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家级学科竞赛引回家乡,后官湖畔65支大学生队赛船模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5日讯(记者张衡 通讯员杨虎)7月14日,一场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高层次的学科竞赛在蔡甸后官湖畔的姚家林村举行,而这项国家级赛事能落户蔡甸城郊的小村湾,源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姚喜,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14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蔡甸街姚家林村由华中科技大学、铜兴船舶设计公司共建的试验场看到,华中科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罗傲尘,正将“流浪者小生号”船模放入试验池中,船模在红外信号的引导下,螺旋桨快速转动,船模破浪前行顺利穿过航行路线上的光电门。

一参赛选手正将船模放入池中。  记者张衡 摄

罗傲尘是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华中赛区区域赛参赛者,参赛船模是他与同学们耗时3个月共同制作的。当天共有华中科大、武汉理工大、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的65支队伍参赛。

一参赛选手正在调试船模。  记者张衡 摄

据介绍,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面向全国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校生的综合性竞赛项目,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规模与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

大学生手工制作的补给舰船舶。  通讯员蔡宣 摄

该赛事是第二年在姚家林村举行,因为这里的铜兴船舶设计公司有一片58亩的船模试验场,具备举行线下赛的条件。而34岁的公司负责人姚喜告诉记者,当年听了父亲的一句话:是金子,在农村也能发光。他最后婉拒了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邀请,于2018年回村接手了父亲经营的小铸造工厂。

短短4年,姚喜带着当地村民及10余名残疾人员工,将最初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铸造件,转为生产专用设备零部件,产品不仅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武钢高炉,还远销国外。

同时,他将自己创办两年的船舶设计公司,从光谷迁回蔡甸,当初的小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船舶试验模型加工制造、咨询及技术服务的企业,不仅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还多次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提供服务平台。

“目前,姚家林村正规划打造集现代农业、度假休闲、研学为一体的复合式农业休闲区‘气象第一村’。”姚喜希望将该赛事作为气象村“科普研游”的重要一环,让学生们在此参赛、观赛学习船舶知识和气象知识。打造科普研游目的地,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天匀教授表示,学院近两年组织了多个班级学生到铜兴船舶设计公司实习,还将该公司作为实践课的教学点。学生学习在车间,试验在后官湖畔,生活在村湾,吃住在农家。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塑品行、长本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乡村,熟悉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