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打造行业特色学院 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无锡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深化“三教融合”,纵向立足社区教育四级体系,横向开拓无锡终身教育资源,构建“高端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高质社区学院、品牌乐龄学院、优质星辰学院”五院融通的全周期协同育人模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品质提升。

一、发挥龙头作用,推动构建融通机制

在江苏开放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无锡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无锡开放大学持续发挥在社区教育四级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创新终身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联合在锡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成立“无锡市终身教育联盟”。借助联盟发挥合力,协同解决终身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两个中心”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发挥“无锡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和“无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平台作用,统筹全市社会教育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开放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三教融合”,着力构建无锡终身教育融通机制。推动示范性居民学校建设。2023年,加强对鸿山街道鸿泰一社区等11家示范性居民学校创建单位的现场指导,顺利完成第二批示范性居民学校创建工作。

二、建设特色学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1.建设“星辰学院”。创新打造服务锡城中青年群体的具有时代印记、区域影响、无锡特色的“星辰”夜校。目前已开设三期,23门课程,累计服务学员700余名。学校不断优化夜课堂内容和学习支持服务,提升夜课堂品质,激发夜间学习新动力,为中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加油充电”。

2.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学校聚焦时代需求,主动对接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实地走访调研惠山区农业农村局、胡埭、阳山、鸿山街道、九龙湾花彩乡创园等乡镇、村、园区,深入了解无锡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牵头成立“无锡乡村振兴教育共同体”。通过党建助农领发展、教育助农增动力、文化助农促振兴、艺术助农亮乡村、科技助农惠民生,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组织110余名乡村干部报名开放学历教育。建成一支由28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送教下乡师资队伍,推进送教进乡村工程,整合了100门线上课程和30门线下课程,为乡村干部、村民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择。组织部分师生用丹青妙笔,使乡村白墙“鲜活”了起来,村居环境“诗意”起来,人气也随之“旺盛”起来。定期把插花、书法、绘画、摄影、新科技、新技术等课程送下乡,为居民们的生活增添艺术品位。联合恒源祥集团建设乡村振兴直播实训室,把网络直播带货培训开到社区,指导并帮助居民拓宽增收渠道。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做法在全省乡村振兴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并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成立“双拥”学院和“锡新”学院。紧贴需求成立“双拥”学院。截至目前,已有20名退役军人参加本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开展各类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现、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质量,全面助力无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探索新路径助推“两新”群体发展。聚焦社会发展,创新办学形式和管理模式,主动对接市委组织部、物流协会、快递协会等单位,深入了解“新业态”“新就业”“两新”群体的实际需求,共同研究服务“两新”人群的新路径,成立“锡新”学院,整合了150门线上线下课程,不断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4.推进残疾人教育学院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服务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积极对接联系省市残联,坚持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形式,逐步打通了残疾人群体的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通道,累计录取各层次学历教育学生92人,毕业48人。残疾人教育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被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现代快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多家媒体报道。

5.推进乐龄学院办学改革。将老年教育的发展重点向基层拓展、延伸,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以“学校本部办精品班,街道社区办普惠班”为原则,成立乐龄学院荣巷分院、蠡湖分院、耘林分院,为锡城老年人提供普惠、优质、专业的老年教育资源。学校“金色年华 学在乐龄” 获评无锡市社区教育品牌项目。2023年,学院获评“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

三、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1.推动社会教育理论研究。连续三年开展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社会教育发展专项)课题招标,汇聚锡城社会教育科研力量,推动社会教育研究发展。2023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社会教育发展专项)共立项60项,其中A类重点课题5项,B类一般课题25项,C类一般课题30项,形成了一批批高质量的社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2.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连续多年举办无锡市“能者为师”社区教育教师技能大赛,涌现了一批省社区教育技能之星、优秀教师。学校多人入选江苏省“十四五”社区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全市立项了多个江苏省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举办以“聚焦社区教育高品质发展  推进无锡学习型强市建设”为主题的社区教育系列培训,年培训学员300余人次。

3.深入推进志愿送教服务。专业教师走进无锡市滨湖区委党校、大溪港湿地公园、锡北镇社区教育中心等地开展专题讲座,仅2023年一年开设讲座85场,直接受益群众5000余人。组织协调志愿送教、星辰夜校、老年教育、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ACCA考试、雅思考试、机关公文写作、残联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和考试,服务44890余人次。

4.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组织开展2023年无锡市 “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百姓学习之星”“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兴农大学堂”等3个项目获评2023省级“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学校“金色年华 学在乐龄”等10个项目获评无锡市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四、打造特色载体,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1.积极参与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创建。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一批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名单,无锡市榜上有名。无锡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在申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协调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2023年11月10日,无锡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于新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金色大厅成功举办。整个活动周期间活动多样,精彩纷呈,无锡市共45.8万人参与到相关活动,“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氛围日渐浓厚。

3.有效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宣传。加强与无锡日报、教育电视台等单位的合作,“无锡终身学习”日报专栏刊登《开放大学发挥优势 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无锡开放大学推进筹建锡新学院与乡村振兴学院》等,集中宣传社会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互联网+终身教育”,无锡学习在线平台现建成420门共2539节课程。

五、广泛宣传发动,提升全社会影响力

学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做法举措受到学习强国、新华日报、壹周播报、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无锡日报等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十年耕耘结硕果 接续奋斗谱新篇》无锡市终身教育十年发展汇报片在江苏城市频道《壹周播报》栏目“教育强省”专题播出。新华日报刊登《发挥龙头作用 打造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无锡样板”》、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刊登《江苏省无锡市:追梦奖学金为48名残疾伙伴“加油”》等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媒体宣传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做“实”载体,做“强”渠道,做“优”平台,积极发挥新型高校优势,更好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奋力书写全民终身学习新篇章。

无锡开放大学 贾厚林


相关阅读

  • 遇见未来遇见你 浙江树人学院举行2024届毕业典礼

  • 6月18日上午,浙江树人学院迎来2024届毕业典礼。本次典礼以“遇见未来,遇见你”为主题,在拱宸桥和杨汛桥校区双主会场同步举行。全体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各学院领导,毕
  • 宁德师范学院与企业座谈交流

  •   6月17日,安波电机集团董事长陈少波、副董事长郑勤等一行4人到宁德师范学院座谈交流。宁德师范学院校长魏远竹会见陈少波一行。    魏远竹对陈少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
  • 南华大学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调研

  • 近日,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率队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调研,推进双方的合作交流。高山一行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参观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
  • 榜样|他,离梦想更近一步了

  • “不论是基础课高等代数,还是应用交叉课程运筹学,他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思考深入,常常能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对我也很有启发”“他乐观开朗让整个寝室都更加欢乐”“如果不是看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打造行业特色学院 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

  • 无锡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深化“三教融合”,纵向立足社区教育四级体系,横向开拓无锡终身教育资源,构建“高端产业学院、行业特色
  • 2024年世界献血者日健康大讲堂特别活动圆满举办

  • 为迎接和庆祝世界献血者日20周年、持续提升广大公民无偿献血公益认知和生命健康素养,6月8日,由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主
  • 厦门新增30名正高级教师!总数已突破百人

  • 近日,福建省人社厅网站公布2023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名单。全省共有166人上榜,其中厦门30人。至此,厦门正高级教师总数已突破百人。正高级教师相当于“教授级”,过去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