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应天三绝‖葛丽平

应天三绝

葛丽平

五代后蜀孟昶执政时期,坚持保境安民的执政策略,使得成都地区保持了较长时期和平安宁、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位在成都颇有作为的皇帝有个爱好,十分钟爱芙蓉花,他在其父孟知祥所筑的羊马城上遍植芙蓉花,到了金秋时节,芙蓉花开,放眼望去,环城“四十里如锦绣”。锦城如此繁华,士人生活悠游。

一日,著名花间词人欧阳炯约着好友景焕一同游赏。

欧阳炯画像

欧阳炯,益州华阳人,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是一位诗、词、文兼擅的大家。他的词委婉清丽、清艳词雅,赵崇祚在编纂《花间词》时,“广会宾客、时延佳论”,还特别邀请知己好友欧阳炯为其《花间集》作序。景焕,又名景朴,成都人,自称匡山处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龙,与欧阳炯是不拘身份、形迹的“忘形交”。

二人骑着马一路游荡,来到牧马山麓的应天寺。据民国版《双流县志》记载,应天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县中此刹最古”。相传,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时,曾以该寺为行宫,又取“应天顺人”之意,为该寺赐名“应天寺”。

欧阳炯和景焕并辔同行,一路上走走停停,来到了应天寺山门前。只见应天寺山门东侧壁《东方天王及部从》,画的是一尊天王像及随从鬼神,形象怪异,笔势狂放,水平高古。只见壁画矛戈森严,鹰犬突驰,人物万千状态,势若飞动,似乎可听到有仙乐从这缥缈之间传出来,欧阳炯和景焕不由得击节赞叹。

这壁画正是三十年前著名画师孙位所作。唐末,宫廷画师孙位随唐僖宗入蜀,受应天寺僧无智禅师邀请,为应天寺山门作壁画。孙位在应天寺东壁作了《山石》两堵、《龙水》两堵、《东方天王及部从》两堵,其中《东方天王及部从》最为出彩。不知何故,当时孙位没有完成西壁的壁画。此后过了三十多年,无数游人曾矗立与这东壁之下,其中不乏画中圣手,无不感叹孙位之神仙妙笔、壁画传奇,竟无一人敢于西壁作画与之争锋。

孙位画像

见此行状,景焕不由得一时技痒,画兴大发。他连忙呼人研墨调色,撩衣挽袖,在西面壁上,倾墨作画。他时而近观,时而远望,时而轻描淡写,时而力透墙内。顷刻间,一幅《西方天王及部从》夺壁而出,景焕所绘的天王,神采飞扬,法度森严,云护雾绕,气象万千。一旁观看的欧阳炯此时也是心潮澎湃,当即作《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称赞景焕在应天寺所做的壁画是世间难得的精品:“人间是物皆求得,此样欲于何处传。尝忧壁底生云雾,揭起寺门天上去。”

后来,应天寺住持无智禅师又邀请当时著名草书名家僧梦龟,将欧阳炯所创作的《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重新书写并刻于寺内廊壁之上。但见僧梦龟之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气势如虹。

当世名流佳作齐聚应天寺,其壁画、诗文、书法相得益彰。这样的消息被人们争相传颂,城里的人们纷纷前往应天寺争睹这“诗”“书”“画”的“三绝”,以至于应天寺变得非常拥堵喧哗,“应天三绝”也因此成为千古佳话。后来,这件脍炙人口的故事还被载入了《十国春秋》。

让人感到万分惋惜的是,孙位与景焕的壁画以及僧梦龟的草书都毁于兵荒马乱中,到宋元以后已荡然无存,再不能见其真迹。所幸的是,欧阳炯所作《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被收入《全唐诗》中,和“应天三绝”的传奇故事一同流传下来。今天,透过诗人的描述,依旧可以想见当日“应天三绝”的风采。

应天寺(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供图)

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五代·欧阳炯

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

白眉长老重名公,曾识会稽山处士。

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

鬼神怪异满壁走,当檐飒飒生秋光。

我闻天王分理四天下,

水晶宫殿琉璃瓦。

彩仗时驱狒狇装,金鞭频策骐驎马。

毗沙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

地神对出宝瓶子,天女倒披金缕衣。

唐朝说著名公画,周昉毫端善图写。

张僧繇是有神人,吴道子称无敌者。

奇哉妙手传孙公,能如此地留神踪。

斜窥小鬼怒双目,直倚越狼高半胸。

宝冠动总生威容,趋跄左右来倾恭。

臂横鹰爪尖纤利,腰缠虎皮斑剥红。

飘飘但恐入云中,步骤还疑归海东。

蟒蛇拖得浑身堕,精魅搦来双眼空。

当时此艺实难有,镇在宝坊称不朽。

东边画了空西边,留与后人教敌手。

后人见者皆心惊,尽为名公不敢争。

谁知未满三十载,或有异人来间生。

匡山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

曾持象简累为官,又有蛇珠常在握。

昔年长老遇奇踪,今日门师识景公。

兴来便请泥高壁,乱抢笔头如疾风。

逡巡队仗何颠逸,散漫奇形皆涌出。

交加器械满虚空,两面或然如斗敌。

圣王怒色览东西,剑刃一挥皆整齐。

腕头狮子咬金甲,脚底夜叉击络鞮。

马头壮健多筋节,乌觜弯环如屈铁。

遍身蛇虺乱纵横,绕颔髑髅干孑裂。

眉粗眼竖发如锥,怪异令人不可知。

科头巨卒欲生鬼,半面女郎安小儿。

况闻此寺初兴置,地脉沈沈当正气。

如何请得二山人,下笔咸成千古事。

君不见明皇天宝年,

画龙致雨非偶然。

包含万象藏心里,变现百般生眼前。

后来画品列名贤,唯此二人堪比肩。

人间是物皆求得,此样欲于何处传。

尝忧壁底生云雾,揭起寺门天上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葛丽平

供稿: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