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云霄:方寸间刻尽天地的闽南木雕制作工艺

在云霄县,有多项传统手工艺被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木雕制作工艺便是其中之一。闽南木雕是盛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主要流布于漳州、厦门各县,其辐射范围还包括在文化渊源关系、地域上与闽南有密切关系的潮汕和中国台湾地区,其影响和传播范围则应该更广。闽南木雕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制作,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

历史悠久 发展受挫。闽南木雕始于何时已很难确定。现存构件以明清居多,特别是庙宇、宗祠、家宅,如云霄县建于明代的莆美张氏祠堂群、威惠庙,清代的唐代家庙、云山书院等,建筑装饰包括牌匾、进屏、屐头、雀替、斗拱、檐板、檐角、柱头、梁枋、门楣、隔扇、屏风、门饰、窗格、栏杆、横载的雕饰以及祭祖、酬神活动的神器道具,如神龛、神椟、神轿、香亭、供台、祭桌、神亭、香架等。  

民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乱不堪,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许多闽南木雕艺人无法以此谋生,被迫改行,加之民间建造庙宇祠堂大大减少,闽南木雕的生产制作处于低潮时期,其用途也没有清代广泛,雕刻技巧和艺术水平也出现了倒退现象。

解放初期,地方政府为弘扬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曾招募闽南木雕工匠进行有组织的生产,使闽南木雕工艺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到处都在破“四旧”加以破坏,致使与信仰、祭祀有关的闽南木雕艺术备受摧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闽南木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有所恢复,随着华侨政策的落实,许多旅外侨胞收回了自己的房产,纷纷捐款建寺庙宗祠,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闽南木雕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工艺精湛 彰显闽韵。闽南木雕以杉木、樟木、楠木、黄杨木、龙眼木等为材料,审视度材、精雕细刻,创造出数不清的木雕工艺品,在雕刻风格上讲究圆转流畅、精细秀气、严谨华丽,根据不同构件、不同用途而采用不同的雕刻艺术形式,使木雕装饰与物品主体完善地结合起来。木雕题材主要有:传统祥瑞图案、花鸟、动物、人物等。闽南木雕手法多种多样,有圆雕、混雕、剔地雕、线雕、透雕、贴雕等。木雕工艺需经过画草图、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等工序,至此,一件木雕刻作品方才算大功告成。

闽南木雕极尽精致的雕刻工艺,不仅是闽南民间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包含了闽南文化的社会成分和观念成分,反映了闽南文化的地域特征。从中我们既可以管窥闽南文化缜密、细腻、精巧的特色,也可以领略散发着浓郁的闽南民间色彩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艺术风格,甚至可以从中了解闽南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通过闽南木雕解释闽南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背后的环境基础,对于理解闽南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对于研究闽南民情风俗的形成和闽南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夫妻守艺 匠心铸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霄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闽南木雕匠人,他们用一刀一凿守护住这非遗文化瑰宝,为闽南木雕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南木雕主要传承人有云霄县方建中、方建武兄弟,民国初期,其祖辈与粤东木雕名匠成挚交,至其父辈方成伍,已是云霄县城较知名的木作与木雕匠师,且与粤东的世交名匠结为姻眷,及方建中、方建武兄弟这一代人,在其父辈与外祖父、舅父等名师的言传身教引导下,加上自幼的耳濡目染,对木雕艺术悟性较高,工艺进步亦较快,他们继承了闽南木雕传统工艺,又吸收潮州木雕的精华,因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中,方建中、方建武与其弟、子、徒等,木雕工艺成就日臻成熟,不断提高,成为云霄城乡较闻名的木雕高手,在许多文物史迹的修复、重建工程中大显身手,普获赞誉。弟弟方建武今年63岁,8岁那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把沉甸甸的刻刀,飞卷木屑,一晃就是50多年的岁月。一年365天,方建武几乎都沉浸在工作室里构思、雕刻。他日常用的雕刻工具光是凿、雕刀、锯、钻等就有30多件,除了大面积的掏空会使用电钻外,其他的全部坚持手工雕刻,雕刻废弃的刨花木屑加起来就能运上几十辆卡车。

“木雕这份工作,需要的是静心和耐心,当一块冷冰冰的木头在我手中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是难以言喻。特别是把木雕和古典题材结合在一起,让作品与生活相融、与传统相接、与时代相连,那么它就被赋予了生命力,也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方建武动情地说。

作为闽南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方建武的技艺有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种玲珑剔透的技法,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其妻子林玉凤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也学有所成。林玉凤不仅掌握了木雕的基本技艺,还擅长透雕,特别是在居室挂件、摆架、摆件等方面较有研究。

多年来,他们两人在许多文物史迹的修复重建工程中大显身手,完成了莆美张氏祠堂群、威惠庙、云山书院等建筑的修建木雕、神器道具,并在2003年至2009年多次被邀至泰国曼谷“永福寺”等寺庙雕刻大型神像。他们的作品曾入选“漳州非遗走进三坊七巷”展演活动,同时被漳州艺术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012年,方建武被省社会保障厅评为“福建省技师能手”;之后,夫妻两人先后被评为漳州市第5批、第6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弘扬文化 传承有绪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木雕业逐渐式微,但方建武却坚持认为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他表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闽南木雕承载着我们云霄人的乡愁与文化,把闽南木雕传承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被评为‘非遗传承人’之后,自己更是感到肩头多了一份责任,必须为云霄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和发扬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方建武教导的第一个传承人是妻子林玉凤。林玉凤小时候是方建武的邻居,“小时候经常到他家,看到他姐姐在雕刻木雕,感觉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去学。”长大后,林玉凤嫁给了方建武,方建武也手把手教林玉凤制作木雕,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林玉凤也学会了这门手艺,如今方建武做的每一件作品,她都有参与。2019年,林玉凤被评为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从1994年开始,方建武跟妻子又一起带了些徒弟,有一些学了一年多后觉得木雕赚钱少又辛苦就放弃了,“好在有个徒弟一直学下去并学有所成,如今也是云霄县有名的木雕师傅了。”对此,方建武夫妻俩在心里感到欣慰与骄傲。

2018年,方建武和夫人林玉凤受邀到云霄列屿中学担当非遗传承活动讲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闽南木雕的制作,力求把闽南木雕传统技艺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我们每星期到列屿中学开展一节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们现场动手操作。”如今,许多学生学会了基本雕刻技能,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的作品。

“保护好传统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非遗’+‘课堂’的结合就是我们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模式。”方建武表示,“闽南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我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我和老婆都希望通过木雕课堂为云霄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也为我们云霄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许颖 部分来源:云霄文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