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财“油”动力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全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小小油茶果,富民大产业。

湖南省是我国油茶核心产区。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围绕油茶“产量”“质量”“品牌”等关键环节,在投入上建机制、出实招,积极推动油茶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有力促进了全省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林面积、产量、年产值均位居全国第1位,产业惠及全省110余万农户,户均增收近6000元/年。我省油茶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稳定经济大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今日起,设立“乡村振兴·财‘油’动力”专栏,推介我省各级财政部门支持油茶产业的经验作法,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兴旺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全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潇湘大地丘陵众多,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油茶生长,素为我国油茶核心产区。油茶产业实现千亿产值——这是我省新时期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立足工作职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财政政策协调、财政资源整合、财政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围绕油茶产业链条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油茶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努力打造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湖南样本”,为保障全国粮油安全作出湖南贡献。

坚持因势而新

突出政策驱动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众对油茶品质有了新的要求,也让油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省顺势而上,积极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运智铺谋,推动油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型。

注重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调度、亲自部署,研究谋划相关重点工作。我省先后出台《湖南省油茶千亿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5年)》《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意见,明确了油茶发展的产业定位、战略路径、实施方略及目标任务。

强化协调融合。2021年,在充分调研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省财政厅紧紧围绕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强农行动这一源头,研究出台了《湖南省财政支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油茶生产、基地建设、科研转化等方面,明确了支持种植提质改造、支持扩大再生产、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创新金融支持等8条财政支持政策。同时,政策落实注重与行业部门的专项工作方案衔接融合,在政策支撑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与共识。

追求效益提升。2021年底,针对油茶产业链上下游管理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省财政厅专门出台了《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强调协同作战、注重规范管理,对项目联合申报评审,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绩效监督与评价等提出统一明确要求,加强各部门在项目建设、管理、验收等方面的合作沟通。通过严格项目评审入库,紧盯资金实施绩效等关键环节,实现对油茶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封闭监管,确保《措施》明确的各项支持政策“推动行之有力、过程行之有规、落实行之有效”。

坚持因事而为

突出资源驱动

正是看到油茶作为潇湘大地广大老百姓最传统、最适宜、最长效的致富产业,省财政厅“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找准发展瓶颈,强化资源保障,在产业链条中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产业全方位振兴。

强化财政和金融的联动,形成资金合力。一是省级统筹保障。《措施》出台后,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资源重点支持20个茶油大县,生产环节增产量、加工环节抓质量、营销环节树品牌。2021年省财政共统筹各类专项资金6.63亿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较2020年增长30%以上,全省油茶年产量、年产值分别较上年增长28%和29.4%。二是市县协同发力。市县财政部门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油茶产业投入力度。如衡阳市每年安排1亿元,长沙市每年投入3000万元,浏阳市每年统筹6000万元,湘西自治州连续5年、每年整合3000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鼎城区、邵阳县、常宁市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三是金融跟进支持。我省在2018年推出了“惠农担—油茶贷”产品,并在202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支省级油茶产业基金。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贷在保金额7.5亿元;油茶产业基金实缴到位资金1.36亿元,其中省财政到位6000万元,已投资1家龙头企业。2020年—2021年累计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投入茶油产业达61.44亿元。

加强预拨与清算的联动,强化精准投入。一是放权基层。所有油茶产业项目都起源于上一年度的基层申报,20个茶油示范大县通过竞争性评选确定,奖补资金切块安排到县,项目由当地根据产业规划、配套能力自主决定,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抓实项目。按照“先预拨、后清算”原则,改“直接补助”为“后奖补”模式,年初按上年度规模预拨资金,项目验收后再清算资金,突出“先建后补”和“跟踪管控”,让愿意在油茶产业深耕的企业和项目能够真正享受政策红利。三是从严清算。聘请10家专业中介机构对上年已安排项目进行全覆盖审核,据实核定市县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做好资金清算,坚决杜绝“报大建小”“虚假配套”,核查结果作为下年度预拨资金的重要依据。

突出建设与管理联动,强化靶向发力。一是支持产业聚集和平台建设。重点打造衡阳、常德、怀化3条百里油茶产业带,扶持湘中、湘南、湘东、湘西四大油茶产业集群和52个油茶综合(特色)产业园、25个油茶产业示范园。积极筹资支持“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岳麓山实验室中国油茶科创谷等建设,为我省油茶产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二是支持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省财政每年专门安排资金,支持省林业局加快“湖南茶油”良种、良机、良法等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油茶生产标准化、机械化、规范化水平。油茶杂交育种、分子技术、源库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还推出一批高产高抗油茶品种,形成了配套良种繁育和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油茶亩产油量达30公斤—50公斤,亩产值突破3000元。三是支持品牌创建和龙头打造。2018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湖南茶油”品牌建设,涌现出了金浩、大三湘、林之神、贵太太、山润等油茶龙头企业和茶油品牌,贵太太茶油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油茶第一股。全省34家企业71款产品获得“湖南茶油”公用品牌标志使用授权,经过近4年有效运作,我省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茶油品牌体系,有力推动了全省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因时而进

突出创新驱动

围绕“省级做品牌、企业做产品、林农做基地”的基本思路,我省财政部门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主动”的新型产业关系,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创新支持方式,激发市场潜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支持“油茶贷”产品发展,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基金”。财政资金的安排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向资本看好的项目聚焦和倾斜。支持茶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延伸全产业链条。加大对科技推广、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渠道建设、风险防范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引导,财政油茶补助项目的申报及入库做到全过程公开,优质资源和供需信息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加大对各种市场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复制、推广,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推行奖优罚劣,凝聚发展合力。充分运用专项验收评估和绩效评价成果,挖掘产业链条中资本投入、科学种植、产品竞争、科技攻关等关键环节的典型案例,推行奖优罚劣机制,加大对工作成效明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市县抓好项目实施和绩效管控,不断提升资金管理水平。依托当下乡村振兴工作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油茶产业在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将油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有机衔接、协同推进。

构建长效机制,释放振兴活力。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实践,支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成熟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安排农户就业或流转林地入股等方式,提高农户发展油茶的劳务收入、资产收入,使企业和农户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经营共同体,构建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蔬、林园等油茶复合经营模式,促进林禽、林畜、林蜂等油茶林下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长短期结合,以短补长,全面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高油茶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切实提升油茶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供稿:省财政厅资环处

审核:省财政厅办公室(政研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