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老品种及濒危作物

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6月26日,北京市启动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海淀、门头沟、昌平、平谷等北京11个涉农区,开展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同时,在五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涉农区,进行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及其他珍稀、濒危作物。

实施期限截至2021年12月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印发了《第三次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记者了解到,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实施期限,从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6月正式开展普查与征集。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对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11个涉农区,开展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包括查清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栽培作物地方特色老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以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基本查清重要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调查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等情况,分析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演变趋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征集古老、特有、特异作物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220-330份。

古老品种可追溯到1981年

在门头沟、房山、大兴、平谷、怀柔5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涉农区,进行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400-500份。

据了解,在11个普查区和5个系统调查区,普查与征(收)集粮食、经济、果树、牧草、绿肥等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981年前的育成品种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

“京味”乡土资源进行开发推广

同时,还将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550份以上;建立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按照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对具有重要潜在市场价值的“京味”乡土资源进行提纯复壮、挖掘利用和开发推广。交流引进其他省区市优异地方特色种质资源100份,在京开展种植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宜北京的种质资源进行推广利用。

开展畜禽、水产遗传资源调研工作,查清北京地区畜禽、水产遗传资源的主要种类品种、存量分布、特征特性养殖规模等基本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提出畜禽、水产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据了解,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展了第一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开展了第二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由于条件有限,对全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了解的并不全面。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于音 校对 何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