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绿色美景 阳新县龙港镇“内外兼修”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暑时节,笔者走进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常住居民刘会柏喜滋滋地说:“龙港街确实变了,变得更干净了,也更漂亮了。道路宽敞,植绿更多,庭院更清洁了!”

据了解,近年来,龙港镇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农旅融合,共绘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生态更美、产业更优、百姓更富”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一时美”走向“一直美”

辛田村平坦的水泥路通湾入户,漂亮的庭院绿树环绕,村民喝的是洁净“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排放,垃圾统一运送;一面面“仁义礼智信”图案净化人心、一个个篱笆“美丽菜园”与一家家清洁庭院相映生辉;设计巧妙的“美丽屋场”,有百姓大舞台、长廊、凉亭、石凳、小花园、齐全的健身器材……辛田村如诗如画。

美丽乡村

去年以来,该镇党政“一班人”带领镇村组三级干部、保洁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清洁卫生行动,坚持“面子”与“里子”共同发力,“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实施“一周检查、一月评比、双月评分,登红黑榜”措施,全面提升了乡村环境品质。

汪家垅等5个村落华丽变身,不仅增“颜值”,更有“气质”,让百姓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喜摘省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

“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如今,人人出力,打造特色乡村景观带,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龙港集镇88岁的居民刘会礼感慨地说,落实“门前五包”,由“一时美”走向“一直美”,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补短板”引回“新农人”

笔者走进河东村,200亩的“红美人”、30千瓦的光伏发电、400亩香稻、康养院等产业,生机勃勃。返乡能人肖国平创建200亩大棚蔬菜,带动13名脱贫群众就业,每户月薪2200—3200元。

近年来,该镇补短板,强设施,“筑巢”引回“新农人”。阮家畈村肖文俊开拓荒山,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白茶1200亩,黄金芽700亩、绿茶100亩,去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带动4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月薪2200—3000元。

生态产业

乡贤返乡,产业兴旺。该镇高士千等198名“新农人”发展黄桃、黑桃、香榧等5800亩,杂柑2000亩,油茶5000亩,“红绿黄白”茶5000亩,蔬菜4500亩,稻虾共生1850亩、带动2000名脱贫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在家门口金竹尖生态园打工,月薪2800元,既可接送孩子上学,也能侍奉公婆,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石下村脱贫群众成喜芝高兴地说。  

“红基因”融合“生态绿”

步入岩泉村,巨大雕刻“红色党旗”矗立在村口,不远处雕像六烈士就义遗址引人注目。沥青环村大道,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棵棵松柏、紫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等多彩手绘文化墙、红军亭、党员政治生活馆……一幅红色革命画卷徐徐展开。

烈士雕像

在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龙港镇”,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鄂东南特委和彭德怀旧居等70处革命旧址,有16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龙港镇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相映,多彩龙港”,推进“红绿融合”,挖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绿色产业潜能和乡村振兴潜能,将传承红色精神与建设生态文明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反哺红色文化,打造“红绿”特色旅游景区。

“我们凭借红色遗存、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打造红军街、红军村、党史纪念馆、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观30处,留住绿水青山,推动乡村振兴。”龙港镇党委书记刘元根介绍,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茶旅融合,实现旅游富民。”金竹尖生态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合毅说,这是一方红得耀眼的革命故地、生态宜居的人间福地,这里有着红色资源“富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里山水“颜值”在线,网红“打卡地”令人流连忘返。

刘合毅表示,这里有“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鄂南”的山,有“富川河”的水,有“绿树翠竹”的林,有石下院的温泉,有鬼斧神工的金竹尖,还有5000亩茶树,观茶景,采茶味,品茶香……拥有红色资源和绿色美景“内外兼修”的龙港,正在向新征程启航。


(通讯员:胡毅、吴华臻、张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