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日期: 来源:直播黄冈LIVE收集编辑:直播黄冈LIVE

今天(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最新考古成果。

湖北沙洋县的城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是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项目。独木棺、大漆盘、象牙器、石钺、黑陶……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发现,这里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

城河遗址最初发现于1983年,当时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0月,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复查,认为该遗址可能为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彭小军现场汇报湖北沙洋城河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1. 屈家岭文化治水模式的新探索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屈家岭文化盘踞在多雨多水的长江中游,其是否存在水利设施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2017年以来,联合考古队与科技中心刘建国研究员合作,对长江中游史前城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测和建模分析,并提出这些史前城址不仅防洪而且抗旱,是史前水利设施的物质体现。

新发现的水坝航拍(红色箭头部分)和水坝堆积结构

水坝、蓄水区和城址的空间关系(蓝色箭头为水坝)以及进水示意

“水坝”将城河支流的水位抬升,形成事实上的“水库”。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通沟进入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

2.屈家岭文化葬仪的新认识

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大型墓发现较缺乏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新发掘出土的独木棺示例

墓地的分层铺垫界面

“一棺独享”的大墓

棺椁齐备的小型墓葬

在墓地的最新发掘过程中,发现的独木棺新形式、“一棺独享”的大墓、不同部位的置钺现象、棺椁齐备的小型墓葬、小型合葬墓等埋葬案列,刷新了以往关于屈家岭文化葬仪的认识,也表明在史前社会,人类文明已经进入阶级分化。

这些葬仪与墓地内部的“单元地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联系,很可能反映了一种“大聚集、小分散”的埋葬制度。即,城河的先民在某个时段都埋葬于王家塝这处公共墓地,但公共墓地内部可能存在以“族“划分的小单元埋葬形式。这与汉东地区石家河大城使用时期的埋葬制度明显不同,代表了汉水两岸的葬仪差异。此外,从大型合葬墓到“一棺独享”大型墓的发现,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上层人物葬仪的区别或变化。

3.聚落结构的新发现

在城河遗址西部城墙内侧,即遗址西部区域的勘探过程中,发现疑似人工堆积。2023年9月下旬以来,实施解剖性发掘,部分区域已暴露“人工堆积”,目前已发掘至屈家岭文化层。

新发现的城内西部人工堆积(红色箭头位置)

城内西部发掘现场

TS10W47西壁北部堆积(截至2023年11月8日)

城河遗址的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个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也展示出不同于屈家岭文化其他城址的治水特征,亦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不同于良渚文化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实践。此外,城内西部区域大型“人工堆积”的发现,为探索城河遗址聚落结构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为探讨城河大型墓葬与居址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支撑。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与良渚、寺墩展现的史前文明形态交相辉映。


相关阅读

  • 开展文化宣讲服务活动促乡村文化振兴

  •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营造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近期,山东莘县古云镇、莘亭街道分别开展“抵制封建迷信 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 今天(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最新考古成果。湖北沙洋县的城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是我国中华文明探源
  • 襄阳谷城:千年银杏迎来最佳观赏期

  • 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天然银杏树更是尤为珍贵。在谷城县茨河镇胡家泉村,一棵树龄1700多年的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期,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共享冬日美景。在阳光的照耀下,千
  • 仙桃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 近日,首届数字经济时代县域商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会上,商务部公布了第一批123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名单,仙桃榜上有名。同时,仙桃布局连锁化县域商业网点打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