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正视我们的认知偏差

作者:张田田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人们在阅读新闻时有一项非常重要却极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便是人类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源于人类每时每刻都会自然采取的一种思维捷径。这种捷径形成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要知道,思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仅占全身体重2%的大脑需要消耗人体能量的20%。为了保存能量,同时也为了提高认知效率以便做出快速反应,我们的大脑会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忽略一些信息以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无需寻找更多的信息。这些认知捷径影响了我们搜索、理解、选择、记忆信息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能力去处理无限的信息,但同时也可能造成认知偏见、盲点和错误。当下,这些认知偏差更有可能被社交媒体网络放大和加剧,甚至被算法所操纵,成为现代社会里假新闻的内应。

确认偏误:我们的大脑如此固执

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在选择信息时常会受到固有偏见的影响,比如个人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身份认同等等。人们会倾向于选择和接受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的观点、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同时刻意回避或者否认他们不认同的事实。简单来说:你选择看的,往往正是你想看到的。

斯坦福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一次实验。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分别分发了不同的关于消防员的资料(均为虚构)。一组资料显示,消防员越有冒险精神就越成功;另一组资料则显示,保守的消防员更易获得成功。阅读完毕,研究人员立即告知参与者所读资料均为虚构,与事实不符。尽管如此,在后面的测试中,冒险组的参与者依然认为有冒险精神的消防员更易成功,保守组的参与者也认为中规中矩的消防员更易成功——信念一旦建立,实在难以动摇。

在“坚持己见”方面,我们的大脑究竟有多固执?想想这些年风行的“阴谋论”观点:阿波罗登月子虚乌有,登月镜头为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伪造;全球变暖并不存在,完全是科技公司利益竞争的借口;“911事件”是美国政府向伊拉克合理开战的前导戏;地球是平的,NASA 正在保护围绕地球的南极冰墙……这些荒谬的观点公然挑战共识,却依然拥有大批拥趸。无论你如何向其解释这些“阴谋论”观点的非科学性,他们总会回应:你才是被利益集团操纵和欺骗的那一个,无可救药!

社交媒体所强调的算法模式进一步加剧了人类的这种认知偏差。帕里泽在《过滤泡》一书中写道:“新一代的网络过滤器通过观察你可能喜欢的事物,来推断你的好恶,它们是一种预测引擎,不断地去创造和完善一整套关于你的理论:你是谁、你下一步会做什么、你要什么,从而为我们每个人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信息世界。”人们也欣然接受这种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不费力气就能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喜欢看到的信息,有什么不好呢?在算法系统的“超级把关”下,那些抵触和挑战了我们既有观念的信息均被排除在外。“过滤泡”进一步确认和加深了人们的固有成见。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允许用户通过关注、取消好友等方式改变他们的社交网络圈子,观点、信念一致或接近的人们构建起群组,圈层内部同质化的声音不断被重复和确认,异质的观点却被排斥在外。逐渐地,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茧房”开始形成,身处其中的人们也以为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就是事实的全部。

当“确认偏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甚至会发生“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2006年的一项实验表明,暴露于真实信息中并不一定能够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认识,那些致力于澄清不准确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会让人们更加坚信那些虚假信息。如果纠正性信息挑战了人们的固有立场如党派偏见,不仅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甚至会适得其反,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真相错觉效应:重复一千遍的谎言就是真理

很多时候,人类的大脑会根据本能和记忆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在看到较为熟悉的信息时,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信它是真的,这便是“真相错觉效应”。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发现,参与者更愿意相信曾经见过的新闻,即使他们并不记得读过这条新闻,即使他们在第一次读到这条新闻的同时也读到这是一条假新闻的说明。在这种认知逻辑中,熟悉感似乎就等同于真实性。

这种认知偏差,同样来自于“认知吝啬”所导致的思维捷径。相同信息重复出现,大脑就能更加流畅地加以处理;这种信息处理的流畅性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大脑也会更加喜欢,并且更有可能认定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真实的事件本应较多地被重复。大多数时候这种方法能够奏效,但是也确实会产生误导。曾有研究者在六天中,于不同场所多次向受试者散播虚假信息。结果发现,当受试者第一次听到虚假信息时,信任度仅为40%,而在反复听过六次之后,信任度超过了60%。

于是,重复一千遍的谎言会变成真理,即使没有证据。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假新闻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好消息。在今天的媒介技术条件下,要想实现某条新闻的大规模传播不是一件难事。首先,社交媒体创造出网络节点+链路的传播结构,为假新闻铺设了四通八达的传通渠道;其次,在人类之外,机器人也为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噪声贡献良多,它们能够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分发和推送假新闻。而这些在社交媒体重复曝光的假新闻,轻轻松松开启了人们的认知偏差密码。

走出舒适区:接触与自身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假新闻的生产者也懂得利用这种错觉,让假新闻看起来更加真实。比如,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或生动的个人故事,提供足够多的熟悉事件或数字,让假新闻的内容与我们之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这是一条令人信服的内容。

事实上,被假新闻所利用的认知偏差还不止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这些。要想抵制这些偏见,首先需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正视它们对我们的判断可能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挑战自我,挑战与生俱来的某种缺陷。这需要我们敢于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接触那些与自身想法不一致的、让我们不那么愉悦的内容。如果我们可以从更加广泛的可靠来源获取新闻,愿意阅读来自不同观点的意见专栏,让我们的信息菜单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并时刻对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见保持反思能力,我们就越有可能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来源 | 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