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送别胡锦矗先生,“大熊猫之父”一路走好

日期: 来源:川观新闻收集编辑: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文/肖雨杨 图、视频

典范长存,风木悲伤。2月19日下午,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南充市殡仪馆举行。胡锦矗生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业界代表数百人送别先生。

回忆先生,无比崇敬无限哀思

下午4时起,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各界人士陆续从各地赶到南充市殡仪馆竹厅。人群中,有青春面庞的学生,有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大家表情肃穆,默默表达对先生的哀悼。

敬献的花圈摆满了竹厅的四周,寄托着对先生离去的无尽哀思。大厅正前方中间摆放先生的遗像,笑靥慈祥、音容宛在。先生遗体被安放在由菊花、松柏组成的花丛中。

下午5点,告别仪式开始。

“胡锦矗先生是我国大熊猫野外研究及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物学科研工作者和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涛介绍胡锦矗生平时,在场很多老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泪水纵横。

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是胡锦矗在1984年招收的、他带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作为学生代表,他声音哽咽地诉说着对恩师的景仰:先生一生扎根四川南充,坚持不懈,默默耕耘,“一生忠于一事”,不迷恋于权势,不受累于声名,在平淡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教育与管理人才。

最让魏院士难忘的是师生之情。“先生与弟子如至亲诤友,互相牵挂,彼此尊重,师生情谊与日俱增。他爱生如子,总能发现我们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传道授业,总是鼓励学生‘最美的风景在山巅’。敬爱的胡老师,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说,胡锦矗老先生总是用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身体力行地影响并引导着身边的人。先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

胡锦矗女儿胡晓回忆父亲病重之时,言语不清,但是有三个字“五一棚”却说得很清晰,这是胡锦矗上世纪80年代主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的名字。“父亲是有多热爱他的工作啊,他对大熊猫的爱是一辈子的爱。”胡晓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她向大家展示了父亲生病前的一段视频,先生对动物保护事业充满深情的寄语,希望年轻人走出家门多到野外跑一跑,看一看,去野外观察,为大熊猫保护事业作贡献。

送别先生,传承精神激励后人

告别仪式现场,送别的人们手拿菊花,绕着灵柩默默瞻仰先生的遗容,向先生深深鞠躬,表达无尽的哀思。

74岁高龄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祖全神情凝重,眼含泪水。他专程从重庆赶来,就为了送胡老最后一程。谢祖全与胡锦矗相识于1981年,他作为翻译参加了“五一棚”的科考,与胡锦矗、夏勒博士等在卧龙待了3个多月,他和胡锦矗亦师亦友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那时我还是个小年轻,胡老师对我特别照顾,一直关心我。”先生逝世后,谢祖全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不少照片,深情回忆与胡锦矗在一起的宝贵时光。当中,还有一句先生在1982年给他的赠言:“人类需要依靠一个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得知先生逝世的消息,胡锦矗1994届研究生、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杨再福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赶回南充。杨再福回忆,同门同届四个研究生,都对先生充沛的精力感受很深。“老师给我们上课,常常一讲就是五六个小时,一堂课记的笔记三五十页是家常便饭。后来,我们就给师母说,以后先生给我们上课那天就给他做稀饭,否则他上课一刻不停,我们去厕所都没时间。”毕业后,杨再福也在高校工作,胡锦矗对学生无条件的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宝贵的品质一直是他学习和追求的。

送别的人群中,拿着大熊猫玩偶的一位小伙儿引入注目,他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张园。“虽然没有上过胡老的课,但是他的名声如雷贯耳,在我们年轻学生心目中就是大师。我听过很多他的故事,今天来送别大师,我想把在卧龙野外实践时买的熊猫玩偶献给先生,请他放心,我们一定学习传承他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去干,为祖国的动物保护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老师的笑容如此亲切,老师的话语更回响耳边。

胡锦矗的助手、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燕还是不愿相信先生已经走了。“脑海中常想起十几年前的某个暴雨倾盆的早上,先生挽起浇得湿透的裤脚,在教室静静地等待着姗姗来迟的我们;想起80多岁的他站在梯子上去取标本柜顶上的标本,给研究生上课;想起金银花开的季节,他总爱摘上一小把带到办公室,让我拿去泡水喝。那位知识渊博却无比和蔼可亲的先生,就这样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念……敬爱的胡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胡锦矗先生一路走好。

相关阅读

  • 张恩利个展开幕:没有一张人脸的肖像展

  • 张恩利,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名字。画了30多年,创作不辍,仅仅是在今年,他就已有两场大展展出。▲张恩利在工作室接受一条专访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他的展览《肖像》刚刚开
  • 郭台铭的起手式丨台湾一周

  • 台湾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2月14日拜会台“立法机构”前负责人王金平。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会谈后,郭台铭自己说是要看国民党党内初选办法才决定下一步,但王金平替郭台铭说出,郭
  • 胡锦矗女儿:父亲临终前 念叨的还是大熊猫

  •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谢杰  赵紫君“很小的时候,我舍不得父亲,我老是用绳子去捆住他的脚,试图把他栓在床上。这一次我用了无数仪器,却没能留住他。”2月19日下午,“中国大熊猫研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送别胡锦矗先生,“大熊猫之父”一路走好

  •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文/肖雨杨 图、视频典范长存,风木悲伤。2月19日下午,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大熊
  • 在琼崖,邂逅《不老的东坡》

  • 2月18日晚,大型音舞诗画文艺演出《不老的东坡》,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也随即拉开了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的帷幕。文艺演出《不老的东坡》序幕“遇见东坡”(张茂摄影)序
  • 临沧临翔:美味羊肚菌 丰富春天的“味道”

  • 菌子是每个云南人每年必吃的美味最近临翔区马台乡的羊肚菌在春风里纷纷冒出小脑袋用鲜、香、嫩丰富春天的“味道”走进马台乡平河村村民施文应家的羊肚菌菌棚,一朵朵羊肚菌撑
  • 临沧双江:1600亩滇黄精首批开挖

  • 近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富王村的滇黄精种植示范基地1600亩的滇黄精首批开挖,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滇黄精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全身上下都是宝,它的根茎、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