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代代传 三辈人都和军营结缘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钱塘区戎宣团讲师聘书、钱塘区“最美退役军人”奖杯……在杭州市钱塘区新湾街道共裕村87岁老人陈恢学家里,这些荣誉和奖章被整齐地摆放在一楼客厅,见证着这个“光荣之家”三代从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血脉传承。

1656900197(1).jpg

1656900201.jpg

“我们这一家为什么要三代从军,只因部队太有吸引力了。部队培养出的高洁品质:吃苦耐劳、担当精神,是我们家三代从军的动力,也是的宝贵财富。”陈恢学的儿子陈术林说。

1953年,年仅17岁的陈恢学应征入伍,跟着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参与抗美援朝。在战场上,陈恢学的左腿被炸,身负重伤无奈退出了前线。“被炸后我失去了意识,醒来后躺在了战区医院。”陈恢学说,当时战地医疗条件不好,缺医少药,自己腿部受伤严重,转入志愿军后方医院治疗,虽经救治,仍落下了终身残疾。即便退出了前线,失去了战斗能力,陈恢学依然心系前线,在志愿军办事处工作,直至同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随部队回国。

回想起军旅生涯,陈恢学也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比起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

每当讲起这段历史,陈恢学眼中总闪烁着泪花,正是这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让陈恢学的儿子和孙子踏上了从军之旅。

1656900223(1).jpg

1993年,陈术林在父亲陈恢学的影响下,高中毕业便参军入伍来到河北秦皇岛某部队服役,成为一名炮兵。三年的部队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刻苦勤奋的品质,他还在部队获得了“优秀士兵”称号。

陈术林的老家在重庆市奉节县,2001年,全家搬到了现在的新湾街道共裕村。2003年,陈术林和妻子在镇上开了一家烧烤店,夫妻俩从早忙到晚,靠着勤奋肯吃苦,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退伍后的他继续弘扬部队优秀传统,以身作则,影响着下一代。

“我大舅舅、四舅舅、小舅舅都是当兵的,还有姐夫、表哥也是。”陈术林还告诉记者,曾在1987年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做出重大贡献,被中央军委授予“扑火救灾硬骨头战士”荣誉称号的何秘书还是他们家的邻居。在如此浓厚的红色氛围中,让家中的第三代陈志强从小就萌生了当兵的想法。

“当时部队想让我留下来,但我父母身体都不好,姐姐出嫁到武汉,家里就我一个儿子,只好退伍了。”没能继续从军让陈术林一直有所遗憾,在得知儿子也有一个军旅梦时,陈术林很是高兴。

“我要更加努力,继承好‘红色’家风,做像爷爷和爸爸一样优秀的军人!”由于视力没有达到要求,第一次没能如愿入伍,第二次机会来临,陈志强毅然选择按下大学生活的暂停键,奔赴军营开启新生活。

“部队是个大熔炉,儿子在部队学到的东西,会让他一辈子受益。”陈术林告诉记者,儿子结束两年的部队生活回来复学后,生活上更加独立自主。

三个年代、三代军人、三套军装,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既是接力奉献,也是家风传承,始终诠释着他们不变的爱国情怀。(记者 钱圆 通讯员 沈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