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致中和》导读 | 王小云:缅怀感恩路老,学无止境,路老教导点拨了我

日期: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收集编辑:广东省中医院

按语:

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最大的一个希望就是能够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解决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而医院的中医药人才大部分是学院教育培养的,能否把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加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带着这样的问题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亲自走访了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任继学、邓铁涛、路志正、朱良春。

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人家们的高度认可。一个优秀的中医药学家成长的普遍路径是“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而当时,以邓老为首的八位老专家刚刚上书中央不久,正为大部分中医院中医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有西医化的趋势,中医药的传承出现断代,他们将成为一代完人,“完蛋”的完,而感到忧心忡忡。

老专家们看到省中医院在传承方面的积极诉求,感到非常兴奋,立即表示支持吕玉波院长的做法。并在朱良春家乡,南通的将军山下,四老明确提出,邀请全国名老中医来广东省中医院带徒。邓老还举例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很快邀请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省中医院带徒,打造一个样板中医院的计划落实了。

2000年下半年,邓铁涛、路志正、任继学、朱良春、颜德馨、张琪、焦树德、陆广莘、吉良晨、唐由之、干祖望、周仲瑛、张学文、石仰山、罗金官等十五位名老中医来到了广东,他们共同起草了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徒的规划,并提出了“集体带,带集体”的打破门户之见的新型师带徒方案,每个老师答应带徒两名,并要求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博采众长,就这样,15位名老中医与30位弟子在2001年举行了拜师仪式,并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手植了“名医树”,开启了拜师全国名老中医的新创举,震动全国,给当时低迷的中医行业服下了一剂强心药。

22年过去了,名医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广东省中医院从那以后至今已经拜师全国名医105位,培养弟子811人,跟师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造就出了众多的青中年名医,杏林春暖,桃李满园。接下来本专栏将采集名医弟子的文章以纪念这一举措,同时也分享他们成才的心路历程

王小云

读《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有感


“人才的水平有多高,医院的水平就有多高。”

广东省中医院老院长吕玉波常说,他希望“所有进入广东省中医院的员工,都要纳入人才成长的轨道,引导和推动他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

《致中和》一书曾提到,1995年,医院制定《广东省中医院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条例》。当时,作为第一批拔尖人才,能够圆满毕业的就有5人,分别是后来成为副院长和外科学术带头人的陈志强、妇科学术带头人王小云、皮肤科学术带头人范瑞强、针灸科大科主任符文彬、耳鼻喉科主任李云英

王小云,作为医院第一批拔尖人才的培养对象,她15岁从护校毕业,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后来因工作表现优秀被保送到广州中医学院进行医学专业学习,从医数十年,先后跟师广东省名中医李丽芸教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腹针疗法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平衡针发明专家王文远教授等,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

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以下是王小云主任跟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一些回忆感悟: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需要我们在临床诊疗中,跟着老师看病人、学号脉,不然连最基本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都没办法学到点子上。当年,医院给机会我们到全国各地拜师,跟师全国名中医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向老师多请教中医在疑难杂病上的应用。我们觉得,远程请教已难以满足我们的跟师需求,于是便大胆向医院提出,希望全脱产跟师。没想到,医院真的答应允许我们。

于是,我把医院的所有工作安排好,就一个人拉着行李箱,飞到了北京,找我的老师——国医大师路志正老跟师。

到北京后,我首先找到了路老住的地方,我想,像这种全脱产跟师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跟老师,就要选择居住的地方离老师近些,这才能节省大量时间,才能经常请教老师。我找到了离路老家很近,但地方比较偏僻、条件也很简陋的一个招待所。记得,安顿好之后,我第一时间跟路老报到,他亲切地问我,住哪里?我跟路老说,就在您附近,路老立马称赞我,你这孩子想得真周到。

后面跟师路老,他虽贵为全国中医大家,但待人处事非常平易近人。

记得,刚开始临床跟师侍诊,为了不打扰老师看病人的诊疗思路,也保护尊重病人,当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时,我都不敢当着病人的面请教,而是先记录下来,跟老师回到家之后,再请教。路老总是不厌其烦跟我讲解。有时候,会讲解得很晚,路老就请我留在他家吃饭。

后来,每逢休息日、节假日,路老总惦记着我,说我是远离家乡的学子,便常请我到他家吃饭,就像把我当自家孩子看待。饭后,我也会撸起袖子,帮忙干些活,洗碗、收拾桌面,搞搞卫生。但师母一看到,总立马按住我,心疼我说,你跟师时间是很宝贵,不要浪费在这家务活儿上。

现在,看着在路老家拍摄的那些照片,回想起跟师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想念恩师,感恩老师在我人生、中医专业上的教导

记得,一次饭后,路老跟我聊完专业问题后,问起了我,小云你做妇科工作,到底专研哪个方向的专业?我向他汇报后,路老建议我,要拓展思路,既要有专攻,也要体现中医整体观思维,不能走偏,专业研究才会做得好,做得稳,做得大。

路老很细致地说,我看过你出门诊,我觉得你的中医思维比较狭隘了。中医是强调“整体观”,不能只是单纯考虑专业问题。这样下去,会限制你的中医思维。而且从专科的角度,这样下去,跟西医的分科有什么区别呢?体现不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我听了以后,觉得路老说得很对。路老非常贴心,还专门给了我两个建议:

第一个,就是中医治病需针药并用。路老还专门举了个例子,给我讲明白针药并用的重要性。他说,当年血吸虫病流行的时候,卫生部派他下乡,当基层的医疗队队长。一次,碰见一个乡村产妇,生孩子难产大出血,而当时的农村基层卫生状况条件很差,又穷又偏僻,除了卫生部派来的医疗队,根本连个医生也没有,更别说有什么医疗器械。在这种情况底下,很多人就说,这产妇没救了。路老便去看了这产妇,随后,他一边指导着接生婆如何无菌接生,一边用针灸控制病人出血,一边赶紧开了个方子,让人去县城捡药。

结果,在路老的施针下,产妇的大出血逐渐得到了控制;接生婆按照路老所指导的手法,产妇终于把孩子生了出来;而经服药后,产妇的体质状况也很快恢复得很好。

路老对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要多学习中医经典古籍,学会针药并用,这才是中医临床实现事半功倍的妙法。而在此之前,我除了开中药治病,中医的很多特色疗法技术都不大熟悉,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我的中医诊疗效果。

第二个,就是开方用药。路老特别嘱咐我,要博采众长,除了跟他,还要跟师其他国医大师,比如焦树德老。路老说,他自己的开方特点是精炼,无论是处方的构成还是用量,都很轻巧,四两拨千斤。但焦老的治疗对象不一样,所以焦老的开中药方子特点跟路老有天壤之别。焦老开方通常方子的药味多,药量重,一条方子经常40多味中药。路老让我过去跟师焦老,目的是要我学习焦老对疑难杂病的诊治思路和用药特点。为了让我能够学习顺利,路老还特别关照,帮我联系好了焦老,让我过去焦老所在地跟师。我过去后,焦老很热情接待教导我。

跟师焦老过后,我向路老汇报了我的跟师学习体会。路老听了之后,连忙点头夸奖我,说我抓住了关键。随后,路老不时点拨我,让我的中医思维得到了一次次的拓展和升华。

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中医师,学会学习与自我超越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深知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特别是随着年资增长,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病人来找我看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病人的全部问题都完美解决,但我们可以一点点、一步步地不断减少病人痛楚、解决病人苦恼的问题。

俗话说,不进则退。我很感激我的病人,给了我很多实践的机会;我更感激我的恩师路志正老,是他点拨了我,让我的中医生涯中实现了一次次飞跃。


【人物介绍】

王小云,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妇科学术带头人,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传承人,首届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第五、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协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婴保健专委会主任委员。


   口述者:王小云

整理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相关阅读

  • 郭建文获评2022年12月月度“中国好医生”

  • 近日,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点赞评议等环节,广东省中医院郭建文等10位优秀医务人员
  • 明确了!将纳入医保!

  • 针对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国家医保局近日答复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这首歌,莆田重磅发布!

  • 重磅消息!一首由莆田市纪委监委推出的廉洁歌曲《清清木兰溪》正在响彻莆仙大地“你来自仙山 一身浩然正气日夜澎湃的故事有情有义你胸怀天下 一路自强不息耕读传家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