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世界——从天狼伴星谈起

不少重大的发现,往往是从一些小的‘偏差’开始的。公元八世纪,我国唐朝的天文家一行把他的观察记录相对照,发现星星的位置改变了。十八世纪,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也看到了这个现象,原来,所谓不变的‘恒星,’叫错了,天上的星星是运动的,变化的。

1834年.天文学家注意到天上最亮的一颗恒星——天狼星的运动比较奇怪,它行走的路线波浪起伏,不像一般的恒星总是沿着一条直线均匀地移动。这位天文学家断言,天狼星不是一颗独立运行的星,而是一个双星系统,它有另一颗看不见的‘伴星’。

波浪起伏的路线,正是天狼星一边自己移动一边绕转‘伴星’运动的结果。天文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言了天狼变星的位置。事隔28年之后,随着天文望远镜的革新先进,天文学家终于看见了这颗原来看不见的伴星。

不过这颗伴星的体量太小了,看上去伴星的表面积只有天狼星的表面积的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天狼星的半径是天狼伴星半径的一百倍,天狼星的半径是我们太阳的2倍,即,天狼伴星的半径是太阳半径的五十分之一,但是:伴星的质量却与太阳的质量相同。也就是说,天狼伴星的平均密度是:一个立方厘米175公斤!

这样高的密度,这样奇怪的天体,是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但是,并不是最后一次碰上。没有过多久,天文学家有找到了许多这样的天体,它们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小到只有一千万分之一,既,密度是太阳的一千万倍,一个立方厘米十几吨!我们把这类天体叫做‘白矮星’。天狼伴星就是人发现的第一颗白矮星。

要知道,在地球上,一个立方厘米的水才1克,一个立方厘米的钢铁才7、9克。真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