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智慧之城”点亮未来生活

在泰冯路地铁站,全国最大的“智慧警务Mall”为市民提供“网证”申领、“无人警局”自助服务;在产业技术研创园,无人驾驶巴士已经驶上了园区市政道路;在星火路、青奥体育公园等片区,通过5G网络与机器人打羽毛球的场景即将实现……

未来城市拥有哪些“智慧”?江北新区的“智慧”体现在政务云数据中心、全程电子化审批,体现在触手可及的民生服务,还体现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区规划到2020年建成智慧物联城,到2025年建成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联动发展的“数字孪生第一城”,提供最极致的服务,打造最智慧的城市。

打通信息壁垒,政务事项一网即办

低保申请“零跑腿”,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社会保障。本周,江北新区即将上线的低保申报系统可在线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条件,通过审查后,工作人员再上门实地走访,收集材料。该系统是江北新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的便民项目之一。大数据管理中心通过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系统,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让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同时,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电子政务网、政务云数据中心、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企业服务平台、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一网、一云、三平台”。

“精准推送”“一网即办”,中心建设的企业服务平台亮点多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平台可以主动为企业推送相应政策,同时,平台支持在线办理项目申报,极大节省了企业递送纸质材料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2018年,平台受理各类项目申报36项,完成政策兑现金额近8000万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1.2亿元,为企业免税减负2.1亿元。

高效率的平台搭建得益于大数据管理中心的专业团队,

成员中有来自华为、中兴、焦点科技、浙江大华、中国信通院等企业的业务骨干,拥有丰富的技术操作背景。中心自2017年底正式运行以来,成为江北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据治理工作方面的中坚力量,有力支撑起了新区智慧城市建设。

近日,“新区e办事”微信小程序上线,重点围绕新区内群众感知度高的事项进行全新流程办理,目前已涵盖43个原线下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此外,“新区e办事”还提供新区进厅事项的查询功能,足不出户即可查询办件所需材料,让办事更高效。

丰富应用场景,民生服务触手可及

智慧城市不该是抽象的,而是要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新区将智慧应用渗透进了“衣食住行”的各个场景。

本月,江北新区在我市率先试点“互联网+明厨亮灶”,第一批245家餐饮服务单位已完成建设正式上线,包括餐饮企业、学校食堂等,向公众展示餐饮加工制作过程。与普通透明式、视频式明厨亮灶有所不同,该形式的最大亮点在于采用视频直播方式,公众通过手机即可实时看到餐厅后厨情况。

轻点屏幕,便能查询实时公交信息、了解办事指南、显示周边的旅游景点……这是新区的智慧公交站牌。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智慧终端设备,智慧公交站牌集信息服务、信息采集于一身,利用可触摸智能屏幕,为出行市民提供丰富的信息展示、宣传服务。目前,首批试点的20个智能公交站牌已全部安装完毕,将陆续亮灯使用。

将智慧渗透于细微生活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依托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管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平台建设,新区正加快形成涵盖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旅游、交通、社区等智慧服务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小区、社区的一些对外窗口,以及像行政审批局这些窗口单位放置自助服务终端,上面有一些自动化、信息化的政务服务,比如智慧卡充值、档案查询打印等,并且实现24小时自主查询。”大数据管理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

抢抓技术先机,推进智慧产业集聚

无人驾驶离上路还有多远?在江北新区,这一理念已成为现实。去年,无人驾驶迷你巴士驶入产业技术研创园,可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和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

抢抓这一技术先机,新区将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交通示范区,力争2020年建立无人驾驶迷你公交系统产业基地,并集聚一批世界领先的智能网联系统的研发机构与科技企业,实现本土化研发与规模化生产。

今年4月,江北新区在产业技术研创园启动全国首个纯IPv6示范区建设,计划在今年内打造IPv6产业联盟并形成IPv6示范区建设标准,推动IPv6的行业应用,这标志着中国的IPv6产业体系建设迈入了“快车道”。示范区的建设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和5G与IPv6端到端融合四大方向。规划到2020年,基于IPv6的应用体系建设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解决方案孵化落地,并形成示范区效应,向江苏辐射;到2021年,建成基于IPv6的应用产业生态基地,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集聚。

据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IPv6新一代互联网、5G芯片研发、光电集成应用、光学超构研究等产业前沿领域,江北新区正积极推动相关创新项目与人才团队在新区集聚,逐步建成以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为主的大数据内核生态圈,以及以大数据应用研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外延生态链。

本报记者 马立 朱晓露 夏思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