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蜂”口下的甜蜜事业,“蛹”现带富乡邻好“钱”景

结缘马蜂养殖,他走南闯北学以致用;探索马蜂养殖,他授人以渔带富乡邻;发展马蜂养殖,他初心依旧助力乡村振兴,他便是盐边县永兴镇江西村场坝组村民、远近闻名的“养蜂高人”田维超。莫道长路远,山乡景宜人。走进永兴镇江西村,到处树茂花繁,风景秀丽宜人,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当地居民开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茂密的丛林内,高耸的树冠上,一个个蜂箱顺序排开,田维超身穿密封防护服,手持小锯,在蜂箱前聚精会神地做着蜂包分离,只见他拿开箱盖,双手拉出一个蜂巢础框,顿时,附着在上面的马蜂便一涌而出。他每天要这样“捅马蜂窝”上百个,这些野生马蜂窝内的蜂蛹备受市场青睐,能卖到70元/斤,往市区、县城配送最多的一天,可达到好几十单。

前景广阔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产业多年前,田维超还是西昌一家农业公司的高管,在听说家乡既有发展绿色产业好政策加持,又有良好生态环境支撑时,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近年来,为加快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盐边县在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建设乡村人才“蓄水池”,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镇成为带动发展的“领头羊”,并为他们在产业扶持、审批事项、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广阔的空间。

2015年,田维超因机缘巧合在云南接触到了马蜂养殖产业,觉得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便开启了求学之路,在求学中,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扛着养蜂器具进到密林深处观察马蜂的生活习性,研究马蜂驯养繁殖,在2018年带着一身本领回乡发展,投资40余万元将自家500平方米的仓库改建为马蜂蜂箱的制作车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养蜂营生。不到一年时间,田维超便培育出了当地野生蜂王,并自我研发了马蜂活动区、马蜂专用饲料,让房前屋后的一千多株树上都挂满了他套养的马蜂,同时依托自家的菜地及青草资源,搭起了400多平方米的3个“蚂蚱棚”和20余个土蜜蜂蜂箱,配套养蚂蚱、酿蜂蜜,田维超戏称自己的产业是“一箱蜂一亩田”,高回报高效益也吸引了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以蜂为媒打造品牌,抱团取暖走蜂旅融合路所谓独木不成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抱团发展才是关键。对此,田维超于2019年创建了攀枝花最大的马蜂培育公司——攀枝花田市蜂业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想要一同致富的村民加入其中,并将各自为战的他们联合起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价格,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既解决村民初涉产业的养殖“来路”,又破解他们闭门造车的销售“去路”。

为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田维超还依托电商平台以蜂为媒,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等多家平台进行直播宣传推广,力求打造独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为此,田维超将500平方米的仓库打造成“马蜂体验厅”,利用展板、实物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全方位展示马蜂的生物特征和养殖技术,用这样一个科普宣传平台,田维超收获了一众铁粉,纷纷向他咨询马蜂养殖技术,同时他也受到启发积极探索“产业+”路径,想将马蜂产业和康养、研学相融合,走蜂旅融合发展之路。

走马蜂产业+康养之路,积极倡导“蜂养生”理念,将蜂针疗法、蜂味疗法、蜂毒疗法、蜂产品食疗向乡村康养民宿推广结合,推动乡村健康养生和蜂业融合发展;走马蜂产业+教育之路,普及马蜂的起源、生物习性、生态价值等,开发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优质研学路线,让永兴镇也因小马蜂这篇大文章而硕果累累。

马蜂引路强化示范,带富乡邻助力乡村振兴近段时间,田维超还在各个平台发布启事:对攀枝花市周边及各个区县边远山区的农户,免费提供蜂苗和养殖技术,并全部回收蜂蛹、蜂巢、老蜂子,不仅促进永兴镇当地村民致富增收,还要努力打造带富乡邻“新引擎”。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在田维超的带动下,蜂产业已成为了永兴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致富的重要产业,也成为了撬动乡村优质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永兴镇还将继续按照“小马蜂大产业、小马蜂大生态、小马蜂大发展”的发展思路,让马蜂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奋力把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能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