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参加了一个葬礼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串场各种熟悉或不熟悉人的葬礼,虽然懵懵懂懂并不理解这一切代表了什么,饭菜也远没有像现在丰盛,但在那时我就学会了默哀、悲伤、注视死亡深渊。

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大概率就是人在这个世界的终点。有90岁才到终点的,也有小学时期的同学贪玩去游泳结束了短暂一生的;有准备充分欣然接受的,也有突如其来黯然离场的......不管哪种类型,命中的这天都会聚集生平的内亲、近邻,远亲、朋友,除了自己出生、结婚不可能有更盛大的场面了。

有时候感觉葬礼就是一种传承,小时候跟着祖辈去这种场合“见世面”,再大一点跟着父辈操办祖辈的“最后一刻”,人到中年后,你会更加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就好像父母是我们直面死亡之前的一道墙,高墙的这边风平浪静,高墙的那边凄惨无比。往往快要失去时,我们才会反思以往种种的不成熟,恨不得马上辞掉工作陪在父母身边,人总是醒得太早,悟得很晚,虽然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但到最后一刻才知道珍惜,这就是生活给到所有人的玩笑。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同感,我从26岁开始就经历着直系近亲的离世,一次又一次,但我还是很担心轮到我主持时会手足无措,我无法将至亲的“最后盛宴”操办的体体面面,那些传统的规矩和要求在现代人的观念里没有必要,但你什么都不做,又好像缺乏了对死亡的尊重和家人的体贴。

我已经计划好了,以后一定要告诉我的孩子,给你爸爸找个肥沃的宝地,在我的上头种上一棵树,让我滋养这一寸土地,我很简单的走,你也很简单的把我送走,至于爱人如果不介意,那就可以挨着种两棵,死后化作比肩大树,再经历80年风雨、日晒、风吹,用尽最后一个身影来荫庇家人。

显然,我并不伟大,只是想着简单。

“人生须臾,不过尔尔”。人的这一生所有的时间里,不过就是吃、穿、住、用、行,事业、婚姻和家庭,没遇到大灾大难时,我们总想与人争,与天较高低,用别人的评价证明自己的不凡,这种人生太重了,身上的包袱太多,人就不容易快乐,即使有也是短暂的,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会被焦虑、不安占据。凡俗过往,半点得失真的不能太计较。

当你发现,除了生死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房子、车子的重量自然就轻了,你也不会在乎别人有的东西是否你也拥有。“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未来的岁月才更重要,即使你表现得很缺心眼,但至少我们的死亡或者亲人的离去已不再是负担。

此刻,我们将逝者的善良、平和以及对我们的照护烙在心头,往后告诉你的孩子,你的长辈是如何教育、关心自己的,这种对于家庭与爱的话题值得被延续下去。

另外,爷爷你一路走好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