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巴山蜀水,妙音回荡

日期: 来源:文明杂志收集编辑:文明杂志

一方水土一方人

佛与众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佛佑芸芸众生

经年累月地注视着人们耕耘与收获

欢喜和忧愁

五代千佛岩 

发愿:求真溯源,跋涉天地

   平生第一次和石刻亲密接触,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记得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费时一天才抵达大足宝顶山,那时拍摄只为一时兴起,也不知所拍对象为何方神圣。

  不曾想,这却为我二十多年后系统地拍摄石窟造像埋下伏笔。石刻造像的精美绝伦,佛菩萨威仪中的慈眉善目,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唐代佛龛群

    2005年一次行走乡间古道的探寻之旅,却使我豁然洞开:荒山草丛中,一龛长满苔藓的古代石刻造像吸引了我,石像虽风化残损,但慈祥的微笑隐约可辨,石板路上积水的马蹄印似乎在诉说佛与众生的千年故事,霎时万籁俱寂,似闻梵音,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过,灵动山间,就此萌发探寻拍摄古代石窟的念想。

唐代佛道石窟

   醉心于石刻上千年风蚀的道道石纹和斑斑石花,摩崖石刻上残存的朱砂、石青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岁月洗礼后的迷人光彩,盘根错节的古树和慈眉善目的菩萨一同呼吸旷野的清新空气;特别是那些石刻造像穿过浩瀚历史风尘的端庄静穆神态,千年不变,使人着迷。
  由此,我开始系统研究拍摄巴蜀石窟,经年累月地翻山越岭,行走于巴蜀大地。遍访西南石窟造像后,进而生发求真溯源的愿望,追寻佛教石窟传播的步步佛迹。

唐代释迦牟尼涅槃图

追寻:发轫西域,留香巴蜀

   自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后,公元1世纪印度逐渐有佛像创作。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有初唐所绘张骞出使西域之图,印证佛教传入中国系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求取佛法这一说法不诬。

   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高僧在北方大量译经传道,得到皇家王室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一时中土大地上,高僧大德矢志弘法,晨钟暮鼓不绝于耳,石窟开凿造像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明代佛道龛 

   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开始,沿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再由陕北到中原腹地,一路绽放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这样的朵朵莲花。然而,北方战乱却中断了石窟开凿的漫漫“花季”。
   柳暗花明,唐朝皇帝两度入蜀避祸,石窟艺术的火种接踵而至,由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巴中南龛、水宁寺,到邛崃、蒲江、丹棱、夹江至乐山大佛,再到安岳卧佛沟、华严洞,大足宝顶山、北山石窟,巴蜀大地俨然成为中国石窟这部史书的后半卷,石窟造像艺术达到鼎盛时期。

唐代释迦佛窟

   纵观石刻发展的历史,北魏和唐代是中国石窟开凿的两次鼎盛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和江河古道,石窟凿造的薪火,渐次在古称西域的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中原黄河流域和巴蜀大地传播。
  魏晋时代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因明显受印度犍陀罗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石窟造像多呈现“胡貌梵相”,融汇北魏文化的“云冈模式”和“瘦骨清像”风格影响中原并反哺河西走廊。

唐代药师佛龛

  龙门石窟及其后的隋唐石窟,更具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形制以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和少量禅窟为主,多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千佛、思维像等,稍晚开七佛、无量寿、倚坐弥勒、观世音和骑象普贤像;唐宋晚期的石窟代表安岳、大足石刻,汲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形成鲜明的本土化特色。
  此时石窟形制仍盛行大像窟、佛殿窟,摹拟地上佛殿,出现许多道教、儒教,以至儒释道三教合一龛,造像除释迦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和观世音造像等等渐渐复杂,地藏、密教形象风行。

宋代文殊师利窟

留影: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我最初拍摄石窟,皆为石窟造像的艺术之美所感召,每每动情于石刻造像穿越千年的岁月沧桑。因而,刚拍摄石窟的那两年,仅仅把镜头对准佛像。

  但是,时常在巴山蜀水的乡间看到那些虔诚的人们,他们的劳动生活融入这些古老造像环境之中,与这些石窟佛像可说是生息与共,那些佛与众生自然融洽的生活场景逐渐打动了我。

唐代小佛龛

    然而眼前这些延续千百年的人与佛的自然生活状态,正在消逝。事实上,北方的佛教石窟地区已经难以再见到人与佛之间的活态生活场景,巴蜀地区的留存实属幸运。

  为此,我在继续拍摄石窟造像本身之余,开始越来越多地把镜头聚焦到生活在石窟附近的人们,如此,石窟造像渐渐成了我拍摄的背景,百姓生活成了我拍摄的主体。

唐代释迦说法龛 

  这些年来的拍摄,看到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被改变被破坏的石窟造像,有惋惜也有愤怒。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客观如实地记录,以我所能,把历史的东西交给历史。
  或许有的人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但自觉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段。石窟终究都会有风化入灭的时候,我们的后人,也许不只是要看标本式的石窟造像图片,或者去博物馆的射灯下,看那些幸存的冷冰冰的造像,我想,他们还想知道石窟文化得以延续千百年的文化土壤。

唐代佛龛群 

  心灵的崇敬,并非宗教的崇拜,而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虔诚。在人类文明的衍化进程中,信仰与宗教意味的创造,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力。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8.06期

相关阅读

  • 聚焦摩崖石刻、古厝保护 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 聚焦摩崖石刻、古厝保护,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活化利用闽都文化 在乌山建立“诗林”12日,市政协委员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紧扣重点建设六个城、打响五大国际品
  • 熠熠国之宝 漫漫回家路

  • 流失海外龙门石窟文物回归庆典 路伟 摄2001年4月14日晚报相关报道版面截图古阳洞高树龛佛头、飞天造像、天王像……近日,《近观龙门——龙门石窟百年发现与保护成果展》在隋
  • 礼赞柿树 | 麦积山的“守望者”

  • 在天水市森林消防大队的院落里,生长着4颗树龄300年以上的柿树。在四季轮回中,柿子树春添新绿、夏送阴凉、秋结硕果、冬傲寒霜,彰显着低调奢华而有内涵的独特品质。大队自2009年
  • 一道被史书“遗忘”的隋长城

  •   地下出土文物对于历史学学术研究往往具有意外的巨大作用。对于古代长城研究而言,更是如此。一件重要文物的发现,甚至可以改写中国长城建筑史。隋代是中国古代长城构建的又
  • 天龙昂首 西山叠翠

  • 天龙山石窟 李 红 摄如果没有天龙佛首的回归,那一尊尊无首佛像,将是太原人心头永远的遗憾,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民族的痛苦。好在,百年后飞龙在天,看见了沧桑巨变、盛世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巴山蜀水,妙音回荡

  • 一方水土一方人佛与众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佛佑芸芸众生经年累月地注视着人们耕耘与收获欢喜和忧愁五代千佛岩 发愿:求真溯源,跋涉天地 平生第一次和石刻亲密接触,已是20世纪80
  • 最新消息:喀纳斯景区暂停开放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 1月15日,喀纳斯零距离发布《关于喀纳斯景区暂停开放的公告》,鉴于近期受持续降雪极端天气影响,喀纳斯景区道路因雪崩阻断,虽经公路交通部门全力抢险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