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曹洋:传承,“字”在其中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清晨六点,别人还在酣睡,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艺委会委员曹洋已经开始晨课了。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拿起笔,腰挺直,扼腕用力,笔尖在砚台里一舔,笔酣墨饱,一挥而就,满纸黑生生的文字簌簌地写出来,一张张铺晒在书房里,墨迹鲜亮,酣畅自如。

在与书法的漫长相处中,他读字、写字、解字,也打捞附着在字词之上绵延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鉴古观今’,历史大多是由文字记录的,文字由书法来呈现,为中华文脉探源,就离不开书法。”曹洋说,“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新找回汉字的重量,那个重量就是我们自己根脉的重量,只要中华民族魂脉永衍,汉字就会永衍,书法更会永衍。”

见字如晤全靠“磨”

无论平时工作多么忙碌,曹洋依然坚持每天临池,无论多晚回家,他总要在案前坐坐,写上几笔,方能心满意足卧榻而眠。在家时,他常常边写边吟诵明儒王心斋的《乐学歌》,歌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写字的时候不知道累,尤其是在临摹喜欢的作品时,当你看到成品后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苦与乐同时并存。”曹洋说。

     

曹洋摹《兰亭序》

在曹洋看来,练书法最重要的不是练,而是“磨”。

“写书法既要吃苦,也要琢磨和思考。”曹洋认为,书法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理念,“字如其人”同时“字中有人”。他想起苏轼说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者”,书法是书者自我存在的另一种体现,透着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气韵,而所谓的“气韵”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艺术的精神,讲究气韵生动,因此要“得意忘形”。

在他看来,书法之要义在于通过“形”来传“意”,虽然在纸上呈现的是黑白、点线,表达的内容却能超越具体的外形,彰显书者之思想、意志、品格,传达中国人的哲学情感和审美。

“要想把字写‘神’先要把字看‘神’,看一个字,不仅可以当做文字的符号来看、当做艺术语言来看,还可以当做人来看。”曹洋觉得练书法就要会跟字对话,读懂汉字背后的文化隐喻。

在这个过程中,曹洋悟出“形似是下乘,意似是中乘,神似是上乘”。他觉得按照这条路写字,就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反之,无异于工匠,或者活字排版印刷,是复制别人,不能表达真正的自己。

     

曹洋在创作中

因此,下笔之前,他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文化理想、审美价值,更好地用笔墨表达出来。待胸有成竹,才走到案前,目测纸张大小、距离远近,用双手压住后向周围捋开,使其舒展。

他的目光在绵软的纸张上掠过,然后两脚自然分开,膝微屈,气协和,全身放松,五指握笔,蘸饱墨,砚边掭笔,反复多次。直到人与笔墨合二为一,提笔挥洒,墨韵仿佛自天外来。

书法的魅力是“活”

在曹洋的生活中,有三根“棍子”最重要:一根毛笔和两根筷子。毛笔写字,筷子吃饭,一个是他的精神食粮,一个是他的物质食粮。2021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书法展,主题也定作“灯火诗书”。

他写了一辈子字,在他看来,时至今日,书法仍不可取代。

“只要把笔拿在手里,就觉得心安,好像有一种力量支撑着自己。”曹洋说。

如果三天不动笔,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日子过得“缺了滋味”。碰上外出做活动,再回工作室,回到那个有兰花、笔墨,堆叠的书籍和纸张的熟悉场域。“如果时间隔得太久再拿笔,笔就不‘听话’了。”

在周遭噼里啪啦打字的时代,研究成果和教学教案他也坚持用笔书写。有些不足盈尺,有些长达数十米,堆在案头。展览的时候,这些成了观者争相打卡的地方。当别人啧啧称奇时,曹洋反而奇怪,“一个教书法的人怎么能用电脑打教案?”

      

《基于现代审美立场下的书法创作》讲座提纲手稿

总有人问他,“全民毛笔书写的时代已黄鹤一去,为什么你还坚持‘书法生活’?”

曹洋的心底有答案。他知道,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都在代代人从未休止的记诵、临摹与解析中,见证着“一张纸”可以走过的最远时空,也见证着书法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特别有趣,每一个中国字里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表面上没有特别明确的一个人形在里面,但是通过书者呈现加上观者的想象,就可以被感知到,这恰恰是别的文字符号欠缺的地方,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他以甲骨文举例,“你看‘飨’字,两个跪着的人在一起吃东西,中间是吃的菜,‘飨’也同‘享’,面对面吃饭,就是分享,即使很多字,我们都不认识,不能阅读,但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做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生命体去欣赏、理解和回味。”

苏轼曾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就像人站立着,行书就像走路,草书就像奔跑。

     

《草歌书行》 曹洋 书

曹洋觉得,字是一个认识人、鉴别人的特殊途径。

苏轼在《啜茶帖》里写,“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这是苏东坡写给道源的一张便条。在这张便条上,他说道源啊,如果今天没事的话能不能到我这里来喝茶?有一点事需要当面聊聊,还顺便问候了道源的儿子孟坚,这幅作品就一反苏东坡往日宽博厚重的风格,写得轻松、灵动。”他兴致勃勃地比划,“尽管我们与苏轼相隔了近千年,但是你读一读这些字再写一写,仿佛要穿越到书者当时的那个时空里,亲眼看到这个故事发生的生活场景,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心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法的活水源自生活,它的魅力在于让人回望日常生活。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曹洋 书

笔底翰墨,肩负传承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在《静水流深——我眼中的曹洋》中写道,“从泰州到北京访学,从泰州到南京工作,再从南京到北京展览,如今又从北京到南京汇报展出,从中国美术馆的‘灯火诗书’到今天雨花美术馆的‘混濛有象’,曹洋,一直用手中的笔在耕耘着他的翰墨人生。”

曹洋的老家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村是书法之乡,“金陵四老”之一的高二适先生就出生在这里。高家和曹家祖上颇有姻缘往来,曹洋的老房子距离高二适老宅不到50米,他所就读的小学、中学老师中多有高家的后人。曹洋常听高家人讲述这位书法大家的掌故。

凭借一腔痴迷,他开始尝试临摹练习。这股子热血气息蹿上来,这位少年的命运就改变了。

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专门研究高二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写下了《高二适研究》《高二适书法的格调》《天下一高——高二适的书法人生》等多部著作。2020年,他从泰州学院调至南京书画院,又一次选择沉寂,著成40万字的《高二适研究》。

“对高老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曹洋深入领悟笔法,有助于他对书法创作格调的总体把握,而他有效的创作又为精准理解阐释高老的书法提供了实践根基。”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对此赞赏不已,“这种互动模式正是先贤研习书法基本的方式,却也是今天书坛所缺失的,它的回归,预示着书坛真正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曹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其在研究高二适方面“下了大力气”,成绩斐然。说曹洋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一个学者、一个书画的传播者、教育者。

而对中国书法的传承正是曹洋从高二适身上挖掘到的宝贵品质,“他的家国情怀很重,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是要把我们中国这一传统艺术门类传承下去”。

如今,曹洋也成为了这样一位传承者。在他眼中,中国书法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书以载道,字如心画,不论作文赋诗还是记言录史,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延续,都需要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接续完成的历史使命。

数十年来,他写下了20多万字的书法论文,发表于《读书》《中国书法》《书法》《光明日报》《中国文艺报》《新华日报》等报刊;获得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兰亭奖佳作奖、行草书展最高奖;入展第十届全国展、全国草书展、隶书展、扇面展、册页展、小品展、精品展等各类活动。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讲台,坚持在南京的多所高校讲授中国书法。

     

曹洋与学生一起探讨书法

在这些年轻又热切的脸庞上,曹洋看到了书法未来的希望,看到了一滴素墨的蜕变之路。

听过曹洋讲课的学生觉得,他降低了书法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他讲书法常把自己的情感放里面,让我们能更容易领悟其间的奥妙。”学生形容,听曹洋的课,就像一个人搭积木,自己搭不起来,可是有人给你提一根线,你就轻松地搭起来了,感觉特别好。”

曹洋把传承书法看做自己的责任。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书法家,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书法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

他仍然记得求学时学校门口的那条路。一条是公路,一条是学子们天长日久,踏出的小路。可他最爱的是一条自己独自觅出的路,月夜、黄昏、河畔的影子,以及自己踏出的脚印,都是他记忆中专属的美好。

书家简介:

曹洋: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紫金文化英才

张甜甜


相关阅读

  • 迎警旗 宣警誓

  • 迎警旗 宣警誓方山县公安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110”主题宣传现场本报讯 2023年1月10日是第三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为充分彰显中国人民警察节设立以来全县公安机
  • 东航、南航相继宣布:退出!

  • 两大航空巨头宣布 从纽交所退市! 1月13日,中国东航、中国南航分别发布公告表示,申请自愿将其美国存托证券股份从纽交所退市。据悉,两家公司均是在A股、港股、美股三地同时上市的
  • 今年中国是否存在通胀风险?央行回应

  • 一些国家的通胀压力引发了市场关注,央行在去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出要警惕未来通胀风险。昨天(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
  • 已监测出1例本土XBB病例!中疾控最新回应!

  • 在13日下午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去年12月1日到1月12日,我国监测出1例本土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病例,同期监
  • 著名歌唱家谢莉斯去世

  • 1月13日14时零5分,著名歌唱家谢莉斯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谢莉斯的丈夫郎文曜发布讣告,宣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谢莉斯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乐
  • 苏炳添,“升官”了

  • 苏炳添、巩立姣任中国田协副主席中国田径协会网站显示,苏炳添、巩立姣已出任中国田协副主席一职。32岁的苏炳添曾率队夺得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季军,此外他还拥有世界田
  • 中国伞博物馆全新升级亮相,与你不见不“伞”!

  • 杭州网讯(记者 王潇雨 吴越溪 出镜 李佳萌 摄像 骆一格 海报 冯铭)伞,从发明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审美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 世界大运会体育公园项目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 1月1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五冶集团获悉,昨日(1月13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2022~2023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入选名单,世界大运会体育公园项目成功入围,荣获中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曹洋:传承,“字”在其中

  • 清晨六点,别人还在酣睡,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艺委会委员曹洋已经开始晨课了。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拿起笔,腰挺直,扼腕用力,笔尖在砚台里一舔,笔酣墨
  • 伊犁:文化轻骑兵新春走边境一线暖警心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王琦铭 通讯员 王鹏飞报道)1月13日,伊犁边境一个执勤点,雪花纷飞,歌曲《边关长歌》响起来,旋律雄壮、歌声嘹亮,舞蹈《奉献》跳起来,舞姿翩翩、饱含深情。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