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

日期: 来源:读者收集编辑:读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相传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今日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成诵了。

可惜留下的相关记载太少,无法还原诗人真实的少年生活,更不知道他接受过什么教育,有过什么人生理想,为什么写这首诗。

类似的少年诗人,已知的有十多位,才情与作品稍显零乱。

幸运的是,近代以来,在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敦煌藏经洞,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古墓群,在湖南长沙城北望城镇的唐代窑址,发现了大量唐代孩子的习字杂钞,有写经尾题、瓷器题诗,乃至一些随意的涂鸦,其中的许多文字都保存了那时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漠北到江南,地域如此广阔,但其中许多作品有大量雷同,令人不能不惊讶于文化传播的广泛普及。

来源:视觉中国

感念父母之恩,是人子的天性。

玉九一有诗云:“由由天上云,父母生我身。少来学里坐,今日得成人。”

坐进学堂的孩子,有长大的感觉,老师再将父母养育之恩告之,孩子感受更真切。

此诗从天上的云起兴,将“父母生我身”加以强调。后两句平淡之中充满深情,就如同近代教材“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般含蓄隽永。

此诗也有几个文本,如伯三五三四写于《论语集解》卷四末,有题记:“亥年四月七日孟郎郎写记了。”

中国书店藏张宗之写本署“癸未年永安寺学士郎张宗之书记之耳”。

后者首句作“云云天上去”,末句作“长大得成人”,应该是流行很广的一首诗。

从现存敦煌大量佛经来看,很多出于学郎的手笔,内容大量重复,显然不是出于传播或保存文献的目的,很可能是将写经作为礼佛的功德或敬佛的物品,这么说来,所抄的经文也就具有商品的价值。

伯二九四七云:“书后有残纸,不可别将归。虽然无手笔,且作五言诗。”

他们抄书、抄经,显然受雇于人。书抄完了,纸还有剩余,东西是别人家的,不能带走,但可以用这些纸写诗啊!

一些学郎诗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来源:视觉中国

学郎们抄经时的心情似乎并不愉快,如这一首:“可怜学生郎,每日画一张。看书佯度日,泪落数千行。”

这位的任务似乎是画佛像,也看书,不知何以痛苦如此,乃至泪落千行,仅仅画像或看书,似乎都不至于如此啊。

另一位则讲得很明白:“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写书是为了换钱,辛辛苦苦写完,为什么还不给钱?后两句骂得很重,怎么可以这么无赖呢?我给你做事,你居然连一个好脸色都不给我,太不像话了。

能赚多少钱呢?另有答案:“今日写书了,合有五升米。高贷不可得,还是自身灾。”原署:“贞明五年(919年)己卯岁四月十一日敦煌郡金光明寺学仕郎安友盛写记。”

诗很可能是安友盛所作,诗的水平并不高,似乎他连押韵的技能都没有掌握,但他的心情是轻松而愉快的。

书终于写完了,按照先前的承诺,应该可以得到五升米,这够家人生活一段时间了。

他的想法是跳跃式的,因为有了这五升米,可以不用借高利贷了。高利贷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债务繁重,最后还是自己的灾害。

平静之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欢悦。

学郎们平时总免不了互相取笑,彼此编绰号,取别名。那算是轻的,他们学了几首诗,当然要用来互相调侃,严重一些就是谩骂了。

“沙弥天生道理多,人名不得奈人何。从头至尾没闲姓,忽若学字不得者。打你沙弥头脑破。”

学郎在寺庙挂单,就是小沙弥,总觉得敦煌的孩子也如今日南传佛教的僧人一样,少年时期会在寺庙中度过一段时间,所以骂学郎、骂沙弥,其实是一回事。

作者没有留下自己的年龄,也没有留下事由,可能是年轻的学郎所作,因为这些诗的内容都任意胡闹,骂人也不留分寸,略知押韵就率意耍酷,更接近未成年人的口气。

即便自励,也可以很随意,如:“青青河边草,游如水舄舄。男如不学问,尔若一头驴。”这首诗在敦煌遗书里出现过很多次,首句可以追溯到《古诗十九首》,接写鱼游水中也还连贯,第三句讲出大道理,男子应该读书讲学问啊,如果不这样,还真不如一头驴!

末句画风大变,又不押韵,但孩子肯定喜欢这样的比喻,更喜欢以这样的比喻来互相攻击,其中有无限的乐趣。

来源:视觉中国

读罢以上的文字,一定会有所困惑:这些是唐诗吗?今日家喻户晓的那些唐诗,那时候有人读吗?这些学郎诗,思想平庸,艺术粗糙,都是一些最家常、最世俗的想法,有什么好呢?

应该说明的是,唐诗的民间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什么是最好的作品,各个时代的看法不同,就算在唐代,文化发达地区高度掌握文化的人群,与边地的一般民众,显然会有很大不同。

敦煌的学郎,以及教授他们的老师,大概就是这样的水平。他们的阅读范围并不太广,他们的生活目标世俗且平常,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这是他们的局限,但也正是这一点最特殊而可贵。

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所思所虑,看到他们的文化追求以及达到的程度。

他们可能是伟大时代的落伍者,也可能是任何时代在基层生活的普通人。

因为有这些平常的作品,再读那些大诗人的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可以如此立体而多元,丰富而日常。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陈尚君。选自《读者》杂志2024年第6期。

那些闪光的日子,都有《读者》陪你见证。

相关阅读

  • 我省政法题材电影座谈会在敦煌召开

  • 为切实做好以全国“双百政法英模”李生寿为原型的我省政法题材电影拍摄工作,近日,我省政法题材电影座谈会在敦煌召开。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徐永胜参加座谈会并看望慰问剧组人
  • 落实社保代缴政策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 为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敦煌市社保中心始终将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面覆盖
  • 湖北江陵:全面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质量

  •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通讯员 郑文刚 欧阳钰海 杨小红近年来,湖北省江陵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养老和儿童服务的号召,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全面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质量,为老年人和儿
  • 五朵金花 一片绿叶 这个组合有点意思

  •   “新疆的乐器,不单是乐器,而是一件艺术品”“听着音乐我又到新疆啦,耳朵到啦,眼睛到啦,心情到啦”“新疆的音乐如此好听”“我们大美新疆的骄傲”……这些都是全国网友们对
  • 不被定义的“她”,节日快乐!

  • 今天,是她们的节日关于美,关于爱关于智慧,关于力量↓↓↓坚韧的她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了两天三夜的火车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从此再未离开。她用半个多世纪的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相传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今日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成诵了。可惜留下的相关记载太少,无法还原诗人真实的少年生活,更不
  • 争分夺秒丨火力全开!蓄力备战冬防冬训考核

  • 冬防冬训验收考核在即,为在考核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巴州森林消防支队以备战为牵引,以打赢实战为目标,扎实做好考核前的各项工作。坚持是一种什么感觉?5000米跑、400米携装突击、
  • 新研究:这些因素让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灭绝

  •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英国牛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通过研究化石记录,揭示了哪些因素导致动物更易因气候变化而灭绝。研究结果有助确定当今哪些物种最
  • 法官进网格 奏响民族团结曲

  • 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核心要义,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近日,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法院干警走进官地镇江南村,以“
  • 这8个“内鬼”,被抓了

  •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打击诈骗山西警方揪出协助办电话卡的运营商“内鬼”8人↓↓  生活中,很多人会经常接到陌生电话。这些电话并不是海外电话,也不是隐藏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