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红柿鼓起四县庙人的钱袋子

渭南日报 记者 刘雪妮 任晓彤

三夏农忙时节,临渭区官底镇四县庙村的袁国朋忙着龙口夺食之余,每天都会到自家的西红柿大棚转转,顺手掐掉几个旺长的嫩枝、摘掉个头过小或者有裂纹的西红柿扔掉。“西红柿结果后可以卖六茬,我这都卖了四茬多了,隔天雇人摘一次。家里收入全靠它,每天过来转转心里踏实。”袁国朋抹了一把满脸的汗说道。

四县庙村处在富平、蒲城、阎良、临渭等地的交界处,因此得名四县庙。区域内土地平整,渠井双灌溉,特别适合种植蔬菜,村民虽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多年来小打小闹,不怎么成规模。2020年底,新一届村委班子成立,1986年出生的赵辉退伍后挑起了村上大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小看着父母叔伯种菜的他认为,村上良好的土地和灌溉条件以及乡亲们丰富的种菜经验,这都是发展蔬菜种植的好条件。可种什么?怎么种?赵辉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一段时间,他不断跑各大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走家串户和乡亲们闲聊,掌握大家的种植习惯……经过仔细调研比对,赵辉发现虽然种菜收益受市场影响较大,但西红柿效益多年来却相对稳定。

和村上一些有新想法、有新理念的年轻人一商量,西红柿被定为了四县庙村的大产业。“要种咱就种最好的,不但品种要优,管理更要优,老一辈传统种植方式中不好的必须摒弃。”很快,新品种引了进来,生态化种植模式也推行开来,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500多亩。

袁国朋家有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除了俩娃外,全家都在种西红柿,我这边两个连体大棚有6亩地,那边还有10亩地。今年4月20日上市后,一度在地头卖到了一斤2.9元的好价格。这几天因为露天西红柿大面积上市,收购价格才降到五六毛钱,但我的西红柿采摘快要接近尾声了,再10天就罢园了,所以总体对我的影响不大。”

问及效益,袁国朋满脸喜悦,“今年行情确实好,再加上我们用了生态化种植方式,全程不用化肥只用农家肥及一些菌肥,西红柿口感好商品率高,渭南城区几家超市都进购的是我家的西红柿。咱通过自己劳动挣了钱,常年还雇着6个人干活,他们一年除了自家田地里的收入外,还在我这每月领到不少的工资。”

记者在四县庙村采访时,焦治财家正在销售早上采摘的西红柿。“客商都是直接来到咱门口采购,咱这西红柿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品质好口感好,根本不愁卖。”他颇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

“这边的西红柿果面光度和色泽都好,最主要的是口感很好,特别受顾客欢迎,这次我准备多拉些回去卖。”正在装车的王姓客商说道。

焦治财种了13亩西红柿。“今年行情好是事实,但我们利用设施大棚巧打了时间差,4月中旬就上市了,等露天西红柿大面积上市基本就结束了,所以销售价格一直不错。今年不止我家,村上种西红柿的各家一亩地收入都在两万元左右。”他还告诉记者,西红柿卖完后,他们将在8月份继续在棚里种上秋延菜——芹菜、白菜等。“这两年种的芹菜,客户10万元左右全拉走了,秋延菜的收入基本上能包住两料菜的投资,西红柿收益基本就是纯利润。”

谈起管理模式,焦治财说他感触还比较深,他自己多年来其实一直种菜,西红柿、辣子、芹菜和大白菜,不管种啥菜,水是第一要素。“以前我们都是大水漫灌,灌溉效果且不说,人要一直站在地头豁口子引水或挡口子拦水,一块地浇下来往往腰酸背痛的。现在我们用滴管,管子铺在了每株菜下面,水肥一体一遍过,省了一大半力,种菜如今不再是苦差事了。现在只要选对产业,科学管理,种地照样能挣钱。”他如是说。

记者跟随赵辉来到位于村子西南边的西红柿种植集中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鸡粪味。“村民除了用菌肥等有机肥外,大部分还用了鸡粪。”

在大棚区不远处的空地上,是一堆堆倾倒不久的西红柿,红红一片,看着有些可惜。“这都不是商品果,有的太小、有的有裂纹、有的果面不干净,让客商拉走路上也有可能坏掉,咱早早处理了避免客商损失,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瑕疵果流到市场上,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也砸了四县庙西红柿的招牌。”赵辉还告诉记者,他们村有4500多亩耕地,4000亩土地用来种粮保“粮袋子”,500亩土地种蔬菜用来发展村民的“钱袋子”,今后除了引导村民生态化种植蔬菜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外,他们还将在适当的时候申请商标,努力打响“四县庙有机蔬菜”的品牌,让乡亲们的收入越来越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