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可为生命创造宜居环境?哈佛科学家公布一项有趣新研究

在科学上,当谈论搜寻太阳系外的生命时,往往会提及宜居带。所谓宜居带,指的是恒星附近温度适宜,使水得以保持液态的区域。在宜居带内侧,因温度过高,水会被汽化;在宜居带外侧,因温度过低,水则会结冰。

宜居带为何如此重要?因为按照地球标准,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都与液态水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家们推己及人,提出了宜居带的概念。

不少人对此耿耿于怀,表示外星生命可能完全不依照地球标准。但是,请记住,对于生命的认识,我们迄今为止有且仅有地球一个样本。毫无疑问,依照此样本进行外星生命搜寻是最科学合理的。

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宜居带提出了另外一种大胆的可能性——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也可能存在宜居带。

在很多人印象中,超大质量黑洞会疯狂吞噬附近的恒星与尘埃气体,爆发强烈的辐射与喷流,简直就是毁天灭地的存在。而哈佛的研究人员却换了个思路,对超大质量黑洞是否具有积极一面展开了探究。

研究人员建立了活跃星系核的计算机模型,借此可以确定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宜居带。如果落在这一区域,行星的大气不仅可以保持完整,黑洞在吞噬物质过程中爆发的辐射还能将一些分子分解成生命所需的化合物,而来自活跃星系核的光线甚至可以促进光合作用。

另外,他们还重新评估了活跃星系核爆发的辐射对附近行星潜在的负面影响,结果发现这被大大高估了。之前的研究表明,大小与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相当的黑洞,在疯狂吞噬物质的过程中产生的破坏效应,足以剥离3200光年范围内类地行星的大气层。然而,他们却认为类似的破坏效应只能蔓延100光年的范围。

研究人员已经将这项新研究发布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