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之山东篇

近年来,山东省围绕“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主线,扎实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期间,山东省渤海区域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4996公顷,整治修复岸线62.82千米,超额完成任务。

按照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目标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渤海生态修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海洋局及沿渤海各市政府建立了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形成了共同治理、系统修复的工作格局。

重现“红海滩”景观

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流入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渤海。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在渤海凹陷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呈扇状三角形,被称为黄河三角洲。

受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岸滩附近养殖面积不断扩张,滩涂生境发生改变,高潮滩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形成大量裸滩,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碱蓬生态系统呈现亚健康状态。

在潮汐往复的滩涂上,碱蓬的分布对地形起伏、高程的变化非常敏感,其典型分布区往往是潮沟环绕的高地。而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阻断了正常的潮汐通道,导致潮沟逐渐淤积阻塞,涨落潮期间滩涂水动力增强,破坏了湿地生境,是导致碱蓬湿地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山东省东营市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建立了由市政府领导,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垦利区政府组成的管理机构,构建了“分工+协同”的责任体系,实施适应性管理;坚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和有工作基础的高校、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合作实施修复项目。

渤海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期间,东营市通过拆除滩涂上的围海养殖堤坝,在退养还湿后的区域修复盐地碱蓬植被,促进岸线恢复自然属性;通过采用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复合生物净化滤床、生态浮岛和生物滤坝等技术手段,构建养殖池塘尾水生态沟渠净化系统;通过对海水养殖集中连片池塘的尾水进行处理,有效减少养殖尾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放入海,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修复措施改善了滨海湿地水动力及生态环境,使碱蓬等耐盐植被获得自然增长的基础生境。项目完工后1年内,通过有效管护、播种增植等措施,在修复区域范围外又恢复盐地碱蓬1569公顷,“红海滩”湿地景观得以重现。

筑沿海绿色屏障

山东省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沿海土壤含盐量高,强盐渍化面积达38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35%,该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绿化成本较高、综合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是潍坊海洋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实施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以下简称滨海示范林项目)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引种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困扰沿海地区的生态绿化难题。

滨海示范林项目区域原为开放海域,在早期围填海工程建设后,形成了防护堤和堤后滩涂。斜坡式防护堤建设破坏了海岸原有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中断了陆海过渡带的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带,导致海堤功能单一、生态功能薄弱。

基于潍坊市多年柽柳生态修复经验,滨海示范林项目在盐碱荒滩种植盐松(鲁柽1号)约70万棵,修复滨海湿地163公顷。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滨海示范林项目区域土壤盐渍化程度从种植初期的3‰降低到1‰,土壤结构得到了优化,区域植被得到恢复,筑起一道沿海绿色屏障。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期间,潍坊市创新金融供给方式,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海洋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机制,推动将滩涂湿地、海岸带等生态修复工程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为探索推进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滨海示范林项目区域修复前现场照片 山东省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滨海示范林项目区域修复后现场照片 山东省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供图

还沙滩自然风貌

山东蓬莱渤海海域自然岸线长6.4千米,多为砂质岸线。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质海岸受到侵蚀、沙滩稳定性和环境质量较差。

针对该区域早期人为活动破坏了沿海防护林,导致砂质岸线缺少植被防护、防风固沙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蓬莱渤海海域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在沙滩后方种植黑松30930棵,种植柽柳25078棵,总面积11.26公顷,形成砂质岸线后滨防护林,提升岸线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沿岸植被生物多样性。

同时,该项目清理了蓬莱栾家口港以西至龙口蓬莱交界沿岸垃圾,清理沙滩面积23公顷,清理清运垃圾17474立方米,恢复沙滩自然风貌。

该项目在修复过程中,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海岸植被恢复为目标,将砂质岸线植被修复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植物种类,营造了多层次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从目前的跟踪监测效果来看,蓬莱通过实施岸线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抵御了风、浪、流等对海岸线的冲击,阻断了陆源污染进入海岸带,提升了海岸带生态功能及防潮减灾能力。通过岸线岸滩清理,科学修复沙滩,沿岸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自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