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化观察|一望千年“齐长城”

日期: 来源:淄博日报收集编辑:淄博日报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毕学文

齐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战国之时,各诸侯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兴建自己的长城,一时蔚为风潮,而这股风潮正是由齐国带动而来。即使修建时间较早的秦国东长城,也比齐长城晚了150年左右,齐长城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

齐长城锦阳关

历史的烟云,总会无声无息地拂过对历史和现实有深度思考的人心里。在孙伟庆和石光明两位热爱齐长城拍摄的摄影家眼里,齐长城不仅仅是一座风蚀斑驳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在他们的摄影作品里,齐长城之壮美、之深远、之沧桑,展现得淋漓尽致,“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的雄姿,已然幻化成横亘齐鲁大地的根脉,护佑着苍生。

8月16日,一场以“传承中华文明,探寻齐鲁根脉”为主题的齐长城大型纪实摄影展在齐盛国际宾馆举行,我市著名摄影家孙伟庆向与会嘉宾坦陈近二十年来拍摄齐长城的心路历程。他说:“齐长城,一辈子的时间都拍不完。”

探秘齐长城是使命所系

“关注齐长城,始于20余年前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在孙伟庆的工作室,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拍摄齐长城的画册和各类齐长城的历史典籍和书籍占据了最显著的位置,屋里四处都摆放着齐长城的摄影图片。在经年累月拍摄齐长城的过程中,孙伟庆似乎找到了自己与齐长城“相处”的方式:用镜头去描摹齐长城的瑰丽,记录齐长城的沧桑,感悟齐长城的精神,书写自己眼里的齐长城故事。

齐长城起点——岭子头

时间回溯到1997年。那一年,山东泰安的五位退休老干部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徒步用绳子把齐长城丈量了一遍。几位老干部的壮举,给时任摄影记者的孙伟庆极大的触动,在对他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唤起了孙伟庆对齐长城梦一般的痴迷和向往。经过几年的筹备,2005年底,已是淄博晚报摄影部主任的孙伟庆和几个同事一起,开始策划齐长城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并在次年的3月推出了《百天探访齐长城》大型专题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次采访活动后,孙伟庆觉得自己从事了多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似乎又有了新的突破方向,那种“一眼千年”的奇妙感觉,让他着实按捺不住,他迫不及待地带上摄影装备,一次次奔向他日思夜想的齐长城。

“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山峦叠翠,还有城墙古朴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胸口涌上一种想大声喊叫的兴奋感,直击内心的感受前所未有,确实太震撼了。”孙伟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初次拍摄齐长城按下快门时的真切感受。比起青年时代在书本上看到的齐长城图片,他觉得自己亲眼看到的屹立于山峦之巅上的长城,才是“真正的齐长城”,他被视线所及的巍峨万千的景象所触动,竟蹲在齐长城上连拍了三天,夜里是在城垛子上支起睡袋,凑合着睡的,他还趁着夜色拍下了很多星空下的齐长城。

青石关

从济南的长清到青岛的黄岛,齐长城全程641.32公里,孙伟庆不知用脚丈量了多少次。可令他喟叹的是,这绵延600多公里的齐长城,完全成为了遗址、遗迹的状态,那时的他,心里有一缕隐隐的痛。从齐长城的起点即被古地理学家所称的“平阴地峡”,进入依山为势的钉头崖,孙伟庆被陡险峻峭的峰峦所震撼。据说,当年齐长城修到这里时,被悬崖峭壁所阻,工头如实上报被斩首,并将其头颅钉于悬崖之上,以警示修城者,可见齐长城钉头崖段有多么奇崛了。

孙伟庆是个不服输的人,当他了解到钉头崖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段齐长城遗址后,他骨子里的那股韧劲,一下子把他的精气神顶起来。为了拍好“顺山陡起、遇壑而伏”的景象,孙伟庆好几次差点滚落悬崖,但他全然不顾,一直拍到满意才收工。

十八年,几十万幅齐长城照片,就是以这样一种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力量完成的,也是孙伟庆一米米、一段段行走丈量的另一种长城的生命形式。

拍好齐长城是寻文化之根

齐长城,史书中多有记载。《齐记》上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水经注》也说:“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诸籍所载,大致相同。为了拍好齐长城,孙伟庆不间断地学习齐长城有关的历史知识和每一地段的人文掌故,在他看来,齐长城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仅值得自己学习一辈子,更为他在拍摄中能够准确捕捉到齐长城的灵魂和文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涵养。

2007年3月,孙伟庆在淄川区太河镇幸福溜的最顶端,拍摄了一组《春到劈山》的图片。劈山,海拔700多米,因山脊上石崖中间有一道缝,如同刀劈,故称劈山。当夕阳的金光照射在劈山齐长城的垛顶上面时,原本灰色的墙一下子被染成了金色,齐长城瞬间就像苏醒过来了一样,那一刻它不是一堵冰冷的墙,而是有温度的。

拍摄齐长城初期,最让人焦虑的是沿途的地名,因为那些古怪的地名,实在是拗口难记,从岚峪、张花峪、摩天岭,到荒尖子顶、蒿滩、南麦腰;从娘娘庙、霹雳尖、青石关,到黑虎寨、大崮顶、鸡叫山,孙伟庆随身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地名,有的地段,他反反复复去拍摄,甚至去了不下几十次。去的多了,不仅对地名如数家珍,就连齐长城脚下每个村落的房舍朝向和植被种类,孙伟庆都已熟稔在心。

博山围屏山

自拍摄齐长城以来,孙伟庆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思考他所感知的长城,与之朝夕相处,物我之间竟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灵契合,哪怕齐长城上的一把土、一块石头,他都会记得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觉得可以和古人坐下来,促膝交谈。

风门道关

有位哲人说过:“只有历史价值的地方,似乎并没有好的风景。”齐长城的很多地段,正在消失成土包,有的化作了石块,已经很难再去感受和想象当年的风华。每当看到此景,孙伟庆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濒危的遗址,是恢弘的历史啊。这些年,他对齐长城拍摄得越多,越发感到齐长城精神的不可或缺,他想通过更多的表现形式,尝试更多的不一样的视角,填充更为生动的血肉进去,把齐长城外在的精神和内在的魂魄皆拍摄出来。

在把镜头聚焦齐长城遗址之外,孙伟庆更多的把镜头对准了齐长城沿线与齐长城有关的人们。赶着耕牛耙地的农民那历尽沧桑而坚毅的眼神,杜庄城堡下孤独的牧羊人的笑容,长城铺村传唱孟姜女小调的老人,长城岭村赶鹅的小伙伴,还有齐长城研究者徒步考察沿途文物的身影,都和古老的长城脚下那烂漫的山花一起,纷纷呈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中。

保护齐长城是为了传承民族魂

经常会有人问:“齐长城究竟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它给后人有怎样的启示?”面对这些问题,孙伟庆的回答总是平静而自信的。他说:“齐长城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波澜壮阔的中国长城建筑史是从齐长城写起的,而中国历史上绵延长久的筑城自守的和平主义文化传统,也肇始于齐长城。”

梦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齐长城本身就是众志成城与守望和平的最古老的文化解读。

不难看出,痴迷于齐长城的巍峨壮阔和历史意蕴,孙伟庆的摄影人生已深深烙上了齐长城的印痕。只要登上齐长城,他浑身上下就涌动起一腔热血。就像一部人生宝典和富矿,拍摄齐长城的过程让孙伟庆感受到了历史的伟大,同时也深切地感到一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青岛入海口烽火台

“拍齐长城这么多年,总感觉照片少了些磅礴气势。”已担任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孙伟庆,恰在此时遇到了热爱航拍的石光明,他俩一拍即合,迅即开始了齐长城的航拍之旅。三年多航拍的日子,他俩克服了种种艰辛困苦,夏顶烈日,冬踏冰雪;忍饥挨饿,无怨无悔,拍摄了几十万幅齐长城照片和大量的航拍延时素材,从地面到空中,想要的画面,都定格在他们的作品中。

石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热爱,每次拍摄齐长城,都成为我们与长城对话、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孤独的过程中,往往会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便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8月16日,孙伟庆(左)在齐长城摄影展上向参观者介绍当年的拍摄情况。(于博 摄)

在拍摄、整理和考证的岁月里,面对如此浩渺纷繁的文物遗迹的过去和现状,孙伟庆和石光明两人时常陷入深思和忧虑中:自然的侵蚀不可避免,但人为的破坏却令人揪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继拜访了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志》总主编董耀会教授,济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张华松先生,就齐长城摄影的文化价值、齐长城遗址的文化保护等课题进行了虚心求教,在认知上有了更高的升华,对保护齐长城、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有了更宏大而深刻的领悟。

记者采访结束之际,孙伟庆在他和石光明刚刚出版的大型摄影集《齐长城》一书的扉页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定格历史,是为探寻其文化价值;着手保护,才是恒久发展之根本。唯有这样,才能让齐长城这一‘齐鲁根脉’得以永续传承。”

齐长城还在那里,摄影师的镜头依然在追寻。


相关阅读

  • “疆心独运”实践团暑期实践顺利完成

  • “疆心独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是一支旨在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新疆优秀地域文化传播的民族实践团,在暑期积极探索文化差异,奔赴新疆实地交流,秉持传播新疆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初心
  • 郭连镇运用“联乡帮村”机制 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 近日,郭连镇联乡帮村干部围绕群众需求,挖掘志愿服务新内涵、新活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实际行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
  • 楚菜以鲜香为本,原因与它有关

  • 8月16日上午,湖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钧做客“大江论坛”,分享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他表示,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文化交流、互动与
  • 陵城区滋镇:电影下乡“点亮”乡村夜晚

  • “今天晚上7点半,村里有电影放映活动,欢迎村民前来观看。”午后村里的大喇叭就响起放映通知,村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带着马扎循声而来。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滋镇积极开展“
  •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丨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   □本报记者 魏然  自年初至今,济南大明湖超然楼持续火爆。8月14日,“遇见明湖”项目发布会上,济南再次“官宣”多种新玩法和新体验,包括十大场景、百企联动和千名达人。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文化观察|一望千年“齐长城”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毕学文齐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战国之时,各诸侯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兴建自己的长城,一时蔚为风潮,而这股风潮正是由齐国带动而
  • 保定:将水乡之景植入高铁新城

  • 8月18日 ,河北卓正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正地产)2023年品牌解读暨御景风荷项目发布会在保定卓正国际酒店举行。活动现场河北卓正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