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城市综合管理规划》出炉!

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城市综合管理高质量发展5年规划来了!

近日,《成都市“十四五”城市综合管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规划》围绕“超大城市”“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智慧蓉城”“公园城市”“幸福城市”五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成都城市综合管理的五大重点任务,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目标】

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完成“两拆一增”整治点位不少于5000个,背街小巷品质提升不少于600条。

《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垃圾全周期管理、城市管理数字治理达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水平,城乡环境品质、综合执法能力、公共服务效能保持全国前列,城市综合管理风险预测预判、问题及时发现、事项快速处置、资源统筹调配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到2035年,成都城市综合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精细化,城市运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城市环境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具体而言有五大任务:

●在常态管理上,不断提升精细化水平,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全审慎包容的市容秩序管控体系,加强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综合管廊、城市照明的运维监管。到2025年,城市道路路面完好率不小于98%,检查井盖问题应急处置率达100%,“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动态清零率达100%。

●在垃圾治理上,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健全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厨余垃圾、建筑垃圾管理。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在数字治理上,融入“智慧蓉城”建设,搭建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总体架构,加快拓展城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到2025年,城市管理业务领域物联感知覆盖率不小于80%。

●在环境品质提升上,深化场景培育,持续开展“两拆一增”专项行动,加强特色街区一体化管理,深化市政设施维护管养美学应用。到2025年,完成“两拆一增”整治点位不少于5000个。

●在为民服务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违法建设治理,着力解决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工地夜间施工噪声、“脏车”等市民投诉的热点问题,推进城郊结合部、铁路沿线、桥下空间、背街小巷等薄弱区域环境治理。到2025年,建成区公厕(环卫公厕+社会对外开放公厕)密度达5-6座/k㎡,完成背街小巷品质提升不少于600条。

一、加强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健全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明确,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持续推进焚烧处置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设计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1700吨/日,力争焚烧处置率达到100%。

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中控室

高标准推进长安静脉示范园区建设,分阶段推进8个固体废物及渗滤液处置类项目、8个公共基础类项目、5个生态修复和提升改造等公益性项目建设。

在“加强厨余垃圾全链条管理、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方面,《规划》提出,要建立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厨余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厨余垃圾设计处置能力达392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推进建筑垃圾全程化监管和资源化利用,形成多部门、多层级治理合力,推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工作。

成都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二期)

二、转型升级智慧城管 积极服务“智慧蓉城”建设

在“搭建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总体架构”方面,《规划》提出,以“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为目标,按照“一屏统览、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六环服务、N个场景”业务体系架构,搭建城市管理“一网统管”总体架构,加快推动城市管理服务联接、治理联动、数据联通,切实做到“实战管用、一线爱用、群众受用”。

“一网统管”总体架构

在“探索开发智慧城管应用场景”方面,规划提出,要破解管理难点痛点、服务市民所盼所想,加快拓展城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加大推进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治理平台、城市照明智慧管理系统平台、户外广告和招牌管理信息化系统、城市道桥、管廊、井盖智慧监管云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升级工地扬尘监管云平台,继续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智慧指挥中心建设。

道桥智慧监管云平台-监控大厅

三、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持续优化超大城市容貌

在“提升城乡环卫精细化水平”方面,《规划》提出,要提升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持续深化环卫作业设施设备科技化、环卫工人年轻化、监管服务智慧化“三化”建设,全面展示绿色、阳光、活力的环卫队伍形象。

探索建设集“收集房、分类点、环卫工人作息房、环卫公厕、有害垃圾暂存点”等多功能合一的综合环卫设施。

在“提升市容秩序管理质效”方面,《规划》则明确,要坚持分级分类、共治共享,健全审慎包容的市容秩序管控体系,健全户外经济规范化管理,创新共享单车停放管理。

“十四五”期间,将坚持疏堵结合的市容秩序治理措施,利用闲置资源和开敞空间,合理设置便民疏导点。按“一点一方案”的原则,推动特色街区摊点景观化设计,助推街景营造,提升户外经济健康活力。

望平滨河路精细分区、规范外摆

在“提升市政设施功能品质”方面,《规划》提出,要以安全韧性为前提,持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优化城市道路通行品质,实施城市道路路面黑化、人行道整治等提质升级工作。开展道路无障碍设施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排查整治存在的占用、病害、设置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实施城市道路路面黑化

加强城市道路桥梁设施安全监管、开展城市照明突出问题治理、全周期监管占道施工打围、加强检查井盖监督管理,确保应急处置率达到100%。

四、持续深化场景培育 提升公园城市环境品质

在“持续深化‘两拆一增’专项行动”方面,《规划》明确,持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全市每年完成1000个以上目标点位整治。

在“加强特色街区一体化管理”方面,《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一体化管理机制,保持特色街区干净、整洁、有序、靓丽、安全的高品质空间形态,持续提升特色街区生机与活力,促进特色街区繁荣和发展。

成华区东郊记忆路

在“打造人文价值鲜明的户外广告招牌”方面,《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加强户外广告和招牌的规范化智慧化管理和特色化产业化发展,坚持开展“双百佳”招牌和“十佳”招牌示范街道评比活动,建设户外广告和招牌高品质示范片区、示范街区和特色示范街道。

2021“十佳”招牌示范街道:象南里

在“深化市政设施维护管养美学应用”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设施品质提升,统筹配置休憩设施、雕塑小品、立体绿化等,打造人境和谐的街道空间。

打造城市桥梁风景线,实施桥梁“安、畅、洁、美”品质提升行动,对既有城市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实施病害整治、清洗保洁、涂装维护。

提升小微设施容貌品质,健全小微市政设施容貌管理规范。优化城市道路座椅布设,提升座椅功能品质,构建“小座椅、细关怀”美好愿景。

街道座椅增补提升

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答好建设幸福城市时代考题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从“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违法建设治理”“着力解决市民投诉热点问题”“推进薄弱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答好建设幸福城市时代考题。

坚持“公建配套为主、适度补建改造为辅、社会对外开放公厕为重要补充”的基本思路,优化公厕总体布局、推进公厕提档升级、完善公厕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锦江区思蜀园公厕

健全违法建设治理体系、逐步消除存量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深入开展“无违建小区”创建评选活动,实现创建活动全市域覆盖,创建“无违建小区”800个以上、“无违建社区”50个以上。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推进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推进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整治、加强机动车车容车貌综合治理、提升网络理政工作质效。到2025年,网络理政市民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坚持问题导向,攻坚薄弱区域,加快推进城郊结合部、铁路沿线、闲置地块、拆迁地块和桥下空间的环境综合治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杜文婷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图片 市城管委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