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以系统思维破解增收难题

□张锟

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职业特征、工作空间、生产条件、收入来源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增收的时代课题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

精准施策 解决不同类型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原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一种职业称谓,正如《谷梁传·成公元年》述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称谓体现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特征,但1958年开始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渐使得农民的概念增加了户籍身份的特性。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作为职业的农民一般是指尚未在城市落户的农村户籍人口,既包括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也包括已经不再从事或者不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职业的户籍人口。大体可以分成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一直生活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年迈人口,二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职业农民和兼业人口,三是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即所谓的“农民工”,四是户籍未必在农村的新型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基于上述分类,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分别考虑年迈户籍农村人口、兼业户籍劳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口和从事农村土地经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人员等四类人员如何增收的问题。对于农村年迈户籍人员,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自雇型工资性收入和自营型经营性收入,影响他们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劳动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的下降。对于农村适龄的兼业户籍劳动人口,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自雇型工资性收入、自营型经营性收入和他雇型工资性收入,影响他们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地经营的单位要素投入产出较低和就地就近兼业机会的缺失。对于长期进城务工并在城市常住的“农民工”而言,影响他们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职业的稳定性和社会福利的共享程度。对于以农村新型经营组织为载体,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经营服务的经营管理者,影响他们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使用的交易成本过高、现代生产技术推广和新型经营方式的转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精准施策,逐一加以解决。针对农村年迈户籍人员,他们的收入应通过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转移性托底性收入为主、以财产性收入为辅,使他们获得的收入不低于农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的标准。针对农村适龄的兼业户籍劳动人口,应通过机制转换为他们转换经营方式、增强生产技术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创造条件,同时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针对在城市里的“农民工”,他们的收入增加除了通过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稳定且不断提升的工资性收入以外,还要以各种补贴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性收入,以避免因工作间断、空间转场、技能学习、职业转换、子女教育、返乡探亲等造成收入大幅下降。针对农村新型经营管理者,主要通过畅通土地等要素资产经营权流转渠道、建构科学完善的经营体系、提供现代化生产技术、指导其转换经营方式,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改革创新 不断优化完善农民增收机制

围绕农民增收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不断优化不同人群的收入结构,有差别地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加快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产业发展是前提,既要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粮食数量产出,又要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总体提升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要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和机制转换,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提高种植产量;全面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要加快发展肉牛、奶牛、中药材等高效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提升优质品牌效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发展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数字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增收打造宽厚产业基础。

加大乡村人口扶持力度,促进农民有效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模式、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劳动人口就业的技术能力、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促进农村年迈人口之外的乡村劳动人口就业,以诚实劳动不断增加收入,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关键。既需要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育力度,又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要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基层和社会企业组织农村职业农民、进城转移就业人员多途径参加技能人才培训,以技能薪酬为手段激励从业人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大力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积极鼓励他们创新经营方式,吸纳更多农户和劳动力参与合作经济,架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有效衔接的桥梁。要强化就业服务,将就业服务延伸至行政村,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服务供需平台,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信贷融资等服务。

系统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增收机制。在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就业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薪酬及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机制,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以出租、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权收益。要积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土地所有者权利代表的作用,积极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的企业化经营和股份制改造,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积极鼓励国有平台、社会企业、金融机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合作,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