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飞鸿论局 | 工业的胜利:佛山进击的必由之路

日期: 来源:佛山日报收集编辑:佛山日报

一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著名的“佛山之问”:一个不是省会城市、不是特区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沿海港口城市、既没有特殊政策资源又没有特殊矿产资源的普通地级市,工业规模为何可以做到全国第五?

如今佛山再度用“霸榜”为此问的缘起丰富了素材——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揭晓了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佛山五区均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50强。

其中顺德区、南海区再度跻身十强“第一梯队”,三水区第25名、高明区第34名,在今年初喊出重返“制造业主战场”的中心城区禅城区,从去年的53名晋升至第44名,助力佛山成为全省唯一、全国唯一一个所属市辖区均上榜并位列前50的地级市。

疫情虽过,但今年我国乃至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持续几年的疫情对全球消费力的冲击,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工业领域。在这场全国各地“工业范”的大比拼中,佛山再度用实力彰显了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强大发展动能、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此前有不少学者呼吁,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却已经出现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也曾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去工业化。也曾有观点认为佛山要加快走上发展服务业之路。透过榜单,佛山再一次证明:“无工不强”是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工业的胜利才是佛山进击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的出炉,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对我国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当中包含综合质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大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规模、结构、增速、人均、效益等多重刻画的指标体系。

那么佛山工业到底有多强?实际上,从明清时期佛山以工商业名列“四大名镇”“天下四大聚”,到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陈启沅在佛山创办工厂,再到改革开放后,佛山开启“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崛起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工业浪潮都成就了当时的佛山。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工业化的道路是佛山立于城市之林的“关键一招”。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佛山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今放眼全国、全省,佛山工业都是非一般的存在。

从规模上看,佛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五城。2022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7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61.8亿元,两项指标均均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上海、深圳、苏州、重庆。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约1.48亿元,年中佛山提出加快向3万亿级工业强市迈进的目标,按照目前的冲刺增速,如无意外,到年底广东有望诞生第二个3万亿级工业强市。同时佛山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装备制造、泛家居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库卡智能制造顺德工厂。

具体到五区,从工业总产值2022年的数据看,顺德区已突破1.2万亿元,南海区超过9000亿元,可与国内不少工业城市比肩。

规上工业营收同样是衡量一座城市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准,佛山表现更加亮眼。据有关媒体报道,以2023年1-7月规上工业营收为参考,今年佛山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并成功超过了重庆,名列全国第四。进位的背后,反映了佛山扎实的工业底盘,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在增速上,近年来佛山工业投资增长更是可圈可点。今年前三季度,虽然佛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5%,但当中的工业投资增长31.5%,高于全部投资40.0个百分点。这也带动和支撑着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4562.46亿元,增长6.3%,增速以第一名领跑珠三角九市。至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115.04亿元,增长6.4%,增幅又高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

佛山工业的胜利,离不开掌舵者始终对发展制造业保持着清醒头脑、战略定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让佛山工业发展充满韧劲和潜能,带领着佛山的经济大船乘风破浪。甚至在疫情后佛山发展能够企稳回升,工业经济同样居功至伟。

沧江工业园。

梳理近年来佛山在抓经济建设的种种举措可见,针对制造业发展出台的措施最多、力度最大。在笔者看来,当中的经验也就是佛山强工业的“密码”,至少归结为12个字:“从旧到新”“化零为整”“同甘共苦”。

所谓“从旧到新”,代表着佛山不走老路、勇蹚新路。

一向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佛山,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佛北战新产业园拔地而起,新型储能、机器人、医药健康等产业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冲刺;另一手大力度推进数改智转、工业技改,工业技改投入始终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5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已实施数改智转。产业结构的逐步更迭,蓄积了佛山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所谓“化零为整”,代表着佛山敢于突围、谋大局大势。

去年以来,佛山围绕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问题,推进北向战略,高水平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的高效联动产业格局。并把工业用地从350平方公里调整为450平方公里以上,坚持以“工改工”为主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补足了工业发展的最短板,为工业长远发展筑牢了大平台和稳固基石。

佛山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

所谓“同甘共苦”,代表着佛山惠企服企、风雨同舟。

近两年来,佛山愈加把企业放在心间,政府“勒裤腰带”过紧日子,拿出真金白银让企业得实惠、促发展,佛山尤其大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推进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机制等系列改革,大招商、招大商,招商工作不断迈上历史新台阶,稳住工业投资增长态势。

并不“特殊”的佛山,也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一面重要窗口,一个更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无工业,不强国。这已经是得到时间验证、有教训吸取的历史规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发达国家,通过工业资本大量流入第三产业、向其它国家转移,实现了“去工业化”。然而当时被认为的明智之举,经过百余年的洗礼,却带来了日益突出的产业空心化现象、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如今,以美国代表的很多西方国家为挽救工业化的颓势,纷纷提出进行“再工业化”。

从2011年开始,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就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6年开始下降。审时度势,我国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为我国工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间的脚步来到当下,佛山要做的必然是:不要被杂音干扰,继续根据自身的禀赋、底蕴和优势去走工业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未来的选择。

新明珠数字化示范工厂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佛山工业发展仍然面临产业较为传统、创新引领能力不足等问题。从此次榜单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差强人意之处——比如,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2023年工业百强区中有20个区超过50家,而在数量已经领跑全市五区的南海区仅有19家。再比如,去年第三位的广州市黄埔区超过了顺德区成为亚军。要知道,该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14%,与纽约、东京等城市保持同一水平,而佛山五区该比重大多在2%~4%左右。

工业不可能走向末路,工业化的道路只有不断迭代、不断升级。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是佛山争先进位的关键所在、谋求发展进阶的题中之意。

接下来如何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进一步激发工业技改活力,大力推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场景?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如何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摆在面前的问题一一待解,让我们期待佛山给出更精彩的答案。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碧云


相关阅读

  • H股ETF(510900)和恒生科技30ETF(513010)港股投资便捷工具

  • 12月议息会议,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承认通胀放缓,暗示未来转向鸽派,预计明年三次降息。美联储主席公开发声称,利率或已接近峰值,已开始讨论降息,核心通胀取得进展。H股ETF(510900)追踪
  • 江苏盐城:前11月外贸增速全省第四

  • 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11月,盐城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23.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5%,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六,增速列全省第四。前11个月,盐城市一般贸易进出口905.8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量
  • 第89位!中国人寿世界品牌500强排名更进一步

  • 12月13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23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揭晓,中国人寿连续17年入选,2023年位列第89位,名次较去年上升3位,连续三年进入前百强,持续领跑中国金融保险企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飞鸿论局 | 工业的胜利:佛山进击的必由之路

  • 一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著名的“佛山之问”:一个不是省会城市、不是特区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沿海港口城市、既没有特殊政策资源又没有特殊矿产资源的普通地级市,工业
  • 浦东VS嘉定,谁是上海智能汽车“第一区”?

  • 上海正引领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上海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领先的地位。2022年,上海的汽车产量占全国11.5%,总产值达8080亿元。在上海,哪些区
  • 阿日哈沙特镇:51万元精饲料 助力135户牧民获益

  • 当前正值仲冬时节,为保证牲畜顺利过冬,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镇布鲁和木德勒嘎查党支部为135户常住牧民,发放近51万元精饲料,保障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连日来,牧区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