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汉初屈原形象书写与《离骚》早期流传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根据现存材料,在汉武帝时期刘安作《离骚传》、司马迁修《屈原列传》之前,只有3篇作品明确提到了屈原,即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庄忌《哀时命》。汉初屈原形象书写存在两种维度:一是《屈原列传》确立了史传层面的屈原形象,这是可以采信的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的第一手史料;二是《吊屈原赋》首次确立了文学层面的屈原形象,这种形象并非出自贾谊本人的虚构和想象,而是基于一定地理范围内口耳相传的记忆,即王逸所称的“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楚辞章句叙》)。通过对读上述文本,可揭示出屈原形象的演进轨迹和《离骚》的早期流传状况,呈现出细腻生动的文学史图景。

  两种书写文本显示屈原形象演进轨迹

  汉文帝前元二至三年(前178—前177)间,贾谊遭遇挫折,赴长沙任异姓诸侯王太傅。尽管他将此行称为“共承嘉惠”,但内心是相当痛楚的。他在经过湘水时创作了《吊屈原赋》,并明确交代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引文依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修订本,下同)。贾谊在湘水一带听闻当地流传的屈原事迹,有感于两人际遇之契合而有该作。这是最早提到屈原及他在汨罗自沉的记载,依据的是楚人“教传”有绪的记忆传统,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特定族群传承的历史记忆。

  《史记·项羽本纪》云:“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楚人所怜者当然不限于客死秦国的怀王,这种情结使楚地弥漫着浓厚的悲天悯人心态,也形成特有的追念先人、不忘本来的风气。楚国先贤都可能成为被崇祀、被“教传”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箭垛式”人物,屈原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传闻建立在楚遗民对他的深厚情感基础上,也不可避免地集合了同类人物的质素。湘水一带是屈原传闻“教传”的中心区域,而且很偶然地进入贾谊的文字记录中,实现了由口传向书面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使该传闻得到定型并开始经典化进程。时至今日,尽管有大量的考古发掘,但并未发现一件出土实物或文献指向屈原,关于屈原的最早文字记录仍非贾谊《吊屈原赋》莫属。

  贾谊根据听闻,第一次用文学笔调在《吊屈原赋》里刻画了屈原的形象。他写道:“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这是全篇对屈原作出的具有总括性意义的两句话,落脚点在“世”和“时”两个关键字,“世”着眼于屈原所处的世道,“时”则针对屈原自身的遭遇即生不逢时。《离骚》里有不少使用这两个字的句子。例如,“挚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皆指世道的黑白颠倒、贤愚不分;而“固时俗之工巧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均写出了屈原遭际蹇困、不逢其时。

  贾谊书写屈原形象,从“世”和“时”两个维度切入。在“世”的维度他写道:“鸾凤伏窜兮,鸱枭翺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在“时”的维度他则称:“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两个维度的书写,可以还原出贾谊听闻的屈原事迹的基本面貌。一方面,哀叹屈原所处的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朝,政治昏庸,清浊不分;另一方面,悲悯屈原的怀才不遇,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空余悲慨之志,最后以自沉的方式保留志节。至于屈原的所想所感,他在自沉前的思想斗争,对楚王及谗谀之人的态度,以及他在楚国的所作所为等,《吊屈原赋》均未着笔。

  贾谊笔下的屈原形象,隐约透露出一个久被忽视的事实,即关于屈原的传闻在具体事迹方面比较模糊,传递出的是一个被高度道德化而又极为笼统的人物形象,带有符号化倾向。但屈原是真实存在的,绝不是虚构的人物,这一点不容置疑。从屈原形象的谱系来看,贾谊笔下的屈原是一个有充实背景、道德丰满但具体事迹相当模糊的形象。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记录了屈原事迹,但同样相当简略,而且有一些语焉不详甚至令人难以理解之处。以之与《吊屈原赋》对读,可发现两者的书写细节存在对应关系。例如,《屈原列传》中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这段对话与《吊屈原赋》中贾谊与屈原超越时空的对话相当接近,只不过是以“渔父”之称代替了贾谊。贾谊所写“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即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之意;所写“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与渔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之意亦相仿佛。可见,司马迁援引《吊屈原赋》入史传,是为了给薄弱的屈原传记增添佐证,意在尝试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书写整合进史传叙事中。

  贾谊读过《离骚》吗?《史记》本传称他“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汉书》本传也说他“颇通诸家之书”,属于博闻强识之人。但他书写屈原却是缘于“侧闻屈原”,反映出楚地关于屈原的传闻不在贾谊之前的知识谱系里,属于“新生”知识。《吊屈原赋》采用的是“兮”字句式,篇末也有与《离骚》“乱曰”表达方式相似的“讯曰”,据此或可推断出,在湘水期间贾谊可能接触到了包括《离骚》在内的屈原作品,但这一推论还缺乏切实的内证。附带一提的是,尽管没有材料可以直接证实贾谊阅读了屈原作品,但他在赴长沙途中获取的“新知识”,对他的创作确实产生了革故鼎新的影响,形成了融合北赋(以荀卿赋为代表)和屈赋(汉代人将屈原作品称为“屈原赋”)的创作特征。具体表现是,《吊屈原赋》前半部分具有北赋特征,后半部分则受屈赋影响。

  人物并称细节反映《离骚》早期流传图景

  与贾谊不同,董仲舒和庄忌不但书写屈原,还读过《离骚》。先说董仲舒,他是继贾谊之后第二位书写屈原形象的人,所作《士不遇赋》曾被怀疑是伪作,但根据赋中“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句,及史传所载他的入仕经历,可推定这是一篇他早年的作品。全篇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得施展的压抑郁闷,甚至有些牢骚情绪。关于屈原,董仲舒写道:“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若伍员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意思是说卞随、务光、伯夷和叔齐这样的贤者,生在有德之君在位之时尚不过如此,换了伍子胥和屈原也会是同样的命运,况且两人还生活在溷浊之世。

  董仲舒的屈原形象书写最为简略,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他首次将屈原与伍子胥并称。这不是孤例,庄忌《哀时命》称“子胥死而成义兮,屈原沉于汨罗”,刘安《离骚传》将“五子用失乎家巷”里的“五子”解释为“伍子胥”(参见班固《离骚序》)。这说明,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将屈原与伍子胥并称的现象,因为两人都是楚人,命运也相似,符合楚人追念先人的风气和情结。反过来讲,董仲舒、庄忌之所以将两人并称,也是认为《离骚》的“五子用失乎家巷”讲的是伍子胥事,由此可断定两人读过《离骚》。

  上述细节透露出三个事实。第一,《离骚》开始为人所知,并不是在贾谊的时代(汉文帝初年),而是董仲舒创作《士不遇赋》前后。结合《哀时命》,可推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离骚》开始流行,但这并不是说《离骚》是由该时期的人所作。第二,关于屈原的传闻从湘水一带延伸到其他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借助伍子胥事迹的影响力,由此扩大了屈原传闻的地理范围,连在北方冀州的董仲舒也知晓这一传闻。第三,《离骚》的作者是屈原,他所作的《离骚》书写伍子胥之事,更容易使后人由此建立起伍子胥与屈原的关联性。

  庄忌是第三位书写屈原的人。有证据显示他读过《离骚》,《哀时命》里的“世并举而好朋兮”句,也见于《离骚》;“履绳墨而不颇”句,《离骚》有“循绳墨而不颇”句,二者仅一字之别。此外,《哀时命》与《离骚》在书写细节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应的。例如,《哀时命》“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对应《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心郁郁而无告兮,众孰可与深谋”,对应《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欿愁悴而委惰兮,老冉冉而逮之”,对应《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身既不容于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对应《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对应《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等。庄忌书写的屈原形象相当细腻,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离骚》相当熟稔。《哀时命》可谓以《离骚》为蓝本的再创作,也为窥探《离骚》的早期流传细节提供了文本证据。

  《哀时命》有“抒中情而属诗”句,用来概括《离骚》的创作特征颇为恰当,意思是说屈原在乱离时代独树一帜地选择以诗的体式表达个人情感。王逸也称:“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楚辞章句叙》)这是《离骚》的独特文学魅力,它与《诗经》构成了中国文学的诗骚传统,分别成为抒情与言志两种文学传统的代表。

  综上所述,汉初屈原形象书写的演进轨迹与《离骚》的早期流传图景是紧密相连的。贾谊以文学笔调确认了屈原的真实存在,印证了屈原在历史记忆中得到传承的事实。《离骚》的流行晚于屈原传闻的流播,这可能与中国早期的个人创作不注重署名权有关。待屈原事迹由地域性传闻上升为公共知识后,他的作品也随之受到普遍关注。这一切都具备之后,刘安为《离骚》作传乃至司马迁为屈原立传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刘明


相关阅读

  • 屈原管理区: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吹进百姓心中

  • 7月13日,居民张文华驻足在屈原管理区天问街道桔园社区纺城记忆主题公园长廊内,一幅幅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场景唤起了她关于汨纺的记忆。自中央、省、市安排部署调查研究工作
  • 长理学子探寻平江非遗九龙舞

  • (通讯员 喻敏芳 赵岚)九龙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传遍三湘四水,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 屈原法院组织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蔡艳)日前,屈原管理区人民法院邀请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为全院干警进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联点村河市镇平安村村干部以及市人大代表、屈原一中老师周密参加
  • 营田镇:抗旱一线 党旗飘扬

  • 岳阳广电全媒体讯(通讯员/彭波阳)7月12日晚,屈原管理区营田镇党员干部带领施工队伍连夜在土地港电排架设抗旱移动泵,及时缓解农田干旱问题。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营田镇广大党员干
  • 为农田“解渴” 营田镇全力抗旱保丰收

  • 岳阳广电全媒体7月13日讯(通讯员/邓亚奇)近期久晴无雨,屈原管理区营田镇辖区内出现农田开裂缺水的情况,抗旱刻不容缓。营田镇主要负责人提前谋划、迅速部署、科学调度,切实抓好抗
  • 又逢重五

  • 两千多年来,在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中,端午不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时代精神的刻画和延展◎吴松山(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文责编/张蓓蕾“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 屈原管理区:146名党员干部同进“纪法考场”

  • “叮……”6月28日下午,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响,屈原管理区“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学党章党规党纪”主题知识竞赛在屈原一小拉开帷幕,全区39支参赛队伍146名党员干部神情严肃,执笔作答。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汉初屈原形象书写与《离骚》早期流传

  •   根据现存材料,在汉武帝时期刘安作《离骚传》、司马迁修《屈原列传》之前,只有3篇作品明确提到了屈原,即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庄忌《哀时命》。汉初屈原
  • 峄山镇织密防溺水保护网

  • 入夏以来,邹城市峄山镇从严、从实、从细、从快抓好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工作,织密防溺水安全保护网。压实工作责任,筑牢安全“防护墙”。成立了防溺水安全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全
  • 暑期公益班为孩子们“淬火”

  • 凤里街道五星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2023年暑期公益班近日开班,来自该社区近100名小学员报名参加公益培训。该社区退休老教师及回乡大学生任本次公益培训班的任课老师,培
  • 员工“借车”给公司,车辆使用费如何保障?

  • 员工将自己的车辆“借给”公司使用,索要使用费却遭到拒绝,员工应该如何维权?近日,神木市法院大柳塔法庭杨明军法官就审理了这样一起因借用车辆而产生的纠纷案件,通过反复沟通双方
  • 委员专家为埠阳庄桑叶茶把脉问诊 赋能产业发展

  • 近日,泰安市泰山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部分委员来到邱家店镇埠阳庄村,共同商议桑叶茶厂发展事宜,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成果,助力村集体增收。桑叶又名“神仙草”,是国家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