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更优秀吗?

01

我们往往会认为,与领域内的顶级研究者共事也会让我们自己变得优秀。但我们的同事真的能使我们变得更优秀吗?合作怎样左右科研人员个人的产出和影响力呢?这个问题包含了一系列问题。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同群效应”。为了认识同群效应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宿舍。

对于达特茅斯学院的新生来说,宿舍和室友都是随机分配的。但是,一项研究发现,当年级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被分配到成绩较高学生的宿舍里,前者的成绩也有了提高。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我们不能够将他们成绩的提高归结为成绩稍差的学生在课程作业上获得了室友的帮助这类因素。他们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周围的同伴表现更优。

当人们为共同的目标一道工作时,同群效应也会发挥作用。事实上,在过去20年,大量研究发现同群效应确实存在于各类职业中,包括水果采摘工、超市收银员、物理学家、营销人员。

比如,研究人员在一个连锁超市的调查中发现,把一位效率不太高的收银员换成一位高效率的收银员后,同班的其他收银员在扫描商品时就会更快一些。这种行为上的变化似乎有些违背直觉——毕竟,如果一位明星收银员替换了一位动作稍慢的收银员,其他收银员很可能对此不以为意,会产生一种被称作“搭便车”的心态。

然而,这些收银员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同伴更有效率,也激励了他们提升自己的表现。

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是如何受他人影响的,因为这可能会释放社会的乘数效应,最终改变每个人的行为结果。

我们再想一想达特茅斯学院宿舍的例子:如果一些学生的学业表现得到改善,那么他们改善的表现又将改善其他同伴的行为结果,从而持续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

但同群效应在科学界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学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又该如何利用它呢?

02

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次访谈之后,罗伯特·默顿注意到这些科学家经常会营造“活跃的氛围”。明星科学家不仅自己成就非凡,还具有激发他人潜力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院系在聘用一位新的明星科学家之后所产生的变化,来测量这一能力。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255个进化生物学系以及这些院系成员在1980至2008年所撰写的149 947篇论文,然后他们追踪了明星科学家到来之后,院系每位成员的论文发表和引用记录。

他们发现,院系的产出(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以每篇论文的引用量作为权重)在明星科学家到达之后增加了54%。这种增长并不是来自明星科学家自己发表的论文:在去除他们的直接贡献后,院系的产出量仍然增加了48%。

换句话说,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增长大部分来自明星科学家同事的产出量提升,而这些同事之前就已经在那里工作了。更重要的是,产出的增长是长期持续的:即使是在明星科学家已经任职8年之后,同事们的产出仍然没有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产出提升最大的,是那些研究方向与明星科学家的研究最相近的人,即以前引用过这些明星科学家论文的人。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研究方向与新来的明星科学家关系不大的同事,受到的影响就要小得多。明星科学家对他的新院系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产出的增加,而在于未来聘用的科研人员的水平。

明星科学家到来之后,院系聘用的教师水平(由科研人员进入该系时的论文平均引用量来衡量)跃升了68%。按新聘用的教师与明星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有无相关性进行区分,则有关联的新聘用教师的水平猛增了434%,无关联的新聘用教师的水平也提高了48%。

明星科学家似乎不仅激励他们的同事,促进他们成功,同时还会吸引其他的未来明星科学家加入。

03

学生和收银员的例子表明,同群效应在个人与其同事有直接联系时最为显著。

例如,学生成绩的改善只有在学生个人的房间层面可以检测,但在宿舍层面则不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杰出的学生,对走廊尽头宿舍里的同学并没有什么影响。

同样,工作效率提升的收银员,也只是那些能够看到明星收银员当班的人。不知道明星收银员在当班的其他收银员并未受此影响,仍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

然而,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在科学领域观察到的同群效应并不受限于物理距离。更确切地说,它们超越了物理空间,延伸到了思想层面。

尽管我们强调个人才华,颂扬独立的科学思想,但事实上科学家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的生产力受到院系同事们的强烈影响,不管他们是否与我们有着直接的合作关系,或者研究方向与我们是否有所关联。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并不只受到隔壁近邻的影响。无论我们的合作者离我们多远,他们的成就也可以通过思想网络广为传播,对我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换言之,孤独的天才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在科学上我们从不孤单。

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迎来事业巅峰?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展的迹象是否存在?什么样的合作会带来成功?年轻的科研人员如何将成功概率最大化?我们经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成功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认知可能也是有限的。有人认为科学家取得成功是天赋、实力、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没人能说清这些因素在其中所占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科学学与网络科学研究权威王大顺,网络科学奠基人、畅销书《爆发》《链接》《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作者巴拉巴西通过网络科学前沿研究,借助先进的工具定量分析科学自身的演化规律,以及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揭示事业成功、团队常胜以及影响力升级中的客观规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