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手抄1500多万字红色史料!86岁老党员:是信念让自己坚持

6月30日的屋外,艳阳高照;屋内,86岁的老党员许裕香正在安静地抄写手稿,只有落地扇发出的风声和笔尖摩擦稿纸的声音回响在耳边。一支钢笔、一张书桌、一双不停歇的手……51年手抄1500多万字红色史料。许裕香说,是信念让自己坚持了几十年。

视频制作 记者 吴丹娜

宁波市前湾新区庵东镇宏兴村许裕香二楼的书房里,老人展示起了他的"成果":历史事件类86册、人物事迹类75册、史料类54册,215册手抄笔记分门别类,详细记录了伟大中国近百年的峥嵘岁月和红色印记。

书房,书香油墨味阵阵袭来。许裕香老伴笑盈盈地说:"老许这人工作时没有其它爱好,就爱好看书、看报。"50多年来,他的卧室、书房堆满了从各处收集来的资料,每天他都要花上大量时间阅读、研究、整理。

为了方便翻阅查找,他在书房放置了铁质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报刊等资料。《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民晚报》《中国剪报》《羊城晚报》《报刊文摘》以及各地的党报……107种不同的报刊被许裕香分门别类地摆放,方便查阅。

半个世纪的磨砺塑造了许裕香朴实纯真的党性,抄写的每个字都浸润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直到今天,许裕香还记得1980年7月1日宣誓入党的那个中午,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骄傲直到今天仍在心中。"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来看到了党引领国家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想成为其中一份子,并为此付出努力。"许裕香说。正是这种动力,催生了他摘抄红色史料的想法。

1950年小学毕业后,13岁的许裕香在家务农。"那时还想继续认字看书,我一分一厘地攒,花了两年时间攒下2元钱买了这本《四角号码新词典》。"许裕香从柜子里掏出一本淡红色的字典,封面上还能看到当年写下的浅浅字痕:许裕香购1952年12月6日。这本词典从此成为了陪伴许裕香70多年的老朋友。‍

"当时看报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是在查阅字典后才明白字词的意思。"保持阅读,才能进步。许裕香坚持着这个想法,持之以恒地看书看报学习。直到结婚生子后,微薄的工资需要养家糊口,订购报刊书籍所需的开支成了难题。为了坚持自己的红色信仰,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工厂做兼职会计贴补家用,才使得自己的读书摘抄得以坚持。

多年的阅读摘抄养成了许裕香温和的气质。街坊邻居眼中,他总是带着些书卷气,与人为善。他常和孩子讲,要多读书多看报,养成阅读的习惯,对做人做事有益处。到现在,他也在和自己的孙辈讲着同样的话,孩子们也在他的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

从1971年开始,许裕香一得空便在书房里忙活,到今天依旧如此。2017年,他不慎摔断腿骨,因为上下楼不便,他便在一楼卧室布置了张书桌。"我这个年纪,眼睛还看得清,笔也拿得动,没有停下的理由。"这些天,许裕香又开始着手摘抄起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资料。

无数个深夜,许裕香在月光下展卷执笔,读书摘录。不论寒冬腊月抑或盛夏酷暑,他总能全神贯注地摘记不辍。从煤油灯到白炽灯,从小屋到楼房,从年轻小伙到耋耄老人,变的是窗外的明月,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红色情感。

前不久,许裕香将自己51年来整理摘抄的书稿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宏兴村党委。为此,他还特地用毛笔给每一册书稿新写了封面。宏兴村党委收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后,专门布置了一间"老党员书屋",陈列展示了他的215册手抄笔记。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孙逸锴 柴锦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