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探索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日期: 来源:陇东报收集编辑:陇东报

在中国西部的干旱山区,农民的主导产业大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面对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遇到旱灾、冻灾、雹灾等不可逆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的脆弱性就显现出来,农民依靠产业增收不得不另寻出路。

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一个由22户群众组成的庄头,在逆境中探索,在村庄能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这22户群众通过发展农文旅产业,引流游客到庄子峁旅游体验,并同步销售农庄土特产,使全庄22户群众的人均收入从2022年末的1.4万元增加到今年10月底的1.8万元。

庄子峁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在能人的带动下,探索出“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抱团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全庄群众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上有“乡愁产业”,并能抱团发展,让山区无人问津的土特产飞出山沟沟,成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

农庄能人带头引领发展

庄子峁位于距离环县县城20多公里的洪德镇耿塬畔村的一个山梁上,和环县大多山区村庄一样,多年来,农民大都以“种植+养殖+务工”的方式增收,后劲不足。面对这一窘境,在外经商的庄子峁能人杨清艳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活力,如何让单家独户的经营抱团发展?

有了好想法,就要努力去干。2019年,杨清艳联合农庄20多户群众,发展传统农家手艺,通过“旅游内销+网络外销”的方式,延伸产业链,让农产品增值;在农庄建设和组织一些能吸引游客、让游客参与的乡愁景点和乡愁活动,以促进农庄体验式旅游产业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杨清艳的想法得到了农庄部分群众的认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群众刘海琴重新开始酿制手工酱油;杨志平夫妻开始散养土鸡,并酿制黄酒;杨满彦提供了自家的6亩土地,作为“共享菜园”;杨志熙种植辣椒,收获后晒干用石磨碾细销售……

农产品怎么卖出去,是杨清艳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她一方面通过自己网络直播带货、朋友圈宣传推介,同时动员农户开通网络直播,推介农庄产品。另一方面,她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对外销售的农产品,全部抽样送检合格后,让客户先尝后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

引得游客来,仅靠几样农产品肯定不行。“游客进入乡村农庄,买东西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有体验感。”杨清艳说。于是,她把这些想法和农庄20多户群众商议后,决定建设乡愁博物馆、“共享菜园”、儿童游乐园,并栽植一些特色花卉,装饰一些雕塑造型等。“有了这些,无论是采风游、体验游,还是寻味游、乡愁游,来庄子峁至少能体验到一种乡土感受。”杨清艳说。

说干就干。杨清艳自筹资金,建设乡愁博物馆、儿童游乐园,并动员农户们筹工筹劳,栽植花卉、修剪苗木,清扫环境卫生、装饰房前屋后……

通过两年时间,庄子峁变样了。走进庄子峁,公路两旁鲜花飘香,乡愁博物馆陈列整齐,各种特色种植、养殖初现规模,各种传统手工艺倍受游客青睐。

今年,庄子峁生态农庄迎来了旅游小热潮,仅今年前10个月,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群众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80万元。目前,农庄已经为群众分红4次,第一次18万元,第二次26万元,第三次30万元,第四次38万元,近一半农户依靠农庄直接收入超过10万元。

农户当主人抱团发展

“做农庄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思维转变过来,抱团发展。”杨清艳在建农庄之初就是这样想的。为此,她首先成立了产业合作社,确定了“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探索集生态旅游、绿色采摘、特色产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杨清艳带领大家从农庄的环境卫生治理开始,把20多户群众聚起来:谁家的猪舍要改建、谁家的厕所要挪移、谁家的卫生习惯要改进、公共区域的卫生要大家义务清扫……

“起初动员做这些工作时,乡亲们还有些抵触,可是随着几户带头落实后,乡亲们感觉环境变好住着很舒服。于是,大家纷纷投入整改中。”杨清艳说。

庄子峁虽然只有20多户,可还有一些邻里矛盾、婆媳矛盾、家庭矛盾等不和谐因素。杨清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农庄妇女组建“村花团队”,以舞蹈、秧歌等多种形式,代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自媒体平台拍摄推送。“这样做,一方面宣传了农庄的产品,另一方面将邻里群众聚在一起,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了邻里和谐,提振了乡亲们的信心。”

群众抱团了,产业就好发展了。在农庄合作社的引领指导下,9户群众发展起农家酱油产业、3户群众开起了农家饭馆、2户群众发展黑山羊规模化养殖……“凡是农户自己种植、养殖的农家产品,只要质量合格,都可以卖出去。”农庄管委会成员杨志熙说。

收入增加是群众抱团的动力源。一户户群众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的收入,促进了农庄的和谐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各种农产品摆进了农庄的“积分超市”,村民杨志熙当起了义务“管家”,不仅做向导、讲解,还组织群众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村民杨志太因年事已高,不能劳作就把7亩土地无偿提供给农庄作为绿色采摘园;村民杨满新将自家的打谷场无偿提供给农庄建设了儿童游乐园……

土特产唤醒“乡愁”长足发展

通过三年多的发展,庄子峁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乡亲们尽力保存了村庄的原生风貌,留住了“乡愁”。截至目前,庄子峁的群众共养殖黑山羊620只、猪30头、土鸡560只、土蜂33箱,建设“共享菜园”4000平方米;配套新建100立方米集雨窖20口、厕所12处;购置垃圾箱51个、消毒橱柜1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净水机11台;绿化荒山320亩,先后栽植油松、银杏、海棠、红梅杏、文冠果等30余种树木2万余棵,在道路、庭院新植四季玫瑰、蔷薇、大丽花等10余类花卉苗木3万余株,建设田园景观12处。

杨清艳带头发展的庄子峁生态农庄,最初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庄子峁,通过他们将这里的土特产推介出去,以此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市、县统战部门创新实施网络统战工作,给他们送来了“东风”。

杨清艳被确定为全市网络统战“村村播”新农人培育工程的带头人,庄子峁组建了“村花网络直播团队”,将“村村播”发展成“户户播”。农家人及为常见的手工织箩技艺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广后,成了抢手货。

在“村村播”的驱动下,庄子峁生态农庄的游客日渐增多,外地游客的比例也明显提升。“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和乡村记忆馆里陈列的各种物件,都是我小时候用过的,透过每一件物件,我都能回忆起小时候的很多故事。”来自兰州的游客杨先生说。

为了让更多的外地游子更好地感受“乡愁”,杨清艳将农庄原生态手工产品的制作过程拍成视频,通过网络发布。开发了许多“乡愁”产品,通过快递邮寄到全国各地的游子,黄米粘糕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是外地游客,附近的游客也经常利用休假、周末的时间,组团来农庄体验。让孩子们到田地里感受种植、锄草、采摘的乐趣;在农庄吃一顿地道的农家柴火饭;让孩子们拉一拉奶奶辈的风箱、添一把农家大锅的柴火……

“庄子峁农庄将持续开发多种‘乡愁’产品,做优各种农村体验设施,供各地游客体验。”杨清艳说,“在庄子峁生态农庄品牌的带动下,农庄将辐射带动全县有意愿的农户加盟,代销他们的特色产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庄子峁农庄已建成了蜂蜜庄园、农家手工酱醋、石磨面粉、石碾辣子、糜子黄酒、手工织箩等6个小作坊;陇东羯羊、农家散养鸡、瘦肉型苏太猪等3个养殖中心;无公害蔬菜园、商用百合和珍稀花卉树木植物园、核桃和早中晚熟桃采摘园3个产业基地。配套建成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乡愁记忆馆、九德书苑、儿童乐园、灯光球场、多功能培训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和烧烤啤酒广场、特色农家乐、窑洞民宿等食宿服务设施,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旅游产业链。

(作者:李文)

相关阅读

  • 大召营村的“大艺术”梦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近日,多彩中原农谷·大召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暨“红旗渠精神传承馆”揭牌仪式,在新乡县大召营镇大召营村举行,来自国内文化界的百余位专家汇
  • 济阳区接听市 12345 热线活动

  • 济阳融媒讯 昨天下午,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晓广带领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及各区直有关部门、街镇主要负责同志到12345热线接听市民来电,“零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在线解答群众诉
  • 济宁:落实医疗便民举措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冯璐璐 田子良 通讯员 武盼盼 孔一岚 张湛铄)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济宁市卫健委持续接续推出多项便民举措,加快推动建立整合型、全流程服务模式,满足群众
  • 四川成都:小善大爱播全城 救助帮扶更温情

  •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小店火了——顾客如果遇到困难囊中羞涩,只需要告诉店员“来份牛肉面不要牛肉”,就可以吃上一份免费的面条。  类似这样的爱心餐出现在成都市的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北京建设首批387个社区中医症状门诊

  •   今年年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设中医症状门诊。市中医局日前介绍,本市第一批387个社区中医症状门诊正在建设中。  建设社区中医症状门诊,旨在以症状为切入点,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