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边尚书桥:赤石溪畔,山水人家

“总是如此,每一个地方,人类都已经走过,在大地上留下道路,可见和不可见的,对称的或蜿蜒曲折的。”——《步行赞》

旅行的目的虽然人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能够获得陌生的新鲜感。我们有时候将这种新鲜感称之为快乐,或认为是美好、诗意、趣味、自由……我们驱车、徒步甚至攀爬、翻越,我们将旅行的过程奉为行为美学的一种。我们享受旅行,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宁静、温热、丰富乃至盛大。

旅行美学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人早已深谙此道,由此发展起山水田园诗画,塑造人文与自然相谐相生的精神底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才寻到了中国人精神的桃花源;晚来春潮之时,野渡无人之地,孤独的尽头或许是落寞,但更可能是升华——未尝不是一种常人所不能至的自由终点;而正是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中,一一映照着复杂多变而后豁然转圜的人生境况。

山水之间的云更闲、鸟更野,乡里田头的鸡鸣、虫叫更能拨动归家情愫,古村、古居、古桥,宫、社、庙、祠,无不是人类群体在这世界上活着的印记,过去、现在、未来,代代相传。哪怕面目早非,至少还能叫得出这些物事的名字。衣冠简朴古风存,连同人的一衣一食,都在述说着自身的历史。记忆如果没有实物印证,想象便无立足之境。

莆田涵江庄边镇往西北六公里的一处古村落,至今留有一座可供旅行者探看的古桥。古村也因古桥得名,叫尚书桥村。

古桥长约25米,宽约2米,高约10米,有3个菱形石砌桥墩,共有4个桥孔,每孔距离约6米,桥面共用12块大石条铺成,三条大石条之间用大小不一的石块镶嵌,桥面坚固,两边桥头各有两只古朴的石狮。古桥横跨溪面,桥东数株参天古树掩映,成为村中最具山水韵味的景观。

尚书桥距今五百余年,不只有点“古”,还十分“固”。当地居民讲述五十年代洪灾,萩芦溪上游曾有十多个堤坝几乎都被冲毁,唯尚书桥岿然不动。洪水爆发,山上连根拔起的大树冲撞古桥,甚至一些大树横拽在桥上,但古桥丝毫未损。古人如何造出这样精湛坚固的大石桥呢?那块6米长,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又是如何搬运上山的?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建筑的形式越发呈现多样化,然而在自然、简约、实用与审美的智慧上,现代人似乎未必比古代人更优越。

关于这座古桥的来历,颇有意思。古村史上并没有出过尚书,为何称为“尚书桥”?据说,山溪村有一块风水宝地叫“尚书满”,相传在明朝时出了一个马尚书,少时曾在赤石溪畔寄读,每日要经过山溪。如遇雨天,洪水暴涨,不能过溪,常常耽误读书。为此,他许愿,他日若功成名就,将在此地建一座桥,以解乡民涉水之苦。多年后他果然中了进士,官至尚书,于是建桥还愿。

还愿,或是中国人最传统而又最具儒家思想的心理特征。儒之精神,推己及人。知己之苦,而愿解他人之疾,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是需要对天下许一个承诺,担一份责任的。一座寂寂无名的古桥,承载着古人能够流传后代的精神价值。

桥下溪石历经流水冲蚀,春潮水涨,秋凋水落,裸露水面的灰白溪石姿态各异。溪畔两株巨型古榕树相距不远,繁茂劲健,枝干盘错斜逸,几乎贴着水生长。溪水、溪石、古榕、古桥,紧密关联,相伴相依,风景就此呈现。

在与风景邂逅的那一刻,四时不同的雨、雾、云、岚、风,朝阳与夕照,甚至偶然瞥见掠翅而过的鸥、鹭、鹂、莺,这一切让风景只能停留在某个时刻,某个无法复制的瞬间。由人的心灵生发出的独特体验,让我们产生一种多情的冲动,想要握住它不放:将它占为己有,即便如此短暂——正因短暂而恒久迷人:我曾在这里,我看见了它,我与它同在,它转瞬即逝,它对我如此重要,它是我记忆中不容忘却的一部分。

旅行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真正的风景,而我们,是否做好迎接风景的准备?摄影、绘画、吟诗、读书、写长长的信……一切仿佛都成了徒劳。美的徒劳,占有的徒劳,执着的徒劳。

面对令人束手无策的美,除了屈服,似乎没有别的办法。人在此时淘净一切,物质的重量,智力的重量,情感的重量,甚至精神的重量,无限放空,飞花也似的自在,轻盈且松快。人融进了风景,溶解在自然万物之中,仿佛触手就能摸到“天人合一”的玄妙之门。

但是等等,我们的视线所到之处,并非全然理想。路边不锈钢栏杆,赭红色亮光瓷砖,如此突兀,如此醒目。从城乡镇市到山村田野,工业产品无所不达。工业时代的我们,已经无心去较真自然的审美,已经习惯于对自然风景进行物化与掠夺。自然界与前人们所绘就的一幅上好画作,往往被当作商品进行贩售,甚至不为它提供适宜的画框,水泥、塑料、不锈钢。

水泥、塑料、不锈钢,将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田园诗画中,拉回现实。我们感慨一种文明的失落,一种精神的逝去,一种古典审美艺术的颠覆。但至少,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截取、捕捉,美的吉光片羽。而这,就是旅行。

赤石青溪畔,尚书古桥头,赴一场真正的旅行。让旅行成为思考生活、思考自然、思考艺术的一种方式。



莆田侨乡时报社新媒体中心发布

来源:莆田文旅

编辑:吴芹芹

编审:郑育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