先民们就开始依靠着海洋生物生存,他们一步
  • 唐山:精心部署 扮靓曹妃甸区园林绿化风景线

  • 曹妃甸区坚持问题导向,精心部署、精准发力,以扮靓城市为目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全力做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治理工作要求,曹妃甸
  • 浙江人用住房公积金,一年省出了171.25亿元利息

  • 潮新闻 记者 方臻子2022年,浙江人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全年节约利息支出171.25亿元。这是记者从《浙江省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中,发现的一个惊人数据。这份4月29日浙江省
  • “五一”拒绝人从众 来这里解锁另一种温州

  • 潮新闻 编者按:领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最美画卷,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温州)发起“五一去哪儿玩·打卡温州小众网红点”系列报道,主播带您体验格调生活,感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走近数学》开讲

  •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到访我校,并以《走近数学》为题,为我校师生作君武大讲坛报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王乃学,校党委副书
  • 新设快速通道!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发布出行攻略

  •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河北机场集团供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4月28日讯(记者 袁月 通讯员 刘伟)从河北机场集团获悉,“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方便广大旅客便捷、顺畅出行,石家庄正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