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遇见福工 | 真材实料,勇攀高峰

日期: 来源:福建理工大学招生办收集编辑:福建理工大学招生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欢迎您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的热加工专业、1975年的铸造专业以及1983年的模具设计与成型工艺专业。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均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基础》为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福建省双一流学科(高原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精确成型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模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分子材料与制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智能绿色模具协同创新中心、福州市材料与模具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福耀玻璃)、福建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材料成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福建省一般本科院校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材料成型基础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学院中心实验室面积8480多平方米,拥有价值30万以上设备仪器58台套,如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系统、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纳米压痕仪、原子力显微镜、旋转流变仪、激光导热仪等,总资产达5000多万元。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厅产学合作重大项目、福建省产业技术联合创新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5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7900多万元。学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在SCI、EI、ISTP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400余篇。

学院于201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5届。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通过教育部学位点评估,2018年“材料结构与性能”团队被评为省级硕士生导师团队。到目前为止,研究生获评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学院学子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2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4项。

师资队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专任教师71人,其中博士61人,比例85.92%;教授19人、副教授35人,高级职称比例76.05%。其中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6人次;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等省级人才19人次;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0人、企业硕士生导师 22人。

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源于1953年福建高工创办的热加工专业,2014年列入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所在支部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高原学科、博士学位培育学科,进入“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位列全国98位,国家级专业优势明显。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将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方法、计算材料与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注重产教协同建设,与福建省制造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生产创新实例和一线工程案例作为教材,通过由学生自主操控设备的实践专周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积累专业技能,提升动手能力。一名合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将会掌握材料科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国际交流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材料工程特别是先进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检测、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在先进金属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比例81%、博士比例96%、海外一年以上访学经历比例38.4%。近年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1项、铜奖1项,全国优秀社会实践队等。

图1 国家一流专业

图2 国家一流课程

图3 互联网+国赛银奖 图4 全国优秀社会实践队

材料成型及

控制工程专业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源于1953年的热加工和1983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办学规模和水平居福建省前列。专业以模具装备和成型工艺为核心,形成了数字化成型与智能化装备高度融合的教育特色。专业教育与学科科研和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形成了“教育-科研-产业”立体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平台,着力培养学生三创能力。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及智能化、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等。

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2%。近5年来,专任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15项,获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第3版)》《模具典型结构图册》《塑料注射Moldflow实用教程》《“数控一代”案例集(塑性成形卷)》《锻压手册》(第六卷)《塑料先进成型技术》《PRO_ENGINEER 3D设计软件应用》等7部教材。学生获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大学生金相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36人次。

图1 东风汽车生产实习

图2 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获奖

图 3 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图 4 学生作品-盾构机数字化样机

图 5 学生作品-轮胎成型机数字化样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成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主要涉及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性能、化学与物理改性、成型加工及其应用领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依托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和福建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办学,突出区域需求,以专业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环节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知识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有2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5人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专业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1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80多篇,申请或授权专利70余项,主编、参编或译著10余本。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近3年来,高分子专业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类等项目10余项。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广阔,可从事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及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也可以从事高性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等材料的研发工作。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合成原理与工艺学、聚合物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应用、高分子材料及助剂、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聚合物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材料及加工过程模拟与仿真、材料综合实验等。

图 1 种类齐全的高分子材料挤出、注塑加工设备

图 2 种类齐全的高分子材料测试、表征设备

图3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篮球比赛

特色活动

近年来,学院党委与中铁十六局第三工程公司党委党建共建项目“小铁”青年党员红色加油站,形成品牌,成果显著。成立“金相社”“红旗理论社”“3D打印社”“三创社团”等品牌特色学生社团。学院定期举办金相大赛,每年吸引了百余人参加赛事,并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国赛,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深入推进美育工作,定期举办十佳歌手大赛、毕业生晚会、篮球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突出实践育人工作,近年来组织30余支社会实践队,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社区、小学、企业等地方,开展红色研学、党史微课堂、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国家级团队2支、省级团队2支,1支团队入选宁德市“百校千人”社会实践团队,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开展特色品牌志愿服务,同高新区禁毒办、闽侯疾控中心、洪湾地铁合作,长期开展禁毒防艾、地铁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

图 1 在小铁青年党员红色加油站开展系列活动


图 2 金相社举办的相关赛事


图 3: 组织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图 4 马立峰烈士生平事迹展

图 5 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图 6 学生社会实践风采


图 7 学生志愿服务风采

竞赛成果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创赛事,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 “ TRIZ ” 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科创成果喜人。近年来,学生团队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2项,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1项,获得挑战杯省级奖项4项,获得金相大赛国家级奖项12次。

图 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获奖项目介绍

知名校友

办学以来,学院已为省内外制造业、材料加工产业技术升级以及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建材行业培养了五千余名面向基层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部分知名校友包括:

戴品强,1982届金属热处理专业学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福建理工大学苍霞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表面技术》编委。长期从事材料表面技术、材料力学性能、高熵合金、纳米金属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福建省产学合作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福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杨涛,2011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博导,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香港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取得IUMRS 青年科学家、香港高等研究院Rising Star Award等称号。长期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与组织结构调控的研究,主要通过三维原子探针层析(3D-APT)和透射电镜(HR-TEM)等技术手段研究合金材料的成分设计、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行为、固态相变行为与变形机制等。近年来先后取得了多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已在材料领域的知名期刊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Mateirials Today、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 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ntermetallic、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潘敏忠,1991届模具设计与成型工艺专业学生,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福州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福建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州市光电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长期专注于光学曲面微纳米级表面处理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先进光学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获多项发明专利。2004年创立的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作为福建省首批获评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强大的光学开发能力和精密制造经验,荣获“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称号。

孙伟瀚,2013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现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都市民生部政企项目组负责人。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福建省新闻奖、福建省五四新闻奖、福建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年度十佳策划”、福建省无偿献血宣传员等荣誉。

往年录取情况

报考指南,看看往年录取情况!

扫描以上二维码进行查看

招生咨询

1、热线咨询
0591-62331526
2、QQ群咨询
群号:684554335
3、邮箱留言  
[email protected]
4、学院网址
https://clxy.fjut.edu.cn/main.htm

5、学院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 热门专业,冷门未来?!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 2023年高考出分后,填志愿成为了头等大事。而最近,考研名师张雪峰引发的“孩子想报新闻专业就打晕”的论战,更是把志愿填报话题推上热搜。清博舆情系统显示,填报志愿相关话题自22
  • 几种途径能上长春理工大学

  • 进入长理的N种途径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广大考生与理想院校的距离仅有最后一步——填报志愿。想要稳过这关,就必须了解心仪院校的实力及填报事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春理工大
  • 如你所“院” | 药学院专业介绍

  • 一、学院介绍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始建于2001年,前身为药学系,2010年更名为药学院。2001年设立药学本科专业,2007年设立中药学本科专业,2017年设立海洋药学本科专业,2018年设立临床
  • 与你相约,学在厦大

  • 1.厦门大学基本情况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 “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经过100
  • 学院介绍——工学院

  • 校区工学院依托北京校本部的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组建成立。化学工程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并入北京石油学院,更名为炼制系;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前身是19
  • 【院校专业简介】燕山大学

  • 学校有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
  • 学院介绍——石油学院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依托北京校本部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物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雄厚基础组建而成。学院发挥地处新疆和服务“一带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遇见福工 | 真材实料,勇攀高峰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欢迎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的热加工专业、1975年的铸造专业以及1983年的模具设计与成型工艺专业。学院
  • 再见“幼”时光,盛夏赴未来

  • # 毕业季#一年不是只有四季还有一种季节,叫做毕业季没有四季那么漫长却比四季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怀念如期而至的6月带着万分不舍我县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毕业
  • 【寿光】洛城街道:持续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

  • 为持续推进反邪教警示教育,不断增强群众对邪教的认识与防范能力,近日,洛城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大昌法律服务所、社区网格员,在街道辖区内集中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活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