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强化作风提能力实招频出促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在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青岛旗帜鲜明地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市北区拥有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约15万户,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全区各相关部门紧扣“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要求,聚焦企业需求,多措并举、实招频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高效联动,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
    “提交的审批材料太繁琐,要是我们自己准备起码得一个多月,在市北区行政审批局企业服务专员全程手把手的指导下,光准备材料就节省了近一半时间,仅一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山东土地集团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傅晓说。
    注册资本30亿元的山东土地集团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是市北区重点引进企业,在今年3月份疫情期间,为避免办事人员多次到场办理业务,让企业快速落地,助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市北区行政审批局通过工作人员“场外场内”双线并行,即场外远程政策上门,办理现场“全链条”服务齐头并进,全程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和高效优质的审批服务,指导企业提前备齐繁琐的注册材料,达到一小时出证。
    “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真抓实干、办事高效的营商环境,是市北推进作风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自我加压,锻造一支务实担当的审批服务队伍。”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丁刚德介绍,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中,区行政审批局已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出“我要开药店”“我要开超市”“我要开诊所”“我要开培训学校”等90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前移服务窗口,建立多点位政务服务中心,完善网上站点建设,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
    同时,作为企业与政府沟通联系的桥梁,市北区企业服务中心也构建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顶格调度、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全区“一盘棋”。
    “我们在全区65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设立‘企业服务专员’,第一时间了解企业需求,再加上定期走访,我们已经掌握了全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企业的服务需求,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梯队服务策略。”市北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亢啸雷举例说:“比如,针对初创型企业,我们会精准匹配扶持政策,用好‘青岛政务通’平台,打通政策宣讲最后一公里;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对接场景等方式,帮助其拓宽业务广度;针对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协调保障高端人才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释放红利,提振企业信心
    钢材、铜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让青岛金智电子制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的“财务管家”仇养清愁眉不展。
    青岛金智电子制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主营制冷设备、冷水机组制造,成本上涨让模温机生产项目一度陷入停滞。举步维艰之时,市北区税务人员主动联系企业,让事情迎来转机——公司去年四季度缓缴的7万余元税款可以延期半年,今年1月属期已经缴纳的1万多元税款可以办理退税,这让企业的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模温机项目得以步入正轨。
    “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解难、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最公平、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市北区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约15万户,为让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第一时间落地,确保纳税人应享快享,我们自4月1日起就开始为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忙活了。”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市北区税务局税政一科科长张弛说。
    据介绍,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是在以往减税降费的基础上,组合退税、减税、免税、缓税等多种支持方式,退税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为确保减税“红包”尽快落到每家每户,市北区税务局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和辅导,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宣传合力;建立起“统一调度、分片推进、盯户落实”工作机制,用“大数据+网格化”的工作模式,实施“点对点”精准滴灌;主动联系资金流转困难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启留抵退税“绿色通道”。
    除此之外,聚焦市北区特色产业,近期,《市北区“2+6”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商贸文旅产业集聚扶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以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利好”,护航企业发展。
    “作风能力建设就是要抓执行、抓落实、抓发展。历史城区是市、区两级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在总抓全区产业招商项目提质的同时,为加快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等片区产业导入,我们又专门针对入驻历史街区的商贸、文旅企业,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为这些中小微企业打造一个发展的 ‘保温箱’。”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市北区政府党组成员、投资促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锡涛说。
聚焦需求,构建精准化赋能体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近期,山东京博中聚新材料有限公司橡胶研究所郑红兵所长子女入学的问题顺利解决,作为公司新引进的技术带头人,市北区第一时间安排专员对接服务,协调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社保档案转移等问题,贴心的服务让郑红兵连连点赞。后顾之忧解除了,人才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科研中去。在郑红兵的带领下,公司已经立项多个特种橡胶合成与加工课题,研发布局涵盖合成橡胶的上下游产业链。
    同样感受到人才服务温度的,还有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科技防火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受疫情影响,企业发展遇到融资难题。近日,公司董事长逄增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登录市北区“人才赋能平台”,在线提交“人才贷”需求,让他想不到的是,不到1个工作日,青岛农商银行就主动打来电话对接,目前已获批1000万元授信额度,近期这笔资金将全部到位并用于生产发展。
    “打造人才赋能平台3.0版本已被明确写入2022年市北区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片区、街道、区属国有企业和社会化赋能机构资源,集人才信息动态管理、青年人才集聚发展、全域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工作宣传推广、人才服务梯队建设等功能于一体。”市北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黄忠瑶介绍。
    据了解,围绕市委“凡事讲政治、谋事为群众、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的作风能力要求,区委组织部将“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贯穿人才工作始终,已联合区发改局、区科技局等重点产业部门,走进企业、走近人才,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需”,听人才真实心声“问情”。目前,结合企业和人才实际需求,联合基金、银行、青年公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近30家社会化赋能机构,完善政策、科技、金融、法律等赋能体系,优化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生活配套服务,可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家政服务等20余项“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线上+线下”人才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各类服务2200余人次,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通讯员 王 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