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千年威远楼】穿越沧桑

日期: 来源:陇西融媒收集编辑:陇西融媒

历史圣地,古今名城。4月21日,科技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陇西县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成功入选。陇西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素有“陇上旱码头”和“黄芪之乡”“腊肉之乡”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武山县、漳县相连,西与渭源县毗邻,北与定西县接壤。地处黑鹰山——牛营大山一线西南,鳜头山——桦林山一线以北的渭河谷地。

陇西曾是历史上郡、州、府治之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为“四塞之国”,1988年在文峰镇出土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狄奥多西斯二世金币1枚,波斯银币7枚。“陇西”一词由来已久,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古代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由于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把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而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后来人们把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又统称为“陇右”。陇西就是历史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

一幅丹青水墨,满篇锦绣春秋。陇西县以农业为主,北部干旱区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部温寒半湿润区为油料、豆类种植区及林牧区,党参和黄芪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为兰州至天水间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铁路、公路构成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有3条国、省干线公路穿越境内,县乡公路连接城乡,陇海铁路宝兰复线纵贯东西,成为联结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市的交通枢纽。陇西的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酿皮、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陇西县县城内街道宽敞,绿荫夹道。为陇右名镇,文化积淀深厚,始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曙县城中心,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悠历史,巍巍丰功。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渭河谷地从事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渭河上游有“狄、猕、鄞、冀之戎”,其中霉戎牧居于今陇西县与武山县一带,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最早将“陇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也正是秦国,秦昭襄王发兵灭义渠国,在其故地设置了陇西郡和北地郡,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辖源道县(今陇西县东南),这时的陇西郡辖境大致包括陇山以西的渭河和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郡治设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年)置襄武县(今陇西县),元鼎三年(前114年),析置天水郡(后改汉阳郡),辖貌道、兰干2县,3县均在今陇西县境内。东汉永初四年(11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县移治襄武县,延光二年(123年)郡治复还狄道。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从汉阳郡析置南安郡,治貌道。自三国至唐初400多年,襄武县一直为陇西郡郡治。北魏改源道县为桓道县,北周改为内陶县。隋初改武阳县,后改名陇西县。唐置渭州,治襄武县。唐末五代时为吐蕃占据。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置古渭寨于唐渭州故治,熙宁五年(1072年),升古渭寨为通远军,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巩州。重设陇西县,陇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金代以巩州置巩昌府于陇西县。元代陇西县属巩昌路,明清时期属巩昌府。自三国曹魏至清代,今陇西县治一直是郡、军、路、府、州、县治所。民国2年(1913年),陇西县改隶于兰山道,民国24年(1935年),属第一行政都察区(岷县)监理。1949年属岷县分区,1950年,划归天水分区,1950年,划归定西专区至今。

流传千载,享誉八方。威远楼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始建古渭州(治今陇西县城东),取意“威镇远方”。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于城中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及更鼓,夜间击鼓报更,又名“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依旧址重建,更名“雄镇楼”,上悬“巩昌雄镇”巨匾,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行修葺并将宋代铜钟移置楼台之上,又称威远楼为“钟鼓楼”。1958年维修,别造钟亭;1973年局部维修;1981年全面维修重施彩绘;1990年对前门踏道和散水加固维修;2002年再次进行局部维修和彩绘。威远楼为砖木结构重檐高拱式建筑,砖基三层木楼,屋面为歇山顶,三层楼屋面均为四出飞檐。通高26米,基座高8米,长27米,宽17米,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一楼有廊柱24根,檐下斗拱120组,均施彩饰,南侧有附属建筑六柱圆形钟亭,亭内悬挂宋代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铜钟(原宋代圣寿院之钟)。整个建筑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陇西实际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眼前的陇西县。当然,陇西为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陇西人民艰苦奋斗,修梯田、建水利、开河渠、治山治沟;立足地域实际,“反弹琵琶”,大念“草木经”,植树种草,绿化山川,改善生态。近年来,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县借力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各类惠民工程,经过社会各界倾情助力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3.52万户农村贫困家庭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居,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收官战任务,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历史积淀是丰厚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展望未来,内生动力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陇西县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千年威远楼也见证了陇西的发展。

参考文献:《定西地区志》《城建环保·城乡建设》等



作者简介:何璞瑜,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会州史地文化研究会会员,《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等特约通讯员。


相关阅读

  • 陇西税务:同心话税收 同向促发展

  • 为持续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积极开拓便民服务举措,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陇西县税务局在辖区内积极开展纳税大企业、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扩大税收协同共治的“朋友圈”,为新时代税收现代
  • 陇西税务:税收优惠“及时雨” 助力企业展活力

  •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保障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精准落地,畅通经济发展“大动脉。自《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 陇西县实验小学举办庆“六一”展演

  • 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在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声中,6月1日,陇西县实验小学举办“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争做好队员”入队仪式暨庆“六一”展演活动。 在欢快的《红领
  • 甘肃陇西渭阳乡:粮食生产保基础 特色种植助振兴

  • 今年,陇西县渭阳乡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布局,在保证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种道地中药材,着力构建现代中药材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
  • 甘肃陇西启动“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

  • 6月1日,陇西县“全民禁毒宣传月”启动仪式暨“6.1”禁毒法实施纪念日、甘肃省禁毒条例集中宣传活动在文峰镇举行。有毒世界齐禁毒,无毒青春共呵护。活动中,参与人员以方阵为单
  • 陇西税务:优化窗口提效率 精细服务促体验

  • 为积极响应“三抓三促”行动要求,实现在精细化服务上铆足劲,在提升办税缴费服务效能上见真章,国家税务总局陇西县税务第一税务分局以减量不减质、提高执行力为出发点,以更快、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千年威远楼】穿越沧桑

  • 历史圣地,古今名城。4月21日,科技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陇西县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成功入选。陇西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
  • 风吹麦浪,芒种希望!

  • 芒种|一穗麦子我的种子第一次撒在这里的时候犁地的老黄牛还没有换上新装备我绿了又黄不止三秋从我身边走过的很多人都留下了痕迹我被捧在手心成了笔尖的跳跃麦香伴随着油墨融
  • 红色领航 助力亚运

  •   记者 俞宇 通讯员 钱静静 马宜宁   连日来,丹东街道各社区开展迎亚运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社区党员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亚运盛会。  在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