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陷入“配捐”诈骗风波。该机构志愿者柯某孝被指涉嫌诈骗数十名大病患儿家长,卷走上千万元善款。涉事项目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服务于0至18岁的困境儿童群体。事发后,中华儿慈会回应称,柯某孝不是该会工作人员,曾在该项目河北廊坊地区合作机构中当过短暂的志愿者,中华儿慈会从未委托柯某孝个人为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筹集资金。目前涉案人员柯某孝已被拘押调查。(9月15日 央广网)
据不完全统计,柯某孝的“配捐”项目涉及80多个患者家庭,总金额近千万元。所谓“配捐”,一般指普通公众为公益项目捐出一笔钱,同时,慈善机构或者经济组织根据捐款金额,也捐出一笔钱。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患者家属往往会成为“捐款人”的主要组成人群,以此来获得含慈善机构或相关企业在内捐赠的“回款”。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四十条规定:捐赠人与慈善组织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不得指定捐赠人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这意味着公益组织是无权在事前承诺给利益相关人回报的,也就是说,吸引他人“配捐”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慈善捐赠概念。要知道,参与“配捐”的钱大部分来自患者家庭借款,是他们的寻医看病的“救命款”,现在这些钱“不翼而飞”,不仅会给这些本就困难重重的家庭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细究近期“配捐”诈骗事件多发的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对不少患者家属来说,“配捐”的形式对他们来说帮助确实很大,他们急需这笔费用进行手术治疗,而别有用心者正是抓住这种心理,用“特殊配捐项目”“高回报”等噱头吸引患者家属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由于“配捐”项目本身数量较少,大部分属于个人“配捐”,很少是直接通过机构或者公益平台转账的,很多患者家属是在各种病友群内报名、登记,或者通过熟人介绍参与“配捐”项目。可见,这种“走私不走公”的方式藏有巨大的风险,危害难以预估,患者家属还需要擦亮眼睛,莫掉进违法者的圈套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回应,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2020年初,在“贵州大学生吴花燕因病抢救无效死亡”一事中,该基金会就曾因“百万善款仅支出两万”遭公众质疑。在此次事件中,9958项目的工作人员强调,柯某孝为志愿者,而有被骗患儿家属则称其曾担任9958项目河北团队的主任。此外,“9958儿童紧急救助”公众号曾发布的推送信息显示,一个“中华儿慈会2022年度最佳领导力奖”的奖杯上,印有“柯某孝”的名字。同时,另一则网传截图显示,“9958儿童紧急救助”公众号曾发布获奖人信息:中华儿慈会项目四部9958廊坊团队主任柯某某,也与此次的涉事者柯某孝同名。就此来看,柯某孝到底是不是仅仅只是志愿者,显然还是一个大问号。这需要该机构给用更多的事实和真相,给公众和受骗家庭一个交代。
慈善事业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对涉事基金会来说,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其在人员资质筛查和项目运作管理方面的漏洞,摆出一副“我们也是受害者”的姿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引以为戒,认真筛查内部存在的问题,堵上管理漏洞,这样才能守住慈善初心,践行公益长期稳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