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品酒吟诗 书画紫砂云锦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多元“寻宋”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们 本版图片陈俨 摄

名家字画吸引了观众

体育藏品颇为吸睛

  仲夏时节老友相聚,又添了许多新朋友,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美好生活在身边”主题艺术大展于6月18日在南京玄武艺术馆如约开幕。众多艺术家在此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听琴品酒吟诗,“寻宋江南”主题艺术展、“风雅唐宋”紫砂艺术展、雕塑展、体育文化藏品展等艺术板块精彩不断,50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当代创作研究会会长章剑华,江苏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张勤,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桂德祥,新华日报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扬子晚报副总编孙庆,省政府办公厅文史处丁骏,玄武区委常委、副区长马千山,玄武区锁金村街道工委书记、玄武文化科技园管委会主任王礼铭等领导出席活动。开幕式由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显红主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张楠 孙云岳

  宋文化热潮下

  发掘艺术品牌创意方向

  步入南京玄武艺术馆,两层“厂房风”带来别具一格的感受。不仅有书画悦目,台上有古琴家饶峰琴音相伴,二层一隅还有“醉花池”美酒助阵,好友相伴,人生八件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齐备,堪称赏心乐事。

  扬子晚报副总编孙庆的发言带观众回到2015年6月6日,“薪火相传”首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开幕。接下来,从“山高水长”“传承与超越”“新时代新色彩”到“时代春光”“奋斗小康路”“百舸奋楫”,再到如今第八届“美好生活在身边”,历数每一届扬子晚报艺术节,从名字来看都见证了生活的发展,提炼出最接地气的审美主题。

  去年11月30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姑苏晚报、钱江晚报联手发起“寻宋江南”特别策划,探寻宋朝留在长三角的风雅余韵,一网打尽宋韵古建、文博遗存,还挖掘出不少隐没在深巷的“小众之地”。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长三角地区多位代表、委员纷纷点赞,还就推进“长三角文旅融合”提出更多建议。

  “寻宋江南”带人们领略长三角地区的古迹、文物、历史、文化,既抚慰了疫情期间人们焦躁的心态,也发现与长三角同源的江南文化之美。此次主题艺术展走得更远,带领大家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孙庆表示,此次参展艺术家中,有不少是父子、兄弟、夫妻和师徒,比如盖茂森、盖会宁父子,萧平、萧和兄弟,赵绪成、赵震父子,赵治平、赵怡文父子,徐培晨、刁斯伉俪,丁亚雷、张筱膺伉俪等等。这些艺术之家集体参展,既折射出江苏书画艺术的蓬勃兴盛,也体现出艺术传承。章剑华、赵绪成、张勤、桂德祥、王文坚、徐培晨为展览揭幕,著名画家赵绪成也为艺术节送上祝福。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对于江苏艺术品牌的发展有深入研究。在他看来,一贯保持品质的扬子晚报艺术节早已打出品牌。“当下书画展形式如何契合内容,此次扬子晚报艺术节的‘寻宋’主题策划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在舞剧《只此青绿》、电视剧《梦华录》等带动的宋文化热潮下,扬子晚报艺术节也创新表达了记录时代的方式,展现出书画展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多元艺术风格“寻宋”,

  “美好生活在身边”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著名书法家、文化学者言恭达题写“美好生活在身边”、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字“寻宋江南”,引人驻足静观。展览邀请100位艺术家,不仅是江苏艺术家,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书画家,围绕“寻宋江南”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以风格多元的书风画风表现“宋韵”诗词的丰富意境,也是当代人寻宋的生活记录。

  比如盖茂森所绘水墨人物画名为《隐隐歌声归棹远》,取自宋代词人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萧平《江南二月早春天》《秋风莲叶舞》;贺成《柳岸晓风》画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意,《何处望神州》画的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南乡子·京口北固山怀古》。

  “风雅唐宋”紫砂艺术展,荟萃毛国强、路朔良等紫砂大师作品。其中,一件路朔良《段泥堆彩山水大琴壶》,在琴风池开光中的堆与雕相结合的技法,采用宋人画简洁的构图方法,釆用浓淡多色彩来区分画面不同树木、山石、溪泉、房屋、人物、船只,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河中。

  此外,雕塑家郭爱军携曹雪芹、陶行知、徐培晨等艺术造像,塑造心目中的千古风流人物,追求气韵生动的“中国范儿”。牙雕大师戴德裕、古琴艺术家饶峰、晨光艺术和云锦也同场呈现各自精彩。

  以“江南一竹”名世的画家尹石带来的两幅竹子《孕春》和《劲风》,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意象。“居有竹也。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和竹子相依相靠,可以在精神层面提升人格力量和人生境界。”他告诉记者,此次艺术节展品丰富,南京主要艺术家都拿出代表作,不仅层次高,还组织到位,从发出邀请到装裱出画册,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令艺术家很感动。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和读者,与前人交谈,这也是艺术节的力量所在,最终体现了“美好生活在身边”。

  体育藏品成新亮点,

  小女足队员找到“家”

  “快看姚明!”“哪里有姚明?”今年艺术节上,有一个独特的板块,那就是体育文化艺术类展区。以体育题材为创作或者制作发行主旋律的艺术品、藏品,因其数量稀少而颇为难得。2米26的姚明穿过的53码半篮球鞋非常吸睛。那是多年前姚明在上海“蓝天下至爱”慈善义拍上,拿出来拍卖的他在东方大鲨鱼队的定制版战靴,被藏家拍得。一份1933年的《时报》“全国运动会”特刊,惊艳全场。这次运动会在南京进行,主体育场就是如今位于南京体育学院里的“中央体育场”,报纸上还出现了南京队战胜山西队的新闻。

  此外,古代体育藏品也颇有看点,明代带钉皮靴、憨态可掬的北宋湖田窑抱球婴戏俑,被戏称为宋代小门将的真实写照;八个彩色捶丸,俗称“宋代高尔夫球”;康熙青花瓷器上绘有婴戏蹴鞠图案活灵活现。

  U16江苏女足的小队员们也来到艺术节现场。对于她们来说,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之外,这既是一次学习,也是一种放松。她们在书画展品前驻足欣赏、互相交流意见,还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小女足队员们还发现了一幅描绘“家”的画作。画家刘红沛用画笔描绘了南京江宁佘村的景象,而江苏女足的训练基地恰好坐落在佘村。对于这些小队员们来说,生活、训练、比赛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佘村,但因为各种比赛任务、疫情等原因,她们很少走出基地,去感受佘村的优美景色,当看到这幅画作的时候,好几名小队员都兴奋地叫起来,真是“人在佘村住而不知,竟在扬子晚报艺术节的展品中窥得其貌”。

  运动员们最喜欢的还是体育文化展品,让她们感到新奇好玩的同时,也长了见识。队员告诉记者:“当看见国家队的球衣,郎平教练的签名,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希望向这些体育界前辈学习,能够早日披上国家队战袍,为国效力!”

  艺术节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各种融媒体手段,更大程度地普及展览的艺术效果。错过现场的观众还可以通过“扬子鉴藏”直播平台看回放。

编辑:秦小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