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蒋蓝:为成都立传

日期: 来源:YOU成都收集编辑:YOU成都

 

以下是关于成都的几个冷知识,相信99%的成都人都不知道——

1、龙泉山的虎豹

龙泉山以前虎豹众多。今天的龙泉山是城市森林公园、网红打卡地,谁能想到,龙泉山曾经那么“生猛”。1954年,龙泉山还发生过金钱豹伤人事件。1960年代以后,因修铁路、公路,人类活动增多,虎豹在龙泉山绝迹。

·龙泉山,摄影/王效

2、成都的乌鸦

成都大规模城市建设之前,有很多乌鸦。人们会把鸡鸭内脏放在房顶上投喂。对于汉文化来说,乌鸦是不吉利的,但这是清代旗人的习俗,他们认为乌鸦保护过努尔哈赤,视其为神鸟,这个习俗就传了下来。中国有满城的城市是北京和成都,现在,北京还有很多乌鸦。

·1908年,成都杜公祠,摄影/【德】恩斯特・柏石曼

3、杜甫在成都靠什么生活?

杜甫在草堂有一块地,除了种菜,还种了很多草药,每年清明、浣花夫人生日期间拿去卖。节度使严武是杜甫的朋友,把他推荐给很多官员,所以买药的人,多是达官贵人。杜甫很穷,但他有几匹鹅溪绢。鹅溪绢是四川盐亭出产的一种贡品。一匹鹅溪绢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

·杜甫草堂

4、成都的石犀去哪了?

李冰在成都造了7座石犀镇水(天府广场那座是其中之一)。曾经挖出来一座,在现在的石室中学以北的位置,叫石犀寺。解放初期,石犀被移到现在的西胜街,后毁于运动中。之后,农民把它凿成了磨盘、铺地的石板。

5、神秘的龙池坊

1944年,四川大学修荷花池,挖出一座唐代古墓。女尸右臂上有一只银镯,里面中空,露出一页纸,打开有字,印的是《陀罗尼经咒》。首行文字: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x近卞家印卖咒本。考古学家说,这证明唐代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发达,但“龙池坊不可考”……

这些有趣的冷知识都来自作家蒋蓝的一部书:《成都传》。这是一部关于成都的百科全书,从古蜀时期写到1949年,跨越4000年,近100万字,一千多页,再现了“城市精神与独特风物相辅相成的‘斑斓志’”,是目前国内已出版的城市传记中,最为卷帙浩繁的一部。

蒋蓝很高,身材不像四川人,据说年轻时练过武功。他不拘小节。跟他约访,他说,你来吧,某某地方,下午三点过。这个“三点过”,让我愣了一下,又眼前一亮,这种约法“很成都”。于是,这天下午三点过,我们在九眼桥附近见了面,聊了聊《成都传》和他的写作。

01/

城市是有七情六欲的

城市是一座迷宫。

1944年,作家朱自清在成都生活一年后感叹:“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

近80年后,作家蒋蓝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华夏大地上,成都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他的答案都在《成都传》中。

写这样一部书,一开始蒋蓝是没有信心的,他觉得这是60岁以后做的事。但出版社就认定他了,因为之前他已写过九本关于蜀地的书,都反响不错。

·蒋蓝

写作《成都传》,最难的不是史料,而是架构,以一种什么形式来呈现成都。蒋蓝想了三个月,翻遍所能看到的城市传记,逐渐有了眉目。

如果把城市理解为一个人,它是有七情六欲的。我还是想在3000多年的进程中,选择最重要的一些人来表达城市的七情六欲。”

于是,人成为《成都传》的主角。全书写了上百个人物,从耳熟能详的名人到半传说人物,再到“打捞”出的“新人”,不一而足。

或许蒋蓝真的是写《成都传》的最佳人选。他说过一句很深情的话:如果成都是一个女人,我将娶她;如果成都是一个男人,我们会成为哥们。

·二仙庵,摄影/蒋蓝

年轻时,因为猎奇,他四处逛书摊,搜罗一些耸人听闻、旁门左道,或一般人不太重视的资料,渐渐积累起了大量跟成都、蜀地相关的素材。

“可以说一个大话,我的题材,有50%没人写过,或是语焉不详,或是搞错了。”

所以,当《成都传》以“人物+风物”的架构出现,从小切口入手,讲述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时,让人耳目一新。

·蒋蓝(右),在采访中

02/

回到历史的原点

蒋蓝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做了仔细考察。凡是能找到出处的地方,他都会去走一遭,有的还不止去一次。他说自己是一个“田野考察者”。田野考察,是他的写作方式。《成都传》的三百多张插图,许多都是他亲自拍摄的。

他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双还原”,即“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他想象有一部照相机,回到历史原点,咔嚓一声,历史的魅影就进入了画框里。

·1908年,成都青羊宫,摄影/【德】恩斯特・柏石曼

这是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给他的启示。2010年,比尔·波特来成都,在青城山青峰书院,蒋蓝采访了他。他们聊到薛涛。比尔·波特想去望江楼看看,蒋蓝觉得没必要,因为彼时的望江楼已不是唐代的望江楼。

比尔·波特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锦江2000多年以来,在望江楼这一段,没有大变。可能脚下3、4米的地方,就是唐朝的地界。“我站在望江楼,历史就在我的脚下。登斯楼而望锦江,感受到薛涛生活时的气象,就足够了。”

这段话如醍醐灌顶,引起了蒋蓝的高度重视。此后,他的写作,开始回到“历史的在场”。而他的文本,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经常出现叙述者“我”。

·锦江望江楼段

“我遇到一个人,我在哪里跟他谈话,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是故意的。”蒋蓝无法接受一个悬空的叙述者,像上帝那样俯瞰众生。

他认为,坚持“我”在场的写作,是非虚构最重要标志。“可能再过很多年,我们都死了,别人在这样的作品里,还能看到21世纪初期的历史点位。”

蒋蓝年轻时做过地质勘探员,经常翻山越岭,当时觉得好无聊;后来做记者、作家,他发现这段经历很有用,可以从一个地方历史地理的演变中,辨认出人文的痕迹。

现在,他四处奔走,打量各种人物,比如刘文彩的三姨太,他去到她的老家宜宾调查,又发现石达开的踪迹,于是题材源源不断。

·望江楼公园

他的写作内容80%都来自田野调查。但这种写作很难,一两年才写几篇,费钱又费力。他经常在后记里鸣谢一长串人。

有时写一本书路费就要好几万,且没有赞助。蒋蓝说,他不是冲着赞助去写的,而是在写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很重要,内心有一个召唤,让他去完成。

有人请教蒋蓝如何教小孩子写作文。他用孔子的话来回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首先你要懂得几种风物,所谓风物就是风土人情。“成都有很多公园,家长带孩子去玩,如果不讲出几种动物、植物,我觉得很悲哀。”

·新都八阵图,摄影/蒋蓝

03/

遗憾的艺术

蒋蓝的口头禅是“整得好”。问他《成都传》整得咋样,他说80%吧。“出书是一个遗憾的艺术,还是有很多遗憾。

比如《花间集》,没有专门写,只提了几句。按理说,应该给《花间集》一个章节。因为花间集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词集,而且作者主要是蜀人(为《花间集》作序的欧阳炯就是华阳人)。它展示了很多南唐,尤其后蜀时期的社会生活,有很高的文学、史学价值。

·《花间集》

那为什么没有放进去?蒋蓝解释,主要是来不及,还有一个原因是篇幅,再写下去就控制不住了,只能忍痛割爱。不过现在他已经补写了出来,希望有机会重印的时候加进去。

还有人发现,书里没有苏东坡,强烈建议加上。蒋蓝认为,尽管苏东坡很伟大,但他大概来过成都3次,只能算一个过客。不能跟杜甫比,杜甫住了4年多;更不能跟薛涛比,她住了大半生。同理,李白、石达开也一样,都是匆匆过客,虽然很熟,只能放弃。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像

正因为此,写完《成都传》,他已着手写《苏东坡传》了。可是写苏东坡的书汗牛充栋,想出圈很难。蒋蓝似乎并不在意,他总有办法另辟蹊径。

“比如苏东坡与大熊猫,哪个写过?而且我肯定是有史料的,不是民间传说,是有考据的。”

还有一个遗憾是“我”。书中,只要到了一些历史点位,叙述者“我”就忍不住跳出来。因为“我”太多,最终审稿的时候,被拿掉很多。

审核者认为,作家有个人判断很可贵,但《成都传》不仅是个人的创作,还是在为一座伟大的城市立言,反复出现“我”不合适。

·眉山三苏祠古木

蒋蓝表示理解,审核者和自己站的角度不同。不过,很多个人化的、感性的表述还是被保留了,比如“我”对春熙路、薛涛、高骈、司马相如的感慨等等。

至于拿掉之后的效果,个人风格是减弱了,但更靠近传统的历史性叙述。“我只能这样说,有优点也有缺点。”

X:从事非虚构写作这么多年,你的非虚构写作有什么特点?

J:一个明显的特点,我称为“双跨”,即跨学科和跨文体。跨学科,因为非虚构需要动用的一个作家的多种能力。你会发现一些传统的作家(尤其年轻时觉得很厉害的),他固然在一个领域里很强,但超出自己的领域就不行了。这是一个知识背景的问题。

·1908年,成都文殊院,摄影/【德】恩斯特・柏石曼

X:所以做记者出身,是不是有优势?

J:你说得对。你被迫要知道很多东西,甚至不想知道的东西。当时四川大学有两个非常牛的考古专家,指定我去采访。我懂什么考古学?那东西真难住我了,我做了三四天的功课才去。

所谓跨学科,就是动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气象学,甚至地震学。你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必须知道一点ABC。实际上,那些非虚构大师往往是记者出身。这类人不一定深刻,但很敏锐,而且横向跨越能力比书斋里的人强得多。这就是我说的跨学科。

·卓王孙像,摄影/蒋蓝

跨文体,散文、诗歌、小说,它的文体很独立,很好辨认。但你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切尔诺贝利的白俄罗斯女记者。她的文体,有典型政论记者的思想性议论,有大量在场的直观描述,也有访谈、口述,还有书信。这样一种文体在以前是很少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X:它会跨越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吗?

J:有时候你很难去判断真实性。我用一个词,想象。一个非虚构作家很像一个文物修复师。你从地下挖出一批瓷器,它是一个杯子还是一个碗,我想很快就能够判断。本来是一个碗,你不能拼成一个壶。

但在这个碗的修复过程中,找不到碎片原件怎么办?用石膏把缺失部分补起。我认为想象就是在修复真相的过程中,去填补那些缺片,或者做粘合剂。

·民国初年,四川咨议局,摄影/盖洛

X:在《成都传》的写作中,哪一类素材是你看重的?

J:我很重视公共生活,比如四川的第一个报时装置。范成大作为四川最高领导人的时候,就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说应该建一个钟楼,就在现在成都鼓楼街,修了一个高台,有一个刻壶,让全城人知道了时间。

比如成都的第一盏路灯,在春熙路。当时老百姓不相信,不烧火灯会亮,坐轿子来看。又比如成都第一场电影、第一个广场,还有下水道、行道树等等,都是开启民智、了不起的事。我都很重视。

·清代,成都东门城门洞街景

X:据你的观察,成都大概在什么时候进入现代社会?有什么标志?

J:我认为周善培这个人很了不起。书里提到了他,但没有专门讲。他是当时四川劝工局的最高长官。靠他的推动,易风易俗,办劝业场。其实劝业场就是现在的超市。中国西部第一家劝业场就在成都,现在王府井百货的位置。

现代商场雏形的劝业场,让成都接受了源自巴黎的一种销售观验,各种新鲜物品涌进来,极大地改善了成都市民的生活风貌。当时成都的社会风貌是落后于重庆、万县的,因为重庆和万县是四川最早开埠的两个城市。

·清代,成都皇城坝,今四川科技馆

X:有一张照片我印象很深,宋育仁的墓,在立交桥下。

J:对,那张照片是我拍的,就在立交桥下面,很震撼。我记得2005年的时候,东山草堂(宋育仁故居)非常好看,后来全部拆光了,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墓,还在高速路桥下。

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对成都历史有贡献的人物?宋育仁是晚清思想家、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维新运动倡导者。

·宋育仁墓,拍摄于2021年3月,摄影/ljlj00127

X:可能《成都传》出来之后,大家会重视。

J:我想有点情怀的人,都会思考怎么办。这样一个爱国者,甲午海战中计划奇袭日本的人,他还是川渝报业鼻祖、戊戌维新时的实业家,非常令人感慨。我在写《成都传》的时候,就把文章发给相关部门了,期待会有变化。

相关阅读

  • 预告 | 在成都街头与两会现场同频共振

  • 最是一年春好处,今天,我们生活的成都再一次进入“两会时间”。这是一次重要时刻召开的两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次成都两会,是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协召开的首次全体会议。这
  • 成都旅游住宿业标准化研究院成立

  • 近日,成都旅游住宿业协会第九届年会暨成都旅游住宿业第二届金芙蓉名牌和2021—2022年度金芙蓉双年颁奖典礼在成都举办。会议总结2022年成都旅游住宿业协会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
  • 四川成都:沉浸文化之风扑面来

  • 不久前,在位于四川成都汇泉南路的成都市文化馆2.1万平方米的空间内,一场沉浸式演艺活动“狂飙汉‘潮’——全国首场文化馆沉浸式戏剧游园会”,为线上线下66.72万余名观众缔造了
  • 身患绝症的他,创立了中国最恐怖网站

  • 你见过这样的寻人启事吗?“无名氏,男,身高162,约60岁,死亡原因:疑似自缢身亡。”“无名氏,男,发布单位:白山市公安局通沟分局,尸身接近白骨化,死亡原因:不详。”姓名不详,死因不详,连面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蒋蓝:为成都立传

  • 以下是关于成都的几个冷知识,相信99%的成都人都不知道——1、龙泉山的虎豹龙泉山以前虎豹众多。今天的龙泉山是城市森林公园、网红打卡地,谁能想到,龙泉山曾经那么“生猛”。1
  • 碱厂派出所认真开展2023年春季征兵政审工作

  • 2023年春季征兵政审工作已经开始,为确保征兵政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碱厂派出所组织相关民警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为确保此次征兵政审工作万无一失,碱厂派出所专门召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大会

  • 2月16日-17日,在2023年春季学期即将开启之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组织开展全体辅导员培训大会,旨在使全体学生工作者提振精神、磨练技能、交流经验、锤炼队伍,为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
  • 大众评审:随手拍延边,视频热度高!

  • 2月17日下午,第二届“向往的冬季在延边”短视频(摄影)大赛暨东北亚(中国·延边)冰雪运动摄影大赛,“随手拍”作品大众评审活动在延吉市盛业壹号电影厅举办。近百名来自各行各业
  • 破纪录!全球首个直径800毫米超高纯钛单锭面世

  • 日前,全球第一个单锭直径达800毫米、高度超1200毫米、重量超3吨的低氧超高纯钛在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新鲜出炉”。“看它通身银白,表面质感光洁,个头也大,多漂亮啊!”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