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4岁老人去世5天后儿子被捕:到了晚年才知道,子女的孝心是有前提的

这是一年前的一桩案子,上海松江法院于几日前完成审理并宣判。

短短千字的案件报道,读来竟让人在炎炎夏日心寒无比:

46岁的男子王某,眼睁睁看着父亲病逝在家中却不闻不问。

乃至连后事也不愿安排,任由父亲遗体慢慢腐烂。

那个逝去的老人已年过古稀,膝下只有王某这一个儿子。

几十年前,他供儿子读书,后来儿子上了大专,参加工作。

而他自己因为一场大病,身体越来越差,需要有人照顾、长期调养。

可儿子毫不在意。

只觉得父亲变得“性格孤僻”,万分嫌弃。

十几年,父子俩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儿子却仅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才勉强来和父亲碰上一面,平时很少联系。

哪怕后来老伴离世,儿子也与妻子离了婚,这个家只剩下父子两人,儿子也只像个陌生人,在城市的另一头对父亲漠不关心。

直到长久失业的王某担负不起自己的房租,信用卡又欠了十几万外债,这才想到要搬去和父亲同住。

彼时74岁的父亲久病缠身,又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希望、也需要孩子陪伴照顾的。

可他不知道,儿子不过是图有个房子住而已。

3个月的同屋相处,儿子还是对自己从不关心。

懒得询问他身体如何,病情、服药状况也一概不知。

每天只顾着睡到中午起床,出门遛狗,再去网吧上网,深夜回家。

老人依旧只能自己买菜、做饭,自己去看病、买药,几天都难得和儿子打个照面。

明明有儿在身侧,却活得更加孤独。

那天,老人在小区摔了一跤。

他更加虚弱,已经无法独立下床,恳求儿子搀扶自己上厕所。

可儿子看在眼里,却连医院都不愿带他去,更没有任何照料。

只每天去瞧一眼、简单问一句,依旧终日遛狗、上网,玩个大半天,甚至拿走父亲的手机到处消费。

在生命的最后几日,老人久久地独自望着天花板,直到发不出任何声音,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可料理他后事的,不是自己生养的儿子,而是邻居。

当儿子回到家,发现父亲停止了呼吸,他什么也没有做。

没有眼泪,没有哀伤,甚至没有联系殡仪馆。

仿佛当作没看见,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麻木得好像那只是一只蚊虫被晒干在了窗台。

直到5日后,老人的遗体腐烂至发出异味,邻居生疑才报了警。

前两天,松江法院判决裁定,王某拒绝抚养年老、患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父亲,构成遗弃罪。

判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我看完案件详情,只觉得字字句句,都透出冷漠二字。

老人生前在邻居面前的哀叹,久久在我心里盘桓:

“我的儿子,宁愿养狗,也不想管我。”


想起数年前的那个元旦夜里,在儿子家门前拼命呼救却寂寞死去的母亲。

老人85岁,寒冬的深夜摔倒在自家孩子的院子里,离二儿子、三儿子那两栋房子的大门只有一步之遥。

老人生了4个儿子,拉扯他们长大。

到了晚年,她和老伴让出自己的房子,翻新成漂亮的三层楼给大儿子住,又补贴老二、老三家,帮他们带孩子,还掏出老本,给小儿子盖房子。

生养一世,尽心尽力。

一年前,老伴去世了,老太太住的土屋也被大雨冲垮。

她年岁已高,无处可去,只能指望孩子,可4个儿子竟无一人愿收留母亲,为其养老。

还是村干部出面协调,才勉强达成协议:4人按月轮流,照料母亲。

元旦那天,在小儿子家暂住期满,小儿媳妇卷好铺盖,把老人送到大哥家门口便走了。

可大儿子一家外出吃酒,老人敲门半天,无人回应。

寒冬腊月,老人在门外吹尽了冷风,冻得受不了,拄着拐杖又回去哀求小儿子多收容几日。

但那正在家中杀猪宰羊的小儿子,推说次日是岳母的生日,会来很多客人,没有母亲住的地方。

又一次把母亲送了出去。

老人只能又蹒跚地来到二儿子、三儿子门前,可他们也都不在家。

那一天,老人一路走一路哭。

似在哭自己操劳一辈子,到老了却在这寒风中无人可依。

那一天,老人唯一吃到的东西是一块沙琪玛。

不是来自自己的孩子,而是邻居见她可怜,顺手的同情。

天黑了,老大一家回来,看到门口的铺盖,也没管,就睡了。

深夜,老二和老三听见母亲在门外喊自己的小名。

可他们只觉得烦:这个月该轮到老大了,不关我的事。

那个冬夜,老人苦苦呼救,呼喊着不远处自己一个个辛苦拉扯大的孩子。

但她的声音,如同枯叶飘落,无人问津。

天亮了,老人没了鼻息。

可就连她的后事,四兄弟也互相推诿,觉得母亲的死与自己毫无关系。

一提到要出钱安葬,更是避之不及。

荒诞吗?

若不是《今日说法》报道,我还以为这是在几百年前的话本小说里才有的讽刺故事。

这样的事,并非个例。

安徽那个摔倒在阳台,敲了4天4夜脸盆才引来邻居报警救援的老人。

女儿明明同城而居,却近20天没来探望。

四川那个养育了5个子女,却在破败村房里病危去世的老人。

村委会劝导子女们回来看望、照料,却被电话拉黑。

这些老人,哪一个不是年轻时拼命干活把孩子喂养大,年老了省吃俭用,供孩子买房、成家。

可到了晚年,却在孩子眼里变得一无是处。

有儿有女,却饱尝孤独。

看过一部纪录片,《无人知晓》。

一位81岁的母亲去世了,两周之后才被回家取东西的女儿发现。

记者问:“从母亲家到您家有多远?”

女儿给出了一个叫人无语的回答:

“15分钟。”

15分钟,那是即便捧着一碗热饭走过去,也不会凉掉的距离。

可我们为何却吝啬着孝心,反倒让那血缘亲情彻底凉掉?

早年间看过一篇报道,采访的是一个70岁的奶奶。

退休前,她供儿子读书、娶了媳妇。

身体尚好时帮儿子带孩子,干干家务,母慈子孝。

但年事渐高,又患上了病,便被送回独居的老宅养老。

从那开始,明明只隔着几十公里的距离,却像是跨了大半个中国,儿子一家从没回去看过她。

总是借口太忙,连问候的电话都是屈指可数。

老人叹息,走到生命尽头才发现,子女的孝心都是有前提的:得需你还有“利用价值”。

当你不能再为子女提供帮助,孝敬于他们而言,就变成了一场看不到回报的投资。

这是我听过最残忍的道理,却也悲哀地发现,这成了一些老人所面临的现实。

去年,湖南一对84岁的老夫妇,将3个儿子、1个女儿告上了法庭。

在那半年前,老太太摔伤,行动不便,生活需人全程照料。

同样高龄的老伴,也有心无力。

可这4个儿女,无一人愿意赡养。

两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绝望之下,只能状告儿女,要求他们按月支付赡养费。

即便如此,他们也心疼孩子。

不舍得多要,一个月只要300块。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案子在他们的居住地开了庭。

庭上,看着两位老人花白的头发,法官也难忍哽咽:

“按照法律规定,你们的父母是可以要求你们每月给2500元赡养费的。但我反复问了他们,他们却只要300元。你们少买件衣服,少吃点好吃的,就省出来了。你们扪心自问,这样的父母去哪里找?”

明明在养育孩子长大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未计较过分毫。

如今老了,病了,知道在儿女心里自己已经没用了,于是他们学会了“懂事”,学会了少麻烦儿女、尽量不招人嫌弃。

就连讨要一点本该得到的孝心,也小心翼翼地不敢多拿一分。

就像前几天,主持人李艾在一档综艺里谈到她带72岁的母亲看医生。

医生夸老人身体健康,是长寿的命。

母亲却摇摇头:

“我不想长寿,长寿对小孩不好。”

这就是父母。

一辈子尽心托举我们成人,到老了,宁愿隐身离场,也不想拖累子女,麻烦孩子。

孤独的时候,静静地在门口一坐便是一天,久久地望着孩子当初离家的方向。
可谁到了晚年,能保证自己一定无痛无灾?

当他们老了,蹒跚了,身体变得衰弱了,唯一能在心底寄予小小希望的,只有儿女。

即便父母不愿以孝心绑架你,你也该明白,那不是你心安理得不管不顾的理由。

因为生命是一场有序的轮回,你也终将成为孩子的父母,也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

你今天的选择,会在明天以同样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

或许你听过这个故事:

午后的门前,坐着垂暮老人和他的儿子。

一只麻雀飞来,父亲问了一句:“那是什么?”

儿子抬头,随口回答:“一只麻雀。”

父亲点点头,不久又问道:“那是什么?”

儿子皱起眉:“爸我说过了,是只麻雀。”

麻雀飞起,父亲第三次问道:“那是什么?”

儿子烦躁起来,对父亲吼道:

“一只麻雀,麻雀!我说了这么多遍,您到底要干什么?”

父亲一言不发,起身回屋拿来一个本子,指着其中的一段,对儿子说:“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

“今天,我和刚满3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

“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心里想着我的乖儿子真是可爱……”

多少人都忘了,当我们年幼时,父母是我们唯一的观众。

而当父母年老了,我们便是他们唯一的观众。

可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的来说,相差几许?

当你责怪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却不记得他们也曾为你换洗一张张尿布。

当你嫌弃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却不记得他们也曾扶着你学步。

当你厌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却不记得,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作最动听的歌来听。

我们的父母,真的图得不多。

无非是生病时一双搀扶的手,孤独时一通关心的电话。

无非是,常回家看看。

生而为人,父母好好地养你长大,你一定要好好地养他们到老。

别让你有前提的孝心,教他们领会到人世间最残忍的道理。

别让那个生你养你的人,在悲戚中走完余生。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jwymm666),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