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安徽明年起准备这么做

日前,安徽省政府出台《安徽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从编制2023年预算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持续发力、纵深推进,预算安排科学性不断增强,全省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同时,安徽省预算管理还存在零基预算理念不够深入,一些领域支出固化僵化,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政保障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零基预算,简单地说,就是不再考虑前一个预算周期的预算及实际发生情况的编制,基于对未来预算周期实际发生的需要财政投入的各个项目投资数及时间。”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以往,安徽一直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率的方式。

孔令刚进一步分析,举个例子,比如,上一个周期公费接待费用100,为了控制公费接待费用,这一期在100基础上加10%,而零基预算是根据未来一个周期实际需要接待的费用,就要充分分析研究,可能会超过110,但这也需要做财政投入绩效评估。

根据《方案》,安徽省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编制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将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基本民生、基本公共服务重大项目等,纳入清单优先保障。

今后,将取消支出基数,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基数依赖,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根据资金实际需求、项目轻重缓急、绩效评价情况等统筹核定。各级预算原则上按以下顺序安排:“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支出,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确定的支出,部门必须开展的一般事业发展支出和其他支出。

针对当前支出固化、“钱等项目”等现象,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基数依赖,按照“项目跟着政策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推动部门提前做好项目谋划、征集、储备等前期工作,做到“先谋事、再排钱”,实现预算一经批准,资金能够立即拨付实施主体,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资金沉淀浪费。

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重构部门主管的项目资金,推动跨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健全重大战略任务省、市、县分级共担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整合,推动提升政府部门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源头解决政策碎片化、项目分散化等问题,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审计发现问题、财会监督等挂钩机制,及时盘活存量资金,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构建“谁用钱、谁负责,花钱要有效、无效必问责”的资金使用机制,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把财政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在孔令刚看来,零基预算需要重点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研究,基于实际需要,而不是基于上一个周期基数加成的方式。

“比如,针对疫情发生公共卫生方面的缺陷,在充分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哪些重点人群要重点投入。而不是说上年我们投了100,今年我们投105。”他如是说。

“安徽省委省政府重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方面的获得感,这段时间出台了十大暖心工程,这个投入也不能采用过去的方式了。”孔令刚指出,比如,养老服务方面,过去也在提应保尽保,其实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未来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城乡老年人口基础上确定这方面的投入。

“可以分步实施,但不能没有底数或者简单参考上一个周期的投入情况,而且一定要有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孔令刚强调,即使考虑到财力因素,可能一些需要投入的暂时投入不足,但一定要告知全体居民,不能以轻重缓急应付,同时,要告知公众,公共财政在公共服务方面准备做哪些事情,将怎么做,公开透明化。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