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新学年复旦超100门AI课程,深意何在?

日期: 来源:复旦大学收集编辑:复旦大学

上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邱锡鹏教授正和团队讨论“AI大课”的建设。最近一段时间,团队成员几乎每天碰头,和专业教师聊,和头部科技企业聊。邱锡鹏是国内首个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者,今年9月新学期,他在复旦开讲8年多的《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这门课,将作为AI专业核心类课程(AI-E)与师生见面。

尽管名称没变,但全新亮相的课程,将增设Transformer模型、分布式训练、模型可解释性等时下AI领域的最新知识点,与华为、百度等头部科技企业联合共建的编程实训平台也将上线,相关配套课程教案也要更新。

邱锡鹏课程的变化,源于复旦大学正在推进的“AI大课”。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2024-2025学年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将与师生见面。尽管在过去一年多,复旦在AI4S方面已有一些积累,为“AI大课”的有组织育人打下基础,但是能够像邱锡鹏这样保留原有课程的只有约20%,“AI大课”80%的课程都将按照新体系新标准建设。

复旦将这个全新的AI课程体系,概括为“AI-BEST”,寓意做最好的AI课程。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将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从而让科学智能成为复旦迈向世界顶尖的发动机,让AI课程体系成为全校AI生态建设的发动机,让复旦成为上海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AI-BEST来了

“‘AI大课’不是单指一门课,或几门金课集合,这是学校整体设计、合力打造的面向所有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AI大课”建设团队成员、计算机学院院长杨珉说,大课背后凝聚着复旦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的探索。“我们希望‘AI大课’面向文社理工医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AI素养-AI能力-AI创新’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其中,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面向全校学生,学生即使AI零基础,也能听得懂、跟得上。例如,AI-B专门为文科生量身打造《走进人工智能》和《社会计算引论》两门课程。

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是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从底层逻辑出发,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的专业类课程。将构建全校统一的AI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全校构建面向未来的AI专业和AI+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包括邱锡鹏在内,已有10多个院系、64位老师参加到课程建设。

AI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是基于文社理工医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生长出来的交叉学科,融合AI技术与各学科核心知识的特色类AI课程。到今年9月,大部分一级学科能开出AI-S课程。

AI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面向AI的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分为面向产业应用场景的产教融合课(AI-T1)和科研应用场景的科教融汇课(AI-T2)。其中,AI-T1课程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牵头建设。

据了解,AI-T课程几乎每个课程建设团队都邀请了产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中石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阿里云、蚂蚁集团、商汤、联影等各垂直领域顶尖单位的一流人才将参加授课组,为课程设置前沿实训课题。学生可以从中接触到:基于基础大模型的医学影像分析、人工智能在创新药研发的全流程赋能、智能金融风控等AI垂域应用等前沿课题。

有组织育人中的“变与不变”

诺奖获得者、复旦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几乎每天会花大把时间与CHAT-GPT对话,“这是一个你笨它也笨,你聪明它也聪明的软件。想真正发挥它的潜能,取决于你怎样问问题”。

这启发了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也让他重新审视AI课程的建设目标。“哪怕软件可以写唐诗,如果从没学过唐诗,人工智能写了诗作我也不能欣赏。”在马剑鹏看来,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人机交互能力,“提示词工程能力”是AI能力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要让AI渗透到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所有学科。

从自发上课转向系统建课,是从“AI4S有组织科研”向“AI+有组织育人”的深化延伸。为迎接挑战,复旦成立AI课程建设国际战略咨询委员会、校内专家工作体系,对齐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和麻省理工三所大学,研究国际AI教育前沿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AI-BEST课程体系。过去本科与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相互独立,“AI大课”则是本研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AI-BEST课程体系涵盖文社理工医和交叉学科,织就“复旦AI小宇宙”。全校各学科相当一批国家级人才领衔参与“AI大课”,带领青年师生共同探索,开拓科学智能和AI垂域最前沿。

“AI大课”建设团队成员、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大学的教育内容或教学范式都涉及到“变和不变”。AI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植于复旦长期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包括教材、师资、实验实训平台等。“‘AI大课’建设,是将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我们始终在秉持的、不变的理念。而改变的,是构建新的体系,把最新科技前沿进展有效纳入体系,思考经典知识的创新讲授。在‘变和不变’中找到平衡处理方式。”

例如,《AI药物设计》这门课,讲授AI制药前沿进展以及AI药物设计的跨学科协作的案例。在新的AI-T类课程框架下,这门课重新设计后,将联合新药研发企业把研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化”为课程进行实训。“从这门课来看,不变的是讲授新药研发的基础知识和AI制药的前沿进展,变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和优化AI制药工具的能力。而结合AI算力优化AI模型开展药物设计,则是经典的创新化阐释”,程远说。

教学方式变了,配套的教材也要升级。“AI大课”教学将颠覆很多原始教材概念,同步建设数字化、多模态新型教材,普遍应用“翻转课堂”,是对现有教材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此外,“AI大课”会着重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课程和教学范例,鼓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造课程内容,让师生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人。

今年是复旦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年,“AI大课”和“思政大课”两门大课引领复旦教育教学改革。“对‘AI大课’的深层次追求,不能仅停留在AI创新人才和AI+交叉人才的培养,而是抓住契机,实实在在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改革,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实实在在厚植复旦的创新沃土,全面营造出融合创新的学术文化。”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5月的分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说,那次会议也是一次全校课程建设的专题推进会。

建AI大课,难在哪?

一学年,开出四个序列、至少100门AI课程。令人惊讶的数字背后,是攻坚克难的大工程。“AI大课”,究竟难在哪?

“几乎哪里都难”,6月1日新闻通气会上,“AI大课”建设团队相关负责人说。“高水平师资、算力筹措、开课动力,每一样都需要举全校之力。”

首先,难在开哪些课程。AI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如何设计、迭代更新?开课面临未知数,需要试错成本与容错能力。其次,如此大规模的开课,师资是否能跟得上,老师是不是需要再学习?第三,算力是否能满足教学与实验的需求?还有,100人容量的教室不够用了怎么办?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实践?……每一项都是课程团队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经过以往几年努力,复旦已建有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等一批智能交叉领域平台。“全校有数百名学者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这些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焕发全新活力、赋予巨大潜能,为推进‘AI大课’提供保障”,“AI大课”建设团队成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介绍。

系统集成、全校动员,各院系纷纷举手,摩拳擦掌。目前已集聚开出今秋9月课程的师资力量,后续将分阶段逐步补充。从“有组织科研”深化延伸到“有组织育人”,通过课程建设,倒逼教师投身科学智能创新,联合高校和产业力量,引入海外校外资源;养用结合,培养助教队伍和后备师资,让师资如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AI大课’的建设中,希望能够把最前沿的科技进展、最顶尖的科研经验和教育教学更好地融会贯通起来”,杨珉说。在建设这些课程中,发动顶尖学者参与到一线教学工作,并在交叉融合课程的共建过程中,促进科研学者的交叉融合,让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引领支持上海AI创新生态构建

复旦发展AI科研、AI教育,采取的做法不是成立一个人工智能学院,而是全校动员,构建科学智能创新生态。为什么选择这条路径?

复旦对“AI大课”的系统设计,体现对AI发展路径的宏观判断——引领垂域创新与紧跟大模型并重,支撑AI赋能千行百业。AI课程体系建设,正是针对上海正在到来的AI垂域复合人才旺盛需求。AI赋能千行百业,意味着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有力推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复旦举全校之力建“AI大课”,不仅仅是培养AI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为了配合、支持、引领上海未来的AI创新生态。

AI大课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I-T中产教融合课。课程瞄准行业产业,注重实训实战实践,紧扣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上海,直接面向产业问题展开学习和实践。例如,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计算机网络边缘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相关的课程,在单点上提供技术,但离产业应用还有最后一公里。程远团队与计算机学院共同设计《人工智能算力基础平台设施》课,邀请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团队授课,集合10多项产业界亟待解决的实操项目,让学生走近产业一线,通过课程训练,快速参与前沿课题、前沿项目攻关。“希望我们新学期推出的AI-T类课程,助力培养懂AI、懂领域、能实践的顶尖交叉型人才,让更多的产业和机构看到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位于徐汇滨江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将整合产业、行业资源,牵头建设AI-T垂直领域应用课程。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介绍,研究院的6楼将成为AI垂域应用课程实训主要空间,今年暑假开始接收学生实习。

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往窗外望去,腾讯、阿里、微软、网易等科技大企业举目可见,附近有商汤科技、无问芯穹、蜜度蜜巢等AI大模型初创公司,还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不远处,是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建筑颇具现代感,专为初创企业提供服务,为大模型产业发展赋能。众多创新载体与周边产业一起形成生态,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那儿,是上海蓬勃而至的AI赋能千行百业创新生态的缩影。

组稿|校融媒体中心

文字|胡慧中、赵天润

图片|受访者提供、戚心茹等

责编|章佩林

编辑|何嘉怡


相关阅读

  • 陈思和:七十自寿杂咏七首

  • 文 / 陈思和之一 复兴公园思南公馆旧时邻,法国梧桐草绿茵。博浪少年徒幻灭,下邳智者点迷津。须离血地寻新路,几脉香烟继火薪。离祖命中多转益,根子长在宝麒麟。【自注】 少年时
  • 跨专业上岸北大,这个上大女生有点酷!

  • 从泮池到未名湖曾经绩点落后的她迎难而上,步履坚定跨专业上岸北大她就是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权雅妮四月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里学习的权雅妮收到了北
  • 复旦与中远海运签约,以AI赋能海洋

  • 今天(6月3日),复旦大学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下文简称:中远海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远海运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见证签约。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中远海运副
  • 王安忆领衔,复旦创意写作MFA走过15年

  • 15年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下文简称:中文系)在王安忆教授率领下,开风气之先,成立全国首个MFA创意写作专业学位授权点。15年来,秉持“文学创作不仅需要‘天才’,也需要‘工匠精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新学年复旦超100门AI课程,深意何在?

  • 上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邱锡鹏教授正和团队讨论“AI大课”的建设。最近一段时间,团队成员几乎每天碰头,和专业教师聊,和头部科技企业聊。邱锡鹏是国内首个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
  • 大学生志愿者带“星星的孩子”制作植物染T恤

  • 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在大自然中,将白T恤放进染料,再轻轻揉搓……6月1日,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蓝灯志愿团为孤独症儿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染活动,用色彩、自然与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