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建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评价学”一级学科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是明确发展目标、助力转型升级的利器。近年来,从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从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或迫近,对达标过程和完成程度的评价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这些作用包括判断、预测、选择、导向、激励、合理配置资源等。相应地,在科学研究领域,与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成果之多”与“学科未立”之间成为一个待解的悖论,由此引发的困境亟待突破。 

  存在的困境 

  第一,声音弱。一方面,政策方案频繁出台,有效措施难以跟进,顶层设计没有得到有效回应。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指导评价工作科学合理开展的政策文件频繁出台,但“有破无立”“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严重,对应的专业领域回声小,难以给出操作性强的评价配套措施。以科研评价领域的“破五唯”为例,政策目标提出已近五年,但仍未给出“立什么”的公认替代方案,各相关领域专家自说自话,缺少有效对话,更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

  另一方面,话语体系尚未构建,西方范式垄断仍在,评价领域没有形成统一声音。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理念、评价范式和评价标准,打破西方范式垄断。用同一套话语、同一个声音向世界发声,是引领意识形态和掌握国际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在评价的理念、原则等基础领域尚未形成统一认知,知识体系分散的同时,价值观也没有达成共识,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话语体系远未能形成,对外发声散、弱、乱的问题严重。

  第二,队伍散。一方面,与评价相关的母学科分散,群落型发展特征明显,缺少统一目标引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均可以开展评价研究,目前较为集中的学科群落有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图情学、教育学等,各群落内部研究范式较为统一,知识体系较为一致,但群落间壁垒较高,与评价领域的实践需求不相匹配。以“科技人才评价”为例,理工类学科、管理学、图情学领域的成果均较为丰富,但研究成果在评价对象界定、评价方法选取、评价指标设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各有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团队地域分布广泛,所在机构属性多元,各自为战现象严重。目前国内在科学成果、项目、人才、机构、学科、公共政策评价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团队分散,这不但给学术界、政策界、科研管理部门及学者带来困惑,更难以有效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但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理论、范式、方法,以及评价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取向实则具有共通性,凝聚共识的需求强烈。

  第三,资源少。一方面,在成果发表、项目申报、奖项评审等方面缺少专门化的平台,学术共同体认同度低。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以“评价”为主责主业的全国性学术社团,学术期刊中较少有评价领域的专业期刊,开设评价专栏的刊物也不多,在各类基金申报、项目和奖项评审等领域也鲜见以“评价”为主题的专题设置或者评审专委会。这就使得从事评价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只能在各自所属的母学科内参与各项活动,由此获取的资源无疑与“评价”工作在政策领域的重要性不相匹配。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梯队建设等方面缺少系统化的设计,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国内各院校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几乎没有评价类的专业,相关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更是匮乏,“评价学”教材体系编写和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较少,评价领域的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各类科研机构中,评价领域专门化的研究团队较少,受重视程度较低,多是基于学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在各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对评价问题有所关注或侧重。 

  成因分析 

  党的二十大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现都需要评价工作的推进,但目前“声音弱、队伍散、资源少”三方面困境均凸显出了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需求和评价领域的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主要成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资源分配的学科基础过强。受国内外学术惯例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量的资源配置都是严格按照一级学科开展的,如学位点的增设和评估,各类奖项、课题、学术头衔的评议等。具体而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各省市级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的设置,“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各类人才计划的评选分组等,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划分。没有统一明确的学科归属,评价研究只能埋没在各自的母学科广泛的议题中难以获得重视。

  另一方面,群落发展的反哺能力有限。学科交叉是重大创新的催化剂,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学科的交流互鉴和渗透相融,按照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和知识交叉方式,可分为聚合型交叉学科模式和群落型交叉学科模式。评价学的发展显然符合群落型特点,其繁荣发展离不开应用实践的需求,相关研究致力于复杂性问题的创新解决或横断性科学的应用创新,对母学科发展的反哺能力实则有限,是由各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探索倒逼理论整合的典型代表。因此呈现出当前各领域评价研究在所属母学科下发展相对弱势,亟待整合集成的趋势。 

  政策建议 

  要突破上述“三大困境”,解决“供需矛盾”,可考虑将“评价学”这一群落型交叉学科以独立的一级学科设立在“交叉学科”门类下,不寄居于原有各相关研究领域母学科的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之下,而是以一级学科的设立凝聚理论共识,团结各方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整合。

  第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评价学的支撑作用。“评价学”的设立是对复杂性问题创新解决和国家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一种有效回应,应从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构建国家完整学科体系的高度重视“评价学”一级学科建设,合理布局下辖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同步设立党和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评价研究议题,边建设、边发展。循序设置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在源头上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性保障。尽快完善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设计,构建多元共享的评价学人才队伍,吸引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专业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专注于评价领域的研究。设立国家级评价学学术团体,在国家级科研基金、人才计划、奖项评审等中设立评价学专项类别,鼓励社会力量支持评价学综合发展。

  第二,夯实学科理论内涵,完善评价学的知识体系。作为独立学科的评价学知识体系建构,是开展评价学人才培养、组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明确学位要求的重中之重,对当前散落在各母学科群落中的评价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梳理也需要评价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持。夯实评价学的理论基础,构建评价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形成与其他一级学科间相对清晰的界限。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评价学自身的结构体系、演进历程、发展规律以及“元评价”等的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厘清评价的理念、原则等根本性问题,保证开展任何领域的应用性评价研究都拥有统一的价值内核,“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明确学科属性特质,打造评价学的品牌标识。成为一级学科的“评价学”,其研究对象和科学功能是已经存在的任何学科所不能取代的。评价学的设立可以为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开辟重要途径,但想独树一帜,必须确立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鲜明的、独立的学科属性,有无可替代的标志性特征,非我莫属的标志性人才和成果。在完成学科设立、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构建起跨学科、综合性、特色化的评价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凝练,积极产出更加丰富的评价学代表性成果和产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荆林波 吴田


相关阅读

  • 教育培训行业转入常态化治理

  •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3期内容一年多来,校外教育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明显。现今,校外教育培训治理定位和功能明确,进入常态化治理阶段。在校外教育培训治理过程中,人们深刻认
  • 100天!大工与你有个约定!

  • 晨光中早读 深夜里做题熟悉的课桌 堆叠的试卷……这是我们共同的高考记忆嘿 现在是2023年秋天你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半个学期了这半个学期里你对大学生活有哪些体验?你对大
  • 追“光”的有“芯”人徐超群

  • “光刻机主要是对于‘光’的控制,是芯片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它本身有很多不同的模块,如光学模块、控制模块、电器模块以及激光模块,要在光刻机领域实现咱们更加充分的‘自由’
  • 乡贤企业家返衢,共话创业机会

  • 2月24日下午,以“‘互联网+’背景下 后疫情时代创业机会”为主题的创业讲座在衢州市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行。现场共有160余名社会各界创业者和有志创业群体参加
  • 数字时代来了,你会学习么

  • 中国青年报2023-02-27 14:15  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的课堂。  然今的课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目光远掷,未来的教育环境基础设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湖湘自然历丨春日暖池⑰蛟龙入海 云气蒸腾

  • 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雨水第10天自古以来,安仁县龙海镇万田村有一洼水总是热的。四季清晨,白色雾气会从水面往上喷涌,冒出10多米高;水洼边,有一块巨大的、形似狮头的大理石,仿佛
  • 铜川市人社局来校交流对接毕业生就业工作

  • 日前,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寇建军,铜川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付国锋、副主任陈肖等一行12人来我校开展交流座谈对接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学生处相关负
  • 东港区:城市“绿丝带”靓城惠百姓

  • 清澈见底的河水,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河两岸的柳绿花红……给城市勾勒一条这样飘动的“绿丝带”,是每个市民的愿景。 如今,借助沙墩河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工程,东港区正为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